海厦主机《伤寒论》(25)
十枣汤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大枣十枚劈;右三味等分,分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赢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能把胸腔下方、横膈膜、肺的下方的水利出来,完全靠甘遂,所以大陷胸汤和大陷胸丸都是对「结胸」,如果结胸从胃的痞鞕一路往下走,因为比较下面就是大陷胸汤把它攻掉,如同样的结胸在这里但是病往上走,顶到喉咙,脖子都不能弯下来,如果用大陷胸汤就跑太快了,结胸会没有去掉,这时候要改用大陷胸丸,因为丸剂本身是药缓力重,吃大陷胸丸可以因势利导,把它导下来,所以结胸有两种症状,一个从从心下往上升的用「大陷胸丸」,一个从心下往下走的用「大陷胸汤」,都是以胸膈为主,所以半夏、甘遂一定会用到,甘遂利水利痰的力量非常强。
如果水渗到脏腑中间的三焦油网的时候,一定要靠大戟才能打通。甘遂利水利痰,去肺中的积水与子宫中的积水,但甘遂还有涤痰的效果,所以大陷胸汤用甘遂。
肺泡里面都是水的时候用芫花,芫花去除胸腹的积水,所以会用到芫花的病人一定到了「但坐不得卧」的阶段,就是肺积水不能躺,一躺下去就要喘就再坐起来,吃完十枣汤,三小时就好了。
这三味药磨粉等量的用,各l/3钱,一次只给病人一剂,因为这三味药都是碱性的药,胃里面有胃酸,如果光吃这三味药到胃里面,胃就会难过了,所以要靠红枣,过去拿十个红枣去熬,现在大枣比较小,用二三十个浓一点无所谓,红枣汤能中和碱性,且让药发散的力量很强。
强人服一钱匕,胖的人用一汤匙,就是喝汤的汤匙一平匙,羸人服半钱,瘦的人用半匙,平旦服,这就是吃十枣汤的技巧了,一定要早上六点钟吃,五点到七点都可以,因为「肺寅大卯胃辰宫」,大肠开卯时,肺和大肠相表里,水在上焦的时候,用十枣汤攻下去的时候,病人会上吐下泻,如果有痰,上面吐出来的是痰,如果没有痰,只有水,这水是泻出来的,全部从大便排:病人吃十枣汤后约半小时,开始跑厕所,连续约三小时,中间大概上六七次水才排完,这三味药都是毒药,但是三小时后通通排掉了,若下少者,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如果大便三四次,应该下六七次才够,病没有除的,第二天再吃、再加半匙,得快下利后,标准是六次、糜粥自养,这时候喝稀饭,用红枣下去熬稀饭,不能吃油腻食物或肉类,否则会有余热;因为吐了很多,用红枣把胃的津液补足,临床上看到肝病的腹水、脾脏病腹水的时候,也是一样用「十枣汤」;不可以每天用「十枣汤」,吃完「十枣汤」后要调理病人的肠胃,北派的观念只要病人的肠胃功能非常好,吸收的功能非常好病人就不会死。肝病腹水的时候,肚子里面有很多水停在三焦油网脏腑中间,所以大戟加重;如果积水在肺的上方,三剂等量,如果肺积水甘遂多一点;攻出来的水,其实就是人体内的高蛋白的东西,这营养应该给脏腑、结果被水堵到了,这营养一段时间后会坏掉,所以必须把它排掉。
看到十枣汤的病人,确定没有表证的时候要速攻,不要等到胃气已经没有才攻,十枣汤喝下去结果病人死了,以为是吃到毒药死的。所以要小心麻黄汤证没好变成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没好变成十枣汤证。
本方条曰:据前田长奄之经验,一人之手肿,余处不肿,元气饮食如故,用此方,经水泻而速愈,亦别开生面法也。其实只有手肿用不到十枣汤的,此说过于牵强。
一六八:「太阳病」,发热恶寒,医发汗,无阳而阴独,因复下之,遂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润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太阳病,发热恶寒,医生给他发汗就好了,无阳而阴独,结果发汗发多了病人的阳气都没了,胃里面的津液都没了,血里面的津液都没了,完全剩下阴了,因复下之,又攻下,遂心下痞,造成心下痞了,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表被发汗发掉了,里又被攻下,所以阴阳都消掉了,复加烧针,再加上烧针,结果病人胸烦,面色青黄,讲青色的时候已经是「果」了,中医看到青色的时候,就知道他血凝到了,血停止下来了,也就是血缺氧了,临床上看到冻死的人是发青的,还有心脏休克、人缺氧的也是,所以看到病人面色发青,基本上病人的感觉是痛,且血液循环停止下来了,才会青色的,如果看到黄色的,黄色是湿聚,就是湿聚在一起太盛的时候,病人显现在面上的是黄色,象小孩子的脸上,山根一带有青的一块,这是腹部,所以小孩的血凝在小肠里面,这时候要用小建中汤重用芍药,小建中汤是桂枝汤里面芍药加倍再加饴糖,小建中汤进入肠胃把静脉血打出来,所以小建中汤下去以后,胃口大开;另外嘴唇上有一点一点的白点,就是肚子里面有虫;为什么肤润者,因为阳脱而油脂往外走,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因为脾主四肢主肌肉,如果手脚还有温度,代表胃气并没有丧失掉,只要病人的胃气没有丧失掉,在张仲景的理论都是可以治的,一直到胃气没了再好的药都不收的时候才放弃。
一六九: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分温服。
过去这汤剂曾经用在肺结核、出血,大黄、黄连这两味药本身是气厚味重的药,这两味在临床上消炎的力量非常强,所谓「麻沸汤」,就是滚水泡大黄、黄连。象茶一样喝,还有一种就是把大黄、黄连包在棉布里,放在水里浸,喝挤出来的汁也可以,这样药比较浓,汁比较少些,因为黄连很苦,「麻沸汤」这样取药就是取气,取气轻往上升,所以要让药往上走的时候,一定要用泡的,如果是汤剂,取它的味重,因为汤剂会越熬越浓,所以让药往下走的时候用煮的。
那么时候吃药?伤寒论里面只有两个地方讲出血,甘草干姜汤是胃大量出血,里寒时候在用;也有里热出血的,从嘴巴鼻子喷血出来,或眼睛微血管出血,这时候用「麻沸汤」,用泡的不用煮的,因为出血在上焦,鼻子出血是因为胃里面太热了,胸阳太热往上走热太盛的时候血管破裂掉了,所以出嘴巴或鼻子出血;如果是痔疮,就要用煮的,因为在下焦。
临床上看病人,按之濡,按胃软绵绵的,结果病人其脉关上浮者、上焦的肺、心脏的地方很热,肺结核就是这样,结核就是里面发炎了,中医没有这名词,中医叫痨瘵,病人三黄,就是病人脸黄、小便黄、全身黄,病人瘦瘦干干的、焦黄的,肺里面发炎了,有的肺里面都是脓痰,肺都萎缩掉了,所以知道是上焦热,处方的时候大黄二、黄连一,药量用「两」计没关系,因为用泡的,一次泡可以吃好几次,譬如眼睛出血,会出血就是血离经了,血会离经就是热才会离经,所以是上热,这时候用大黄黄连汤的时候用滚水泡,一下就消掉了。
华佗给病人吃的麻醉汤,羊踯躅三钱,茉莉花根一钱,当归一两,菖浦三分,照这比率三碗水煮成一碗,病人一喝下去就会人事不知了,大概持续三个小时,若还要久一点,在病人快醒前再喝一碗,这汤大多用在伤科,趁病人昏迷的时候,把骨头接好,伤口表面涂三黄泻心汤,就是大黄、黄连、黄芩磨粉撤在伤口上,如果伤口化脓就再加去湿的药。
曰:经血错出口鼻,曰「逆经」,又名「错经」,初吐衄,后眼耳十指尖皆出血,甚至形体麻木,手足强直,为错经中之最剧者也。这是「错经」中最严重的,严重到最后七窍都出血,手指指甲都渗血出来,一般来说「错经」的时候,血从鼻子、嘴巴出来。
又:此方不仅治吐血、衄血。凡下血、尿血、齿衄、舌衄、耳衄等一身九窍者,无一不治,真治血之玉液金丹也。从高压的深海里面出来的都可以用。
又:跌打损伤,昏眩不醒人事,及血出不己者,大宜此汤。患金疮者,惟用此汤可治。刀伤的大多用外敷,平常做外用的时候三黄里面加些细红砂糖,砂糖粘可以去湿,所以砂糖可以预防化脓。
本方诀曰:此方以心下「痞」,大便秘,上气为目的;并一切上焦有蓄热,或口舌生疮,或逆上而眼目赤者,皆当以大便秘为目的。这时候的用法大黄、黄连煮成汤。
本方条曰:酒客郁热下血者,肠痔肿痛下血者,痘疮发热炽盛而七孔出血者,产后血晕郁冒或如狂者。
曰:患恶疮三十年不愈者,以「大黄」、「黄芩」、「黄连」,各三两为散,将疮洗净为止、每日三次敷之,无不瘥。所以脓疮的时候,把伤口清洗干净再敷三黄泻心汤,加白朮可以去湿,三十年没好就是湿很盛,粘答答的就是湿,所以光去热不够的,还要去湿,所以才会三十年没好。可以加乳香、没药可以收敛伤口排脓,加三七帮助排脓。
曰: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饮食不美,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疮痍。及之五般痔疾,粪门肿痛,或下鲜血。小儿积热,亦宜服之。中焦有热的时候,病人的感觉是心膈烦躁,饮食不美,吃东西没有味道,如果是下焦有热,小便是黄的,大便便秘,这一段就是如果去判断热在中焦还是在下焦:痔疮的时候,不要管它痔疮长什么样子,三黄泻心汤煮汤剂,外痔可以表面放血,下针下「孔最」、「承山」,痛马上去掉,外敷用「枯痔散」,还有肛门用烟熏,把「雄黄」放在瓦罐里烧,把肚子包起来,肛门对着瓦罐熏,痔疮马上收口,也可以做成粉敷在外面,七天左右会剥落,内痔,用汤剂把直肠脱出来,然候敷「枯痔散」,再下针,痔疮好了再吃汤剂把肠子收回去。
戒烟涤痰方:
皂荚三钱,红枣适量,痰多加天南星三钱;口不渴者加半夏;戒烟后胃口太盛加石膏一两以上去肺中之湿气加,知母五钱;如果戒烟以后失眠、烦躁,加柴胡三钱,黄芩三钱,郁金五钱;疏散肝郁以后,抽烟的欲望就少了。
一七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就是胃里面难过,就是肠胃科的问题,恶寒,就是怕冷,汗出就是表虚掉了;本身肠胃发炎,结果表又虚掉了,痞证要先解表再去攻里,这时候寒热药要并用,心下痞的部份,用大黄、黄连、黄芩,恶寒、汗出要用固表去寒,这时候用炮附子,附子的性「善守」。所以用「附子泻心汤」。病人盗汗不止的时候,用附子一下去汗马上就止掉了。失血很多的时候,可以用炮附子来固阳:遗精频尿也可以用炮附子来配合龙骨、牡蛎。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二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同样用泡的,大黄、黄连、黄芩用泡的,附子煮汁,附子如果用泡的,会只有头不流汗,身体还在流汗;会用到三黄一定是里面很热,除了肺外,还有肠胃热也可以用。
一七一:表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口中渴,而烦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有表证反被攻下,造成心下痞,给泻心汤,这条辨是说,不是痞不能解,而是他本身有水饮停蓄在下焦,泻心汤下去,不是泻心汤不解,而是他有水饮所以没解掉,这时候用五苓散把水排掉,所以五苓散证一定是病人有口渴、烦躁、小便不利,水停在下方不利,表水又回不到胃里面,停在表面上,所以造成口渴、小便不利;如果口渴、小便不利,先检查有没有肾结石或膀胱结石,都没有再问口渴不渴?有,就是五苓散证,五苓散也是消水肿的药,病人没有口渴,代表病人的肠胃津液很足。
一七二:「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伤寒,发表之后结果胃不和,所以肠胃科的病常常发生在,开发表的药给病人的时候,病人会好僦好了,或发生肠胃科的问题,就是表证好了,结果胃不舒服,引出了其它肠胃的病;伤寒论里面讲的胃就是肠,心下就是胃;心下痞鞕,就是气结在胃里面、胃里面胀胀的堵到了很难过,干噫食臭,常常「噫」气出来,嘴巴里面很臭,就是里面有宿食,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平常不会有这种现象,只有肠胃有问题的才会有,一般来说情形是,发表了以后开了麻黄汤或桂枝汤或葛根汤,把肠胃的津液发到表面上来,结果水回来的时候,它没有回到胃里面因为胃里面有脏东西堵到了,水直接渗到肠子里面去,水不应该渗到小肠的,因为小肠是火。水火不容,小肠一渗到水的时候,火就没有了、这水就从小肠直接进入大肠,就听到咕噜噜的水在里面响,就下利了,在这种情形就是,生姜泻心汤。伤寒论里面,从一七二条开始,治疗下利最好的方子就是「生姜泻心汤」,最常用到下利的方子就是「生姜泻心汤」,肠鸣下利,肚子里面都是水就是标准的「生姜泻心汤」证。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斤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把生姜拿掉后就是半夏泻心汤,所以半夏泻心汤可以止呕,病人肠胃不舒服呕酸的时候,用半夏泻心汤,如果有下利的现象的时候,就是半夏泻心汤重用生姜,这里生姜干姜并用,干姜是温中,热,让肠胃蠕动功能恢复,生姜能散水,把肠胃里面的水散掉,这是寒热并结,所以寒药热药并在里面,因为嘴巴呕气,肠胃里面有宿食,所以用黄连、黄芩解肠里面的病毒,因为下利,把水都排掉,肠里面的津液就不足了,所以用甘草、大枣、人参把里面的津液补足。生姜用来散胃中的水,半夏用来散胃外面的水。
胃病好了以后,最好是平常吃饭不要过饱,让微饿的感觉来强化我们的胃气;人工的食物、咖啡等等少吃,吃清淡一点。
本方条曰:凡患噫气干呕,或嘈杂吞酸,或平日饮食每觉恶心烦满,胁下有水饮升降者,其人大多心下痞鞕,或脐上有块,长服此方:所以肠胃不好的人,常常在下利的人,肚子常鸣叫的人都是生姜泻心汤证,常常呕酸的就是半夏泻心汤证,早上起来嘴巴很苦的是小柴胡汤证,胆汁上逆,小柴胡汤治少阳热,所以要重用黄芩。
曰:凡患此等之人,多属嗜食酒肉食者或喜食咸辛甜食者,治此等人必徒劳无功焉。
一七三:「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结,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本来应该发表,结果下之,造成谷不化,就是吃进什么就拉什么,完全不消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这时候医生看到心下痞,以为是里面还有堵到宿食,就再攻,造成越痞了,变成大痞子了,这时候肠里面已经没有东西了,并不是热结,但是胃中虚,客气上结,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临床上,甘草泻心汤常常用在急性的肠胃炎,甘草是解毒的。为什么不用半夏泻心汤或生姜泻心汤?因为有的食物还有用,把它通通排掉,身体会虚掉,这甘草下去,除了缓和肠胃的蠕动以外,最重要的,甘草还可以把药停在肠胃里面,让它停久一点,坏的食物把它分解排掉,好的食物把它留下来。甘草泻心汤也会有「噫气」「恶心」,但是没有食臭,闻不到臭味,所以甘草泻心汤是胃气虚掉了,没有东西在里面,所以只听到噫气打咯但是没有闻到臭味,生姜泻心汤有闻到臭味还有拉肚子,这是两者区分的地方,半夏泻心汤比较好区分,有呕就是半夏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劈,黄连一两;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时候重用甘草就可以了,不用炙甘草,所有的泻心汤都有半夏、黄芩、黄连,这三味药,因为里面都有水,半夏来利水降逆,里面有发炎的现象,黄芩、黄连来处理,胃里面寒掉了用干姜让胃热起来。例如狐惑,女人的性病,在阴部有红肿或起一小块发炎,不会传染,但会痒、痛,严重的影响到喉咙也发炎,有的女人有白带喉咙也不好,因为喉咙和妇科是连到的,平常看的时候又是甘草泻心汤证,所以中医辨症论治,是同证同治。
案例:一位纽约客,心脏动脉血管堵塞,开刀两次,心脏动脉血管堵塞的人,左眼有严重红血丝,扎针:「天突」「巨阙」「关元」「肠关」「心阙」、「厉兑」阳明经的井穴,井主心下满,病人主述心下痞,胃里面难过,所以处方「甘草泻心汤加防己」,当天病人回去上了七次厕所,因为心和小肠相表里,所以心脏动脉血管的堵塞,就是堵在小肠里面,扎一次针,第三天就好了,第三天复诊,舌苔黄,上焦发炎,因为开刀的时候,经脉都错接了,所以处方栀子豆豉等,来打通经络。
一七四:「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伤寒了,如果服了汤药,造成胃里面胀胀的,下利不停,服泻心汤好了,好了以后,医生认为里面可能又堵到了,再用其它药攻下,结果又下利不止,医生用「理中汤」,就是用白朮、干姜.人参、炙甘草,让肠胃功能很快的恢复,结果吃了理中汤越利越甚,理中汤是理「中焦」的虚,被攻下了以后是下焦的虚,所以把中焦壮起来没有用的,这时候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在伤寒金匮里面有一原则、治利的时候,处方下去不能止利的时候利小便,想办法把大肠小肠里面的水导到膀胱小便出来,利就止掉了,所以临床上,包括霍乱、痢疾的上吐下泻、下利不止,都可以利小便把利止掉,利小便最好的药是猪苓、泽泻,所以把猪苓、泽泻加到止利的药里面。
一般来说下利太厉害的时候,先用赤石脂禹余粮,这两味药是涩剂,石类药,现在禹余粮很少了,大部份市面上看到的是赤石脂,临床上下利不止,不需要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因为禹余粮不容易买到,用白朮、赤石脂,白朮在药房里的炮制,一般来说是把白朮炒黄土,还有一种是白朮和赤石脂炒在一起,平常拿白朮来健胃整脾的时候是用「炒黄土」的,用在止利的时候是用「炒赤石脂」的,加在小建中汤里面或半夏泻心汤里,利就止掉了。
下利出血的类似症状如何鉴别?先便后血,这不是大肠炎出血,是外痔出血;先血后便,这是内痔出血;血与便混合,这才是大肠炎下利。
成无己曰:曰:『滑则气脱,欲其收也,如开肠、洞泄、便溺、遗矢、涩剂所以收之』此利由「下焦」不约,与「赤石脂禹余粮汤」以濇洞泄。下焦主分清浊,下利者,水谷不分也,若服涩剂而利不止,当利小便以利其气。
临床上也可以灸大肠俞,腰俞,中极、关元、水道、水分都可以。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碎,禹余粮一斤碎;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一七五:「伤寒」八九日,吐下后,虚烦,心下痞鞕,胁下痛,气上咽喉,眩冒,复发汗,脉甚微,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冲。
伤寒八九日后,病人有吐下,吐很多以后肠胃里面的食物没了,所以吐多了以后,血会伤到,因为没有了食物营养,血的源头没了,病人会虚烦,所以产生虚烦是因为心主血,血不够了,胃里面空掉了,胃里面的津液也不够了,结果病人心下痞鞕,病人感觉胃里面硬硬的,如果压到胃里面有硬块,就是有宿食,如果压起来软绵绵的,就是里面没有东西,胃壁粘起来了,胁下痛,气上冲咽喉,因为吐下伤到了,胃气本来应该下降的,就是食物进入胃,胃磨碎再进入小肠再到大肠,食物是往下走的,就是胃蠕动力是往下走的,因为吐很多了,胃气往上走了,胃里面又没有东西,胃气就往上冲到咽喉,病人就感觉到一直有一股气往上冲,冲到咽喉,病人眩冒头昏,因为血不够了缺血,如果在这种状况再发汗的话,血里面的水更少更伤,血里面的水一旦量不足的时候,病人会有高热的现象结果脉微了,病人经脉动惕,因为血不足了不足以养筋,久而成痿,小儿麻痹就是这样来的,很多初期都是发烧感冒处理不好,:诸痿取阳明,所有痿证、肌肉痿缩、痿靡无力、小儿麻痹的起源在这里,要独取阳明。
一七六:「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
一个人伤寒,发汗,若吐,若下,只有心下痞鞕,噫气,没有其它症状,单纯的噫气。
旋覆代赭石汤方:
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切,代赭石一两,大枣十二枚劈;甘草三两炙,半夏半斤洗;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旋覆花用三,代赭石用一。
旋覆代赭石汤通常在肠胃科里面,旋覆花和代赭石是中医去热痰的药,发汗、吐、下都没有把痰去掉,痰还是梗在中间,这噫气和甘草泻心汤的噫气不一样,甘草泻心汤完全是虚噫,这旋覆代赭石汤是有痰饮在里面,以「旋覆花」软坚化结,就是软化痰的硬块,以「代赭石」降逆止噫;旋覆代赭石汤用在病人常常感到反胃恶心,里面有痰吐不出来,肠胃又虚掉了。现在说的胃酸逆流、火烧心的症状,只要用旋覆代赭石汤,往往是一剂就好了。起因是因为精制糖做成甜食吃太多了,所以开了药方之后,还要吩咐病人戒绝由精制糖类所做成的甜食。
曰:周扬俊曰:「治反胃噫气,气逆不降者,有神效」,谓已用「生姜泻心汤」而噫气不除者,为虚气之逆,宜用此方镇压之意。旋覆代赭石汤就是经方里面镇逆用的,这时候里面恶心反胃的感觉很强,光靠半夏都不能止呕,就要靠旋覆花和代赭石下去,半夏止呕最重要是在「水呕」,对「痰呕」力量嫌不足,所以这时候要用旋覆花和代赭石。
结胸证、痞证与其类证辨析:
「寒实结胸」为「脓胸」或「肺脓疡」,「三物小白散」可以排除脓毒;「结胸证」为心下鞕满而痛,「痞」则按之不鞕而濡。如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呕即短气,汗不出恶寒者,为胸膜间有水毒,犯胃则呕,迫肺则短气,故以「十枣汤」峻攻其水。「结胸」则以「大小陷胸汤」。心下「痞」则用「泻心汤」。「泻心汤」有「生薹」、「附子」、「甘草」、「半夏」等之分别,各有主治证之不同。误下而邪陷下焦者,宜「赤石脂禹余粮汤」。误犯吐下,重则成「痿」,轻则以「旋覆代赭汤」。
一七七: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里面热太过了而失津,因为内热盛,津液会丧失掉,病人的表会一直在流汗,胸腔的热太盛了,裹面就是肺发炎了,像肺炎的第一方就是麻杏甘石汤,初期的麻杏甘石汤没好,到最后壮热就是肺炎了。反之,如果无汗而喘咳,有大热者,就是发高烧而肺热苔黄者,就要考虑大青龙汤了。
倪海厦注解《伤寒论》(26)
一七八:「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外证没有除,一直在攻下,造成邪热下利,利下不止。表热一直往里面走,且心下痞鞕,有表证也有里证,所以桂枝人参汤是表里双解;桂枝人参汤和桂枝加人参汤不一样,桂枝加人参汤是津液不足了所以加进去的、桂枝人参汤是特例的方子是寒利在用的,胃里面也难过。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甘草四两炙,白朮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更煮,去滓,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把炙甘草和干姜拿出来就是甘草干姜汤,肠胃虚寒的时候一定会用到甘草干姜汤,如果因为吐下,肠胃津液伤到的时候,一定会用到人参,可用党参代替。为什么用白朮?白朮能健脾整胃去湿,一般用黄土炒过的比较好,能够让肠胃的津液恢复得很好,三焦油网中黄黄的东西,如果不够了就要用白朮,靠白朮增加它的油质,所以白朮吃下去的时候,会让肠胃的蠕动很正常,肠胃的黏液会增加,西医就是不懂得用白朮,所以便秘也治不好。
三十八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用「葛根黄芩黄连」,此则同为下利不止,而用「桂枝人参汤」者,何也?彼为热利,此为寒利,彼无心下痞鞕,此则有心下痞鞕也。
葛芩连汤用的时候是里热,因为表面的滤过性病毒跑到里面,所以葛芩连汤专门是清里热用的,同样是利下不止,葛芩连汤是热利,桂枝人参汤是寒利,葛芩连汤没有心下痞鞕,桂枝人参汤有心下痞鞕,因为肠胃虚寒掉了,肠胃被攻下以后,里面没有东西,津液也被攻掉。胃壁黏在一起了,这时候用桂枝人参汤让它解开来,所以会兼用到人参、白朮、甘草、干姜。
寒利和热利怎么分辨?大便很臭就是热利,热就是脓所以会臭,大便没有味道的就是寒利,用「问」的就好了,不用去「闻」;看看舌头也可以,摸摸脉也可以,所有的热脉是数,数就是跳得很快,热在下焦,所以摸到尺脉部份一定是很快;胃发炎的候,「关」的地方一定跳得很快,如果是寒利,摸到的脉一定很微细很微弱,所以桂枝人参汤和葛根黄芩黄连汤刚好互为表里剂,一寒一热。
一七九:「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被攻下了以后又发汗,结果造成心下痞,如果病人有恶寒,就是病人还有表证,看到有表证的时候,还是要照伤寒论的原则,一定要先解表再攻痞,解表用桂枝汤,攻痞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会用到大黄黄连泻心汤的,舌苔一定是黄的,是热痞,上焦的脉很数,反过来说,摸到病人的脉很数,就知道病人里发炎了。
一八〇:「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鞕,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如果病人发热,汗出不解,就知道病不在表了,一般来说如果在表,汗出就解掉了,汗出不解就是病进入半表半里或进入某处了,要看其它的症状,心下痞鞕,胃里面胀满,呕吐而不利、大便没有了,心下痞鞕不利又代表阳明热,肠堵到了,病人呕吐现象代表少阳,会用到大柴胡汤一定是有少阳证兼有阳明证,大柴胡汤专门用在少阳和阳明中间,如果病情在太阳和少阳中间是小柴胡汤,如果少阳阳明兼有利呢?阳明热有时候不是大肠堵到,而是血里面太热了,有下利的话把大柴胡汤裹面的大黄拿掉就好了。
一八一: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寸关尺所代表的脏腑(四圣:原文无,为了索引方便增加的。)
寸上寸——喉咙;寸寸——胸阳位;寸下寸——横膈膜,冲脉;关上关——中焦,最上位;关关——中焦之肝、胆、脾、胃;关下关——中焦之下肠部;尺上尺——三焦之源,左为肾,右为焦源;尺尺——肾、膀胱、子宫、精宫;尺下尺——尿道、肛门、两足胫位;
整个伤寒论就是这一条在讲吐剂,张仲景并不很赞成吐剂,内经里面讲病在膈上的时候去不掉,采吐法,病如桂枝证,像桂枝汤证,可是不是桂枝汤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寸脉讲的是胸、上焦,「寸下寸」指的是胸到横膈的地方,「寸」指的是心窝的地方,「寸上寸」指的是喉咙的地方,所以如果把病人的寸脉,寸脉跳到「寸上寸」的地方来了,就是喉咙梗到了,吞咽困难,喉咙发炎,所以寸脉微浮就是病在阳上面,胸中痞鞕,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胸有寒应该解释为「胸有实」,就是胸有痰,这痰梗在很上方,咳又咳不出来,吞又吞不进去,用攻下的药攻也去不掉,这种状况就把它吐掉,这是一种有痰的情形;还有一种是东西梗到不动了,譬如铜板梗到了,所以寒除了「痰」以外、还有「不动」了也是寒,用瓜蒂散太累了,用肥皂也可以。
胸有热的时候,大黄黄连汤证,如果是肺热咳嗽,麻杏甘石汤证,如果胸里面太冷了寒证,有大建中汤,大建中汤里面有三味药,干姜、人参、蜀椒,蜀椒就是腌泡菜的巴椒,如果肚子太冷了,有小建中汤,如果真正胸有寒不会用到瓜蒂散,瓜蒂散是用在有东西堵到了的时候。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者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瓜蒂现在药房买不到,到瓜田里面找最甜最香的瓜,这瓜的蒂最苦,把蒂剪下来,到药房买赤小豆,这两味磨成粉,拿豆豉约五钱,先把豆豉煮焖,滓去掉,汁和散一起,喝下去,没有吐再加多一点,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用吐剂的时候,病人有出血、漏血的现象、虚家不可以用,因为虚家血素亏的,用吐剂的时候,血往上走,血会再出来,过去有胃溃疡、胃出血的人,一吃下去,胃马上容易再出血,所以瓜蒂散平常很少用。
曰:月事积年不下,心下痞鞕,「抵当」诸药不验,吐后再服,这是虹吸原理,喉咙和小便膀胱相表里,当喉咙的地方有东西梗到了,就不下了,一通的时候就不下了,所以下不通的时候,上一通下就通了,例:肾结石,下针之后,处方猪苓汤加半夏,止呕又利水,结果病人半夜三点大吐之后小便乃大下,小便很混浊,石头都出来了,所以病人得吐则解,常常病人吃了药后,有吐、手麻、头昏的现象,就是中病了,一剂下去就好了。
一八二: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为「藏结」,死。
过去中医没有外科手术,很多病人得了这种病就死了,其实讲的就是「疝气」,有时候在肚脐的左边,有时候在肚脐的右边,「耻骨」、「曲骨」穴的地方突起来,有时候男子的阴囊膨起来;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医书上有记载,有的人肠子坠出来了以后,疲劳的时候肠子就坠出来,好的时候或推推可以推回去,就是「疝气」,可以推回去的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如果当疝气的时候,又得到重感冒,过去很多病人就死掉了,为什么?因为肠子整个结在下方,肠子的循环不是很好,大便堵在里面,刚开始病人吐黄水酸水,到最后下面不通,往回逆,把大便都吐出来,西医开刀时把腹膜接起来,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到医师手上已经很晚了,因为平常不会发现,可是当有疝气的时候,临时又得到重感冒,马上就看到这种现象。
因为张仲景不懂针灸,不能急救,所以说死,实际临床上在做的时候不需要开刀,因为人阴部的地方只有一条经,就是肝经,肠子都堆在鼠蹊部了,很难过都陷在那里了,所以下针「大敦」,肝经上的井穴,针一下马上就缩回去了,因为很痛,痛得他吓回去了,右边痛就扎左边,左边痛就扎右边,平常中医的俗名叫「脱肠」,脱肠到严重的时候,西医叫「坎顿脱肠」,就是肠子都烂掉了,有时候会小肠挂在肾的上面,下针「大敦」、「曲泉」,平常可以「灸」,因为是小肠坠下去,大肠不会坠下去,所以灸小肠的「关元穴」。内服的药有「当归四逆汤」,过去临床上用「当归四逆汤」配合针灸,效果很好:如果给西医开刀也可以,因为是急救,开在体外没有进入体内,但是西医开刀只是塞回去,肠子里面还是堵的。
脏结专论:
「脏结」为邪结在脏,与阴相结。邪结在胸,与阳相结为「结胸」。「脏结」证见白滑舌苔者,难治。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苔滑者,不可攻。病者若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死。「结胸」证,脉浮大者,下则死。「结胸」证悉具,烦躁者死。病名曰「结」,脏器有硬变,或内部肿瘤所致,古称「症瘕积聚」故预后不良,或为癌瘤,则死期可待。
「脏结」就是脏腑之间联络的网络,被「寒」与「湿」固结了,结果「腑」里面吸收的营养没有办法给「脏」,「脏」没有营养,「脏」的功能慢慢的衰弱,所以「脏结」的病人,舌苔都白白的,很厚很滑,皮肤很黄,暗暗黑黑的,没有什么精神,不爱讲话,静静的。刚开始西医检查都正常的,等到检查出来的时候,已经尿毒了,肝硬化了,中医治疗三天舌苔就变回来,中医为什么看舌苔?就是看看病人有没有胃气,「脏结」的人舌苔白掉了,吃东西淡而无味,食同嚼蜡,搞不好四五十岁还在生青春痘,因为在三焦油网上,所以一定要大剂的用「柴胡」,利用柴胡把药导到三焦油网上面,因为是全身性的寒且湿,去湿靠白朮,可以用五钱,这是胖子用量,湿要有出路,靠茯苓,由小便导出来,去寒靠炮附,用三钱,加些生姜在胃里面和,最重要的是「生附」,生附一枚,炮附把里阳壮起来,裹寒去掉了,肌肉上和三焦油网上的寒,全部靠生附去掉,生附下去,病人除了小便量增加以外,大便出来溏的,大便稀稀的,吃了三付后,舌苔就变回来,胃口大开,临床上尿毒的病人,吃一剂,尿毒指数从二百八降到一百三了,炮附温中,生附温经,血脉、神经都温到,这是主方,临床上看病人还有何症状作加减,若胃口不好常常恶心就加半夏,依此类推。有些久病的病人,在吃药去除寒湿以后,因为脏与腑开始可以沟通了,会有吐「白津」或大便溏的现象,这种情形在病人开始出现口渴的时候就会好转。
脏结汤方:
柴胡五钱,白朮五钱,茯苓五钱,炮附三钱,生附一枚;主方在此,其余需临证视情况而定。
一八三:「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裹,表裹俱热,时汗,恶风,大渴而烦,舌上干燥,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应该是用表法、汗法,结果吐下后,胃的津液一定会慯到,七八天都没有好,结果热结在里,表裹俱热,里面有病,表也有病,里面的热哪来?因为津液伤了。人的热停在津液里面,也停在血里面,血里面有一部份是热的能源,津液伤了以后,有一部份的热就离开了津液,离开了血就浮上来了,所以里面会很热,第一个受到伤害的就是肺,肺主皮毛,这时候病人常常感觉会流汗、怕风,大渴而烦,上焦太燥热的时候,因为津液没有了,上焦就像天上没有云了,太阳直射很烫很热,这是白虎汤证,因为胸阳在上面,心脏和肺有一定的湿度,本来胸口就很热了,胃热又往上冲,津液都丧失掉了,流汗流掉了,结果舌上干燥,舌头伸出来一点口水都没有,严重到舌苔都翻起来,欲饮水数升者,渴想喝水,喝了半天都不能止渴,因为水到了胃里面是往下走,本人并不能吸收,因为真正吸收的水是靠胃液把它化解的,结果胃液都被吐光了,没了,所以没有办法把水变成水蒸气上来,水就直接往下走。不能止渴,所以是「白虎加人参汤」证。
「白虎加人参汤」是中医对上消糖尿病的方子,也是中医对「心热」最好的方子,外面甚至有表证都没关系,裹面太热,热在胸上面的时候,用「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证就是燥渴烦燥,所以开到白虎汤给病人的时候,他的外病可能是精神病,没事就发脾气,结果被西医认为是精神病,中医看他燥渴,津液都没了,没办法控制情绪:为什么加人参?平常人不用吃人参,除非津液不足了,才需要用到人参,人参常常用在肠胃科里面,所以泻心汤常常用人参,人参一下去,津液马上就补足了,补足了以后,白虎汤再把热退下去,退热真正好的是石膏。现在说的糖尿病有一种情形,很容易血糖太低,很快就饿,常常需要吃糖才可以的病人,也是用白虎汤。
现在食物中的味精,吃了以后,一直口渴喝水不止,这也是白虎汤证;味精一吃下肚子,还没经过表证,就直接入里变成白虎汤证,从这点就可以知道它对人体有伤害,所以我们才说食物中不要加味精。
一八四:「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表面上看没有大热,摸他身体冰冰凉凉,但是里面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背稍微有点恶寒,因为胃上面有很多交感神经包着,直接络到后面的脊椎骨,脊椎骨又直接络到后面的汗线,白虎汤证津液会丧失很多,因为胃气热气往上跑,津液一直往上发,汗不断的流,津液丧失了以后,体表的水分不够了,病人会感觉到寒、冷的现象,这冷并不是阳虚的恶寒,而是津液丧失的现象,所以白虎加人参汤很好用。
阳明病病发的时候是申时到戌时,中医叫「日晡」,就是黄昏的时候,因为胃阳就是阳明,全身最热的就是阳明,到了黄昏的时候,太阳渐渐下山了,阴气渐渐起来,阳气渐渐衰的时候,阴气会来到胃,因为他本身是胃的问题,所以阴气渐升上来的这段时间当中,会看到白虎汤证,就是会看到阳明证,所以每到黄昏的时候,就开始发热;例:小孩发烧,本来是晚上发烧,治疗一个星期后没好,结果晚上现在不烧了,变成每到黄昏的时候,就开始发烧。就是西医没治好,本来是太阳证,治了一、二个星期后变成阳明证,病往前进,更严重了。一般来说,阳明证的发烧温度会比太阳证的发烧温度来的高。
白虎汤和承气汤的区别,人身上的血都散布在全身血脉裹,流汗流太多的时候,血裹面的水流掉了,所以血里面的热就自然而然增加了,人能保持身体的恒温,就是因为血里面有一定比率的水份和热,水是冷的,如果水去掉了,热就会增加,病人就会发高烧,壮热,热到四十度,如果每天傍晚的时候热,就知道是热在阳明经上面,这时候的热只有两种,一种是血的壮热,一种是大便不通也会引起壮热,所以一个是热在腑里面,一个是热在血裹面,如果热在腑裹面,大便不通就是承气汤证,如果热在血里面就是白虎汤证,问有没有大便就可以区分了。
一八五:「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平常表证很壮盛的时候不可以给白虎汤,白虎汤以清里热为主,并不是以解表为主,如果吃了白虎汤以后还有表证,譬如吃了白虎汤后比较好了,但胃口比较差些,风吹了难过,就可以给桂枝汤,就是从白虎汤变成桂枝汤了,知道从阳明进入太阳了,这是治病的过程;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临床上如果同时有桂枝汤证与白虎汤证,可以两方合用,表里双解。
一八六:「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鞕,头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本身有太阳证又有少阳证,譬如看到病人有太阳证,如恶寒、发热、流汗、脉浮的现象,又有少阳证的恶心、胸胁苦满,和解法就是小柴胡汤,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不管怎样,最重要是绝对不要去攻下。
一八七:「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前面介绍如果太阳证,病在表的时候,被误下或自己吃坏肚子了以后,变成肠利是热利,就是葛芩连汤;这里是太阳和少阳的合并病,被误下后,这种状况是「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半夏生姜汤常常在用的,恶心的时候会用到,所以小柴胡汤最重要的就是半夏。
前面介绍下利的方子有葛芩连汤、桂枝人参汤,葛芩连汤是热利用的,桂枝人参汤寒利用的,现在又一方子「黄芩汤」,桂枝人参汤的下利下臭,白水很多,食物都没有消化,寒利的原因是它并没有病毒,而是肠胃都没有蠕动了,所以东西就滑出来了,因此桂枝人参汤裹面加很重的白朮去湿,干姜温肠;如果拉出来热利,大便很脓稠,肚子不痛,就是葛芩连汤,拉出来会绞痛的,也是很热的就是黄芩汤,葛芩连汤和桂枝人参汤都没有腹痛现象,而且并不是真正的病毒,真正病毒的下利、急性肠炎要靠黄芩汤;像「肠套迭」属于肠热证的可以用黄芩汤。
黄芩汤里面有芍药,葛芩连汤和桂枝人参汤都没有芍药,芍药是专门止腹痛的,所以当一个人表证都没有,只是肚子很绞痛的下利,这时候用葛芩连汤、桂枝人参汤都没用,因为病毒已经深入到肠子的血管里面去了,所以黄芩汤常常是用在急性肠炎的方子,不是一般的寒利或热利,它是介在太阳和少阳中间,黄芩这药专门是在肠炎的时候一定要用的药,大黄泻上焦头目的热、黄连去中焦的热、黄芩清小肠与大肠的热;所以胃热发炎会先想到大黄、黄连;肠炎会想到黄芩;如果表面有恶心、呕吐还有腹痛,可以黄芩汤加半夏生姜,半夏是止呕去水的,半夏有毒,所以用生姜去解半夏的毒,干姜也可以解半夏的毒,因为他拉水,水很多所以用生姜,如果是寒利就改用干姜。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劈,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一本作三两);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水一斗约十碗水,黄芩三钱,芍药二钱,炙甘草二钱,红枣十二枚,半夏五钱,生姜二三片,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白天服,晚上服,半夜起来再服,下利、肠胃科的药大多是六小时吃一次,吃药时间到了,半夜也要叫起来吃,二十四小时连续,三碗吃下去大概就好了。
热利如果有兼有一点表证,或纯热利没有表证也没有腹痛,用葛芩连汤;如果热利而且兼有小腹痛,用黄芩汤;如果热利有小腹痛兼有呕吐,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这里的芍药是用来止腹痛的,之前讲过芍药也是补阴的药,可以活静脉的血来治疗静脉瘤与静脉曲张;经方里面有胸满就不用白芍、改用枳实,所以一般在治疗心脏病的时候,也不用到白芍。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