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患者身上的伤口造口,就像是雕琢而成的花朵。薛飞作为一名伤口造口治疗师,更像是一名在花园里辛勤工作的“园丁”,用她那无私的爱心,细心呵护这些脆弱的“玫瑰”,给病患带来了治愈的希望,让他们更有尊严的活着。
年,医院从事护理工作。十二年来,她始终工作在护理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南丁格尔精神和“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国际造口治疗师之路
“就是觉得这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县里也没有这个专业,一些护理的患者伤口都是干性愈合,很难达到快速愈合伤口的效果。”在问到当初如何选择去做一名伤口造口治疗师的时候,薛飞笑着说道。在闲下来时,薛飞喜欢读一些医疗护理方面的杂志,偶然间了解了伤口造口这个专业。“觉得这个专业能很快速的让伤口愈合,缩短了患者的治疗周期,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一开始我是在新生儿重症工作,从在新生儿的时候,在赵日明主任的领导下,科室里学习氛围就很强,于是便养成了习惯,只要学这个专业,就会买相关的书籍学习。后来转科到骨科后,厉运收主任也是一个紧抓业务学习的风格,在他的带领下,一些疑难病例讨论,讨论学习,慢慢的养成了现在这种爱学习的好习惯,充实了自己的知识面。”说起自己的成长历程,薛飞充满回忆的说道。
伤口造口之路充满着荆棘,从最开始的课时基础理论培训,到后来马不停蹄的奔赴安徽培训基地,整个过程就是魔鬼式训练。“从早晨8点到晚上6点,就是不停的学习,每节课都有国内外的专家大咖进行授课,每个星期都会有一次考试,理论考试、结业论文、学术讲评、操作考试等,一直到最后通过所有考试拿到毕业证”。当国际资格证书颁发给薛飞的时候,幸福的微笑让一切付出显得那么有价值。欣喜之外她思考的是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直面恶臭、溃烂伤口
在走上伤口造口之路后,她始终与伤口为伴。面对溃烂、流脓和难掩的恶臭,薛飞的第一反应,永远是弯下腰、低下头。
“面对强烈的嗅觉、视觉刺激,您是如何保持这种正常的心态去工作的?”
“可能是因为我有强迫症吧,我只是觉得这是一个伤口,需要马上进行处理,把伤口的坏死组织清理出来”。薛飞开玩笑的说道。
就在今年,伤口造口门诊来了一位百岁老人,老人医院,都没有敢接收的,全身各处大压力性损伤。“当时老人全身伤口烂的非常严重,背脊上的伤口都烂到脊椎骨,双脚的脚跟也都烂没了。旁边的护士都不敢看,我开始一个伤口一个伤口的处理,一点一点把烂肉剪掉,清理完后,住进了保健科。”
随着每天薛飞定期给老人换药,一直到伤口快新鲜后,她联合骨科对老人进行了VSD清创手术治疗,手术后经过每天持续护理,最终伤口愈合、成功出院。
护理的是伤口温暖的是人心
“每一个伤口都是一个故事。”在谈到她治疗的一位胰腺癌晚期女患者的时候,薛飞的眼眶里泛起了泪花。
“这位女患者在上海做完手术后便引起了肠瘘,医院肿瘤外科,我来到她病房的时候她的肠瘘不停的在往外渗液体,刺激整个脾几乎都坏了,这种情况可想而知,是很痛苦的,并且她一点都不跟别人交流。”由于患者是肿瘤晚期,从上海做完手术回来到这里,也只能说是做保守治疗,减轻患者的痛苦。
“当时我就用专门的袋子,去接患者的肠液,并且把患者伤口周围的皮肤清理好,肠液就不再渗出到袋子外面。”直到她第四次去给患者换药的时候,患者终于开口了,“谢谢你啊妹子,我现在终于不受罪了”。“患者最终还是走了,我到现在想起来心里面还挺难受,当时就是想尽自己的全力,让患者最后的时候走的没那么痛苦,当然,我也做到了。”在患者弥留之际,薛飞来到了患者所在的重症监护室,在患者的伤口贴上了泡沫敷料,让患者完整的离开这个世界。
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薛飞以高超的技艺护理造口病人、治愈伤口,怀着深沉的爱,抚慰着病人心灵上的创痛。曾有人说,薛护的国家造口治疗师的招牌,不用对任何人说,它早已凝在一个个已经愈合的伤疤中,印得更深,传得更远。
点击查看往期回顾
宣传科-徐德晓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备注
编辑:刘子铭
审核:张守旗
点击导航到
点击导航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