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炎症性肠病发病率已达到万分之三!别小瞧这个数字,由于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终身疾病,患者患病后无法根治,被疾病困扰的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让人痛不欲生。
指导专家·胡品津(医院炎症性肠病内科治疗部专科负责人、教授)
什么是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广义的,一个是狭义的。各种炎性肠病都可以叫广义炎性肠病。但是狭义的就是指两个病,一个是溃疡性结肠炎,一个是克罗恩病。炎症性肠病(IBD)又被称为“绿色癌症”,大都不会致死,但终身难以根治。因为病发比较少见,所以常被人误认为简单的肠胃疾病而容易忽视。
门诊案例
小月医院进行复查,与同龄孩子不同的是,10岁的小月身高仅厘米,体重也仅仅为23千克,明显有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的特征。他是一名克罗恩病患者,与其他患者不同的是,她还有一名正在陪护她的同样患克罗恩病的妈妈。
其实1年前小月就已经出现了反复腹痛、发热、消瘦的症状,但由于疏忽,直至两个月前,医院里经过全面检查后被确诊为克罗恩病。因为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小月已经出现了肠瘘的并发症,疾病的治疗对小月家庭造成了不小的经济负担。为了挽救小月肠道,尽量节省费用,避免手术,专家为她制定了肠内营养加激素治疗的方案,从最新的复查结果来看,病情稳定,小月暂时已经脱离了手术切肠的阴影。
高发人群是年轻人、儿童炎症性肠病高发于年轻人,在儿童期就开始起病的病例已越来越多见。其实,小月只是众多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缩影,从小月身上不难发现,由于克罗恩的起病隐匿,很多患者仅仅因为腹痛、腹泻被当做普通肠炎,延误了治疗,导致肠道梗阻或穿孔的严重并发症。由此可见,警惕炎症性肠病的相关症状,“早诊断,早治疗”是控制疾病发展的关键。
发病机制克罗恩病属于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类型,其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自身免疫等共同导致了疾病的发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炎症性肠病发病率已达到十万分之三。
值得注意的是,一项针对国内多个大城市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炎症性肠病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发病率尤为突出。其中,经常熬夜、长期疲劳、西方化的饮食、吸烟、冰箱普及使用、精细饮食、经常喝可乐、吃巧克力等生活细节,都是可能诱发炎症性肠病的主要原因。
除了发病机制不明确以外,炎症性肠病目前也尚无根治的方法,在患者诊断之后若不经过持续规范的治疗,往往存在疾病的逐渐进展反复发作,最终导致消化道出血、肠道狭窄、肠道穿孔等并发症。
临床表现克罗恩病是可累及自口腔至肛门胃肠道全层的慢性疾病,以多节段肠道溃疡为最主要临床特征。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体重减轻及肛周病变等。同时,相当一部分人还会出现累及眼部、关节、皮肤的肠外表现症。甚至有部分青少年患者,虽然没有任何肠道症状,最终却因为生长发育迟缓最终才被诊断该病。
克罗恩病常发生于15至35岁的青壮年人,但老年人和儿童也可患病。
患者若延误治疗,很可能会由于多次肠道并发症最终因病致残,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且社会功能明显下降,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治疗方案克罗恩病的治疗是漫长的、持续终生的。患者是否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直接决定了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需要反复进行内、外科治疗,常见的治疗药物包括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对于部分患者由于存在狭窄或穿孔的并发症、合并癌变、疾病影响生长发育的原因可能需要接受肠道切除手术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大多数病人的症状均可消失。在非发病期,患者仍应当坚持吃药,这被称作“维持治疗”,可以大大降低复发的频率。
然而,有很多患者“好了伤疤忘了痛”,症状一消失就自行停药了。结果,过不了多久,腹泻、便血症状可能便会再次出现。如果患者由于多次肠道并发症会最终因病致残,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有关克罗恩病的热点问答其实克罗恩病并不可怕,关键是在于认识之后去积极治疗。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炎症性肠病,了解克罗恩病,在这里我们对胡品津教授针对广大读者朋友和病友们的问题答疑汇总。
Q:患了克罗恩病会不会影响寿命?
胡品津教授:目前并没有克罗恩病会导致预期寿命减少的相关研究。多数研究认为在良好的疾病控制情况下,克罗恩病患者的预期寿命与正常人群相似,同时在临床实践中,只要疾病控制良好,疾病并不会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学习、生活,也不会影响结婚、生育。
Q:克罗恩病会有遗传性,是否会影响后代?
胡品津教授:像案例中小月妈妈把自己的疾病遗传给小月,这样的概率并不是非常高。目前的研究显示,倘若父母一方患有克罗恩病,后代患该病的概率接近9%左右。
现阶段临床上,因疾病会遗传及用药会导致不良生育结局,并无明确的医学根据。所以克罗恩病患者不应因为这个疾病放弃生育的机会。而且,克罗恩病患者病情得到控制缓解后,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可以正常备孕,但应避免在疾病活动期“造人”。
Q:病患如何进行日常自我疾病管理?
胡品津教授:患者在疾病期,要注意休息,减少活动量,防止劳累;重症者应卧床休息,保证睡眠,以减少肠蠕动,减轻腹泻、腹痛症状。
饮食上要食用质软、易消化、少纤维素又富含营养的食物。一般为高热量、高蛋白、低渣饮食,以利于吸收,减轻对肠黏膜的刺激,供给足够的热量,维持机体代谢的需要。
在非发病期,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用药,定期随访监测病情的自身慢病管理模式,才有利于疾病的管控。
文章来源:《自我保健》杂志第八期
炎炎夏日,警惕甲状腺带来的“伪中暑”症状
请问,被诊断出乙肝病毒携带者,我该怎么办?
口腔溃疡竟是这种癌的表现!嘴里的溃疡可不能随意,盲目祛火!
第8期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