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肠瘘 >> 肠瘘护理 >> 药菟丝子

药菟丝子

最近,芦根君在收集着大家报名芦根谭招新的信息,空余之外温习之前的推文,发现过去一年写的药多为张仲景所常用的,且以除邪的药为主,可以补的药仅有山药和麦冬,为了加强对补药的学习,芦根君找到陈旧的《中药学》教材,翻到补阳药这一章,圈下了菟丝子......今天芦根君就与诸位一起探讨这味“阴阳并补”的药。

01

菟丝子的药用植物学特性

本品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CuscutachinensisLam.的干燥成熟种子。

本品呈类球形,直径1~1.5m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具细密突起的小点,一端有微凹的线形种脐。

取本品少量,加沸水浸泡后,表面有黏性;加热煮至种皮破裂时,可露出黄白色卷旋状的胚,形如吐丝。

菟丝子:过罗去净杂质,洗净,晒干。菟丝饼:取净菟丝子置锅内加水煮至爆花,显褐灰色稠状粥时,捣烂作饼或加黄酒与面作饼,切块,晒干。

《雷公炮炙论》:采得,去粗薄壳,用苦酒浸二日,漉出,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至明,微用火煎至于,人臼中,热烧,铁杵三千余成粉。用音酒并黄精自然汁与菟丝子相对用之。

《本草纲目》:凡用菟丝子,以温水淘去沙泥,酒浸一宿,曝干捣之,不尽者,再浸曝捣,须臾悉细。又法,酒浸四、五日,蒸曝四、五次,研作饼焙于,再研未,或云,曝干时,入纸条数枚同捣,即刻成粉,且省力也。

:《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

02本草文献论述及简析

从本草文献的描述中可看出菟丝子的作用在补泻两个层面。

补:菟丝子在补益层面是阴阳并补,即补养津血和温煦阳气。

补阴:《本经》言“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别录》“主养肌”,“肥健、主养肌”说明菟丝子作用于人体可以滋养肌肤和充实体格,《药性论》言“添精益髓”,笔者认为“精”和“髓”是机体生理中较深层次的精微物质,《日华子》又言“补五劳七伤”,而“五劳七伤”是人体津液精血虚损较严重的一类疾病,由上可见菟丝子补益津血的力度较大。且在补养津血的基础上固摄下焦津液精血,如《别录》之所言“精自出,溺有余沥”《日华子》“治鬼交泄精、尿血”。

补阳:菟丝子可补阳气行使温煦之功,祛表里实寒,如《别录》言“茎中寒”,《药性论》“能治男子女人虚冷,去腰痛膝冷”,另一方面则推动和激发功能,《别录》言“强阴”,即指其在性功能方面的振奋作用。

泻:在泻的层面菟丝子有除结聚之功。《本经》言“续绝伤”,其病机是津血亏虚之下有外伤金创所致的瘀血实结存在,菟丝子一方面除结恢复津血的循环,另一方面直补津血,让津血来复,使机体组织(筋骨等)恢复正常的生长功能,故言“续绝伤”。《别录》言“寒血为积”,亦证菟丝子可入血分散除有形之结聚。

小结:根据本草典籍的描述,菟丝子的功效可归纳为补养阴液、振奋阳气、固摄下焦水液精微和除结聚。

03病机归纳与分析

1.津血亏虚,阳气衰弱

《别录》言菟丝子味甘,“主养肌”表明其可充养肌肉,令人肥健,补益津血之力较强。笔者发现,在《千金要方》中的“肾臟方精极、补肾”、“膀胱腑方杂补”、“补益补虚丸散”等条目下有多首方子均用到菟丝子,且常与肉苁蓉、五味子、地黄、山萸肉等药高频配伍,如治“虚劳百损”的无比薯蓣丸、治“男子五劳六绝”的内补散、治“五脏虚劳损伤”的苁蓉丸、治“五劳七伤羸瘦”的覆盆子丸等。

苁蓉丸:“补虚益气,治五脏虚劳损伤,阴痹,阴下湿痒或生疮,茎中痛,小便余沥,四肢嘘吸,阳气绝,阳脉伤方。

苁蓉山药蛇床子远志菟丝子天雄五味子 山萸肉巴戟《千金要方·卷十九肾脏方补肾第八》

上述“阴痹、阴下湿痒或生疮...小便余沥”等症均属于“五劳七伤”的范畴。

“五劳七伤”见本卷中“黄帝问五劳七伤于高阳负,高阳负曰:一曰阴衰,二曰精清,三曰精少,四曰阴消,五曰囊下湿,六曰腰(一作胸)胁苦痛,七曰膝厥痛冷,不欲行,骨热,远视泪出,口干,腹中鸣,时有热,小便淋沥,茎中痛,或精自出。有病如此,所谓七伤。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疲劳,此谓五劳。”

在诸多补方中,含有菟丝子、肉苁蓉等药的主治描述中常有“五劳七伤”“绝”“伤”等字眼,此类描述一般指在內外伤的原因下,津液气血长期耗损,不得以滋养先天,先天的精微物质(精髓津血)逐渐耗散,多代表津血虚损到一定的严重程度,而菟丝子等补药通过适当的配伍可以起到适合的补益作用。

津血虚损到一定程度会伴有阳气衰弱,阳气衰弱则推动无力,便可产生诸如水饮等病理产物,温煦失常则有实寒产生,这也是在此类补方中常见配伍淡渗水湿的茯苓、泽泻,祛实寒温阳气的天雄、附子等药的原因。

此处所言之阳气为广义之阳气,行使温煦、推动、固外的功能,而菟丝子这类补阳药同时可以作用到肾系统,补助肾阳,对性功能有振奋作用,此为狭义之阳气。

治陽氣衰微,終日不起方:蛇床子(三分) 菟絲子(草汁二合)上二味,和如泥,塗上日五遍,三日大驗。

又方蛇床子 菟絲子 杜仲(各五分,炙) 五味子(一兩) 肉蓯蓉(二兩)上五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酒服十四丸,日二夜一。《千金要方·卷第十五補益補虛丸散第六》

天雄散治五勞七傷,陰痿不起衰損者方。天雄 五味子 遠志(各一兩) 蓯蓉(二兩半) 蛇床子 菟絲子(各六兩)上六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常服勿止。《千金要方·卷二十膀胱腑方雜補第七》

上述“阳气衰微,终日不起”“阴痿不起衰損者”即性功能低下,《别录》言菟丝子“强阴”,《本经》言蛇床子治“男子阴痿”,菟丝子、蛇床子可直接振奋性功能(狭义之阳气)。

2.下焦水液精微不摄

《别录》言菟丝子治“精自出,溺有余沥”《日华子》亦言“治鬼交泄精,尿血”,当津血虚损时,津液不能行使正常的固护功能,上不制下,下焦的精、尿、血失于固护,出现遗精泄精、尿失禁或有余沥、尿血等症。而菟丝子在补益津血的基础尤其温纳涵养下焦的水液精微,使精、尿液、血等物质循环恢复正常,起到固护收摄之功。

如千金久房散:主小便多或不禁方。

菟丝子二两蒲黄三两黄连三两硝石一两肉苁蓉二两上五味,并鸡肶胵中黄皮三两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行三、四里又服。(一方用五味子三两)《千金要方·卷第十九杂病中淋病第二》”

3.瘀血实结、津液输布障碍

《本经》言菟丝子“续绝伤”,絕,《说文解字》:“斷絲,从糸从刀从卪,象不連體絕二絲”。即断绝之意;伤,《說文解字注》:“創也。刃部曰。刅、傷也”。可见“绝伤”应与外伤金创有关。

笔者查阅《本经》,发现一类有“续绝伤”“补绝伤”字眼的药物论述中常与外伤有关,如槐实“味辛、温,...补绝伤,五痔,火创...”、蜜蜡“味甘,微温,...补中,续绝伤金创...”、药实根“味辛,温。主邪气,诸痹疼酸,续绝伤,补骨髓”;

而另一类则与里位脏腑虚损有关,如干漆“味辛、温,主绝伤,补中,续筋骨...”、淫羊藿“味辛,寒。主阳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

虽然“绝伤”可以有不同的释义,但其背后的病机是否相似?

古代常见的外伤有跌扑、金创等:

“治从高堕,若为重物所镇迮,得瘀血方。作大豆紫汤,如产妇法服之。《小品方·卷第十治被压迮堕捥折斫刺(金疮)诸方》”

“夫金疮愈以后,肌肉充满,不得屈伸者,此由伤绝经筋,荣卫不得循行也。其疮虽愈,筋急不得屈伸也。《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六金瘡病諸候》”

从外伤角度分析,“绝伤”是以表里瘀血实结,津液输布障碍,筋骨失于润养为主的。

若从内伤角度看,“绝伤”应是指里位津液虚损,血脉不通,输布不利,同时有实结存在。

如《病源》所述“诊妇人疝瘕,其脉弦急者生,虚弱小者死。又尺脉涩而牢,为血实气虚也。其发腹痛逆满,气上行,此为妇人胞中绝伤,恶血,久成结瘕。《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八婦人雜病諸候二》”

但无论是从外伤还是内伤分析“绝伤”,其病机的共性为津虚不利,实结瘀堵,“绝伤”的内涵并没有明显的分界,而是用于表示疾病状态严重的一个范畴,若将疾病按严重程度分级的话,那么“绝伤”应在较高的层级。

治男子伤绝,或从高堕下伤五藏,微者唾血,甚者吐血,及金疮伤经者,大胶艾汤方。

阿胶(二两)、干地黄、芍药(各三两)、艾叶、甘草,当归、芎藭(各二两)、干姜(一两)。右八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烊,分再服,羸人三服,此汤治妇人产后崩伤下血过多,虚喘欲死,腹中激痛,下血不止者,神良。《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五(備急)被打第三》

(笔者按:此方即《金匮要略》芎归胶艾汤去清酒加干姜)

此方可主治“男子伤绝”“高坠下伤五藏”“金疮伤经”,说明这三者在病机的层级上是并列的,均可归入“绝伤”的范畴。

方后言治妇人“虚喘欲死,腹中激痛”与上述《病源》诊断妇人绝伤结瘕中的症状“其发腹痛逆满,气上行”在病机上有着相似性(津血虚损而血气上逆攻冲),此方所治妇人之证亦可归为“绝伤”。

再看方中所用药物在《本经》的描述,其中不乏有“绝、极、伤、崩”等字眼,如阿胶“主心腹内崩,劳极”、干地黄“主折跌绝筋,伤中”、当归“主咳逆上气...妇人漏下绝子”,这些药物除了对病机有针对性,其功效力度可作为一个区分点。

04

延伸讨论

1.从功效和病机分析来看,菟丝子是以补里虚为主的,但为何《本经》只记载其为“辛”味而不是“甘”味?

《别录》虽记载菟丝子其味为“甘”,但《本经》将其定为“辛”味仍有探讨的空间。《内经》有言“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作用部位来看,一般认为“辛”味药偏于表位和上焦;从津液角度来看,“辛”味药是在消耗津液的基础上而除邪的,这是辛味药的共性。

但菟丝子的作用点在下焦,以补益为主,似乎不是那么正统的“辛”味药。

不过,经笔者查阅《内经》其他篇章和《本经》部分“辛”味药的描述,发现有些辛味药是可入里除结和润燥的,这里就涉及到药物的个性。

a.除里结

《本经》中一些辛味药的描述如:附子“味辛,温。治风寒欬逆...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葶苈子“味辛,寒。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蜀漆“味辛,平。治疟,及欬逆,寒热,腹中症坚,痞结,积聚...”,这些辛味药有明显的治“症瘕、积聚、结”(实结)的作用,可入里宣通血脉,决散实结,其作用部位体现在里位。

b.润燥

《素问·藏气法时论》:“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说明辛味可开发表里脏腑之腠理,通畅津液,促进津液的敷布,从而润养脏腑。

然而并非菟丝子独有,一些常见的补阳药在《本经》的描述也是“辛”味的:

如巴戟天“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杜仲“味辛,平,主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

这里辛味的补阳药同时也具有补物质的作用,菟丝子“补不足”、巴戟天、杜仲“补中”,可见“辛”可以润(致津)是在补津液的基础上实现的。

后世叶天士亦有“辛润”之说。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记载:

“朱(三六) 辛温咸润。乃柔剂通药。谓肾恶燥也。服有小效。是劳伤肾真。而八脉皆以废弛失职。议进升阳法。

(阳虚奇脉兼病)鹿茸 苁蓉 归身 杞子 柏子仁 杜仲 菟丝子 沙苑”

像菟丝子、巴戟天这类辛味又有补益作用的药,在补益的基础上可以宣通、散结,使津液正常敷布,故为“辛温咸润,乃柔剂通药”。

张从正亦有“血气流通为贵”之说,“辛润”是发和散的结果,在发和散的推动下,血气流通,敷和表里脏腑,补益而不滋腻,除结而不过于耗伤津液。笔者推测,《本经》将菟丝子、杜仲、巴戟天这类特殊的补肾药定为“辛”味,或许是重视其“辛润”的个性。

辛润之药不单单是集辛甘于一身的药,也可以是甘味药和辛味药的组合,但究其作用的程度(虚实表里寒热)如何,应取决于药物的个性和药力。

笔者虽在此强调了部分辛味药有入里通络散结,润燥致津的功用,但辛味药宣通敷布的功能仍适用于表位。如《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用菟丝子和酒治疗突发的水肿(水饮溢表),“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方。又方 菟丝子一升,酒五升,渍二三宿。服一升,日三服,瘥。”《肘后方卷三治卒身面腫滿方》

2.菟丝子补津液兴阳气,但其性平,所治之症应是寒热皆可,是否也适用于虚损的热性病?

本草文献对菟丝子治热病有明确的记载,如《别录》言“口苦、消渴”,《药性论》“又主消渴热中”,《景岳全书》中就提到菟丝子“欲止消渴,煎汤任意饮之”。在《千金要方》中亦有应用菟丝子对治黄疸和消渴。

例:寒水石散主肉疸,饮少小便多,白如泔色,此病得之从酒方。

寒水石白石脂 栝蒌(各五分)知母菟丝子桂心(各三分)上六味,捣筛为散。麦粥服五分匕,日三,五日知,十日瘥。《千金要方·卷十傷寒方下傷寒發黃第十四》

肉疸:“夫九疸者,一曰胃疸,二曰心疸,三曰腎疸,四曰腸疸,五曰膏疸,六曰舌疸,七曰體疸,八曰肉疸,九曰肝疸。凡諸疸病,皆由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脾胃有瘀热所致。其病,身面皆发黄,但立名不同耳。”《诸病源侯论·黄病諸候》

言“此病得之从酒方”,饮酒过度,发散耗损津液,病机上有虚的一层,结合“小便多,白如泔色”,津液损及下焦,人体的精微物质流失;酒性温热导致实热郁内而进一步消耗津液,同时里位又有水饮产生出现“饮少”,而实热与水饮互结攻于表而发黄,当为虚实夹杂。

津液虚损过度耗散,同时又有“实”的病机,符合菟丝子的药症和石类药的应用,方中使用菟丝子补津液、兴阳气兼固摄下焦,对治虚的一层,实的一层则选择石类药中平性的白石脂除水,寒性的寒水石配伍知母和天花粉除水热,且这些寒药都可顾护津液,其中更以辛寒的寒水石配伍辛甘温的桂心煦阳气协同发表,令表邪得以透发,病得以解。

05药物比较

菟丝子与巴戟天

巴戟天与菟丝子皆具甘味,均有补益的作用,《别录》言巴戟天“补五劳、益精”,二者均是是方书中常见的治“五劳七伤”药,《千金要方》中巴戟天与菟丝子配伍有13处,且多分散在“精极”“补肾”“杂补”条目下。

药势上巴戟天有偏于表的一层,《本经》言“主大风邪气”《别录》言“疗头面游风”,巴戟天辛温发散,可以发散表位上的邪气,在《圣济总录》中“诸风门”“风脚软”“风冷”“头面风”等分类下,巴戟天与辛味驱风药(防风、羌活、独活、附子、细辛)配伍使用较广泛,加之后世《本草备要》言“巴戟天辛温散风湿,治风气脚气水肿。”,可见巴戟天在表的作用较为明确,且其具甘味,可看作一味温润的驱风药。

巴戟天具苦味(见《日华子本草》),苦味降下,《本经》言“安五藏”、《别录》言“下气”、《药性论》言“主下气”、《日华子》言“安五藏,定心气”,皆可体现巴戟天的苦有下气降逆而安神的功效,明代张景岳更是直接指出其能安神“虽曰足少阴肾经之药,然亦能养心神,安五脏《景岳全书》”。

小结:巴戟天辛、甘、苦,微温,其作用的维度较菟丝子丰富,在寒热上,巴戟天性温适合病机有实寒的一层,而菟丝子性平,据《本经》和《别录》所记载,其所治不偏于寒或热。

菟丝子与肉苁蓉

菟丝子和肉苁蓉皆能补能祛邪。在补的方面,肉苁蓉的甘在《本经》有“补中”、“养五脏”、“强阴”、“益精气”的功效。肉苁蓉的酸、咸具除结之功,力度较菟丝子强,如《本经》“妇人症瘕”、《别录》“除膀胱邪气”,还可用在痈疽金创之类的血分病。

菟丝子在散结方面,只在《别录》中提到“寒血为积”,可推论通过补津液、阳气,祛寒消积,作用较肉苁蓉弱。

相比之下,肉苁蓉的作用部位较多,尤其在补的方面,不止局限在下焦,可扩展至里位。它们俱治茎中寒,而肉苁蓉更治茎中寒热痛。

《本草经疏》认为肉苁蓉得地之阴气、天之阳气以生,因此“肾肝为阴,阴气滋长则五脏之劳热自退,阴茎中寒热痛自愈。”另外,后世本草和中药书提到通过补虚,达至润肠通便。

06病案引用

《临证指南医案》:某(六四)高年下痢。痰多舌乾。脈右空大。神困音低。乃脾腎兩虧。二氣交虚。有年致此。恐非宜。(脾腎兼虚)

人參(一錢半)菟絲子(一錢半)赤石脂(三錢)炮姜(一錢半)茯苓(三錢)木瓜(一錢)

芦根君按:从方子组成来看,此下痢当属虚实夹杂。实的方面,以水饮为主,故可见“下痢、痰多”,用茯苓、木瓜、赤石脂对治;虚的方面,是阴阳俱不足,见“舌乾,脈右空大,神困音低”,符合菟丝子使用病机,配合人参、赤石脂补养津液,炮姜温中,可使津液的濡养、温煦作用恢复,使水液得以正常运行。此案在虚实方面都做了比较好的兼顾,值得我们学习。

写在最后

若将视野限定在唐宋方书,

“补药”的天地甚为广阔,

此次对菟丝子的探讨仅是小小的窥探,

“补”之路长且多坑,

芦根君愿与诸位继续探讨。

往期回顾

芦根谭招新了!

紫石英

射干(2):类药鉴别

方丨半夏厚朴汤

射干(1)——现在我想做个“好药”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bangk.com/cwhl/8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