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数据显示,消化系统癌瘤中,大肠癌稳居第一位,每年新发病人数约为13-16万人,死亡人数约为6-9万人,且35岁以下患者呈上升趋势。而大肠癌的产生,大约80-95%是由结直肠腺瘤发展而来,可以说,大肠腺瘤是造成大肠癌的罪魁祸首。
那么,什么是大肠腺瘤呢?有什么症状?怎么检查、治疗和预防呢?
一、先从大肠息肉说起
大肠腺瘤是结直肠息肉中的一种,也叫腺瘤性息肉或肿瘤性息肉。
肠息肉是肠黏膜局部增生形成的赘生物,通俗说,就是在大肠的内腔粘膜表面多出来的一块肉。肠息肉在中老年人群很常见,肠镜检出率可达10-30%,近年数据显示,在年轻人当中检出率也在10%以上。
按数量分,有单发性息肉、多发性息肉和息肉病之分;
从病理性质上,结直肠息肉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①肿瘤性息肉(大肠腺瘤):
包括早期腺瘤、传统腺瘤、锯齿状腺瘤和杵状-微腺管腺瘤,临床上管状腺瘤患者较多。如果腺瘤越大,癌变可能性越大。腺瘤中绒毛成分越多,越可能癌变。
而这一类息肉,我们一般称之为腺瘤性息肉,或者直接称之为大肠腺瘤。
②非肿瘤性息肉:
患非肿瘤性息肉,癌变可能性较低。
③肠息肉病:
如果在肠道出现数目多于颗以上的息肉,我们会怀疑患者患了肠息肉病。此类疾病因为数量庞大,所以癌变几率也相应较大,一经发现,及建议手术治疗。比如,即使癌变率是1%,那么颗就是%。
二、大肠腺瘤的分类和癌变几率
大肠腺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良性疾病,但也是公认的一种癌前病变。
研究认为至少80%~95的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大肠腺瘤像一颗种子一样,随着时间的延长发展为大肠癌的几率会越来越大。
△这个过程大约需要5-15年时间
根据腺瘤中绒毛状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而将腺瘤分为一下三种:
①管状腺瘤:绒毛状成分占20%以下
其癌变率在1%~5%左右。
②绒毛状腺瘤:绒毛状成分占80%以上
分布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
其癌变率较管状腺瘤大10倍以上,在30%-70%左右;
也有观点认为,只要给它足够的时间,它的癌变率将是%!
③混合型腺瘤:绒毛状成分占20%~80%
是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结构的腺瘤。
其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癌变的几率与腺瘤的大小、数目有关:直径越大,数目越多,癌变的几率就随之增加!
小小的腺瘤虽然不是很严重的疾病,但放任其不管,可以说%会变成肠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的生长极其缓慢,大约从息肉到癌变,需要5-15年时间,甚至更长,所以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发现并消灭它,前提是我们要在40岁前做个肠镜,及早发现它!
三、哪些人容易长大肠腺瘤?
大肠腺瘤在以下人群中十分常见,符合条件的人们一定要注意了!
①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中老年人由于机体的衰老和免疫功能的下降,发生肠道腺瘤的风险较高;
②肠癌家族史
直系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者;
③不良生活习惯者
喜欢久坐,不爱运动,高热量饮食的人都在这个范围里;
④长期肠道不适者
常常腹痛,腹胀,便秘,腹泻一定尤其注意!
四、长了腺瘤会有什么症状?
很多大夫称大肠癌是隐匿的杀手,因为绝大多数患者长了腺瘤,却没有什么症状,等到发现时往往已经是进展期肠癌了。所以要特别警惕!
息肉较大时会有如下表现:
①便血。
②腹痛。
③排便习惯改变。
④带蒂息肉脱出肛门。
五、怎么筛查和治疗?
结直肠癌是唯一一个最容易预防,最容易治愈的癌症,前提就是要及时发现并切除它。
我们只要在它癌变前找到并切除它,就万事大吉了。
其实筛查也非常简单,在45岁前做一次肠镜检查,高危人群可以提前五年,甚至10年;
一旦发现息肉,及时切除,并遵医嘱定期复查。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复查!
一是因为诸多因素,一次肠镜没发现息肉,并不表示没有;所以最好两次肠镜确定;
二是因为息肉复发的几率达30%-60%,且术后第一年复发的危险性要比同龄正常人高16倍。所以,切除后还要定期复查:
对于低中风险息肉切除术后复查时间,建议在1~3年内。
高风险建议3-6月复查一次肠镜。
最后不得不再次提醒你
预防肠癌重中之重就是:及早做个肠镜!
预防肠癌重中之重就是:及早做个肠镜!
预防肠癌重中之重就是:及早做个肠镜!
(重要的事说三遍~)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