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消化内科一例ldquo直肠绒毛状管

绒毛状管状腺瘤是肠息肉的一种,容易发生恶变,患者需高度重视治疗。绒毛状腺瘤:较管状腺瘤少见,绝大多数为单发。一般体积都较大,直径大多在1厘米以上,大部分为广基,约10~20%可以有蒂。表面呈暗红色,粗糙或呈绒毛状突起或小结节状,质软易碎,触之能活动,如触及硬结或固定,则表示有癌变可能。分布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组织学表现为上皮呈乳头样生长,中心为血管结缔组织间质,亦伴随上皮一起增生,分之成乳头样生长,上皮细胞多间变明显。其癌变率较管状腺瘤大10倍以上。患者在1年前就有做肠镜的指征,但患者忽视了,所以我们治疗也相对的困难。

病例

孟某,女性,73岁,主因间断便血1年,加重1月入院,1年前出现便血,为鲜红色,量少,自认为“痔疮”出血,未予重视。1月前感“便血”较前频繁,故来我院行结肠镜检查:“距肛门5cm处可见一大小约3.0*2.5cm隆起性病变,表面不平,糜烂,触之易出血,活检4块”。病理结果是“绒毛管状腺瘤,局部腺体呈中度异型增生,注:组织经过深切”。由于直肠血运丰富,息肉较大,EMR不能完全切除病变。经康志主任及刘文祥专家会诊,对患者行ESD治疗。“予甘油果糖美蓝混合液根部注射,见肿物明显隆起,予Daul在肿物周边标记后开窗切开,并小心逐渐剥离,术中出现多处初学,予止血钳电凝止血,手术顺利,剥离完整。患者安全返回病房,术后病理,绒毛冠状腺瘤根基底部完整,未见浸润,经住院治疗后痊愈出院。

ESD主要治疗以下消化道病变

(1)早期癌:根据医生经验,结合染色、放大和超声等其它内镜检查方法,确定肿瘤局限在黏膜层和没有淋巴转移的黏膜下层,ESD切除肿瘤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2)巨大平坦息肉:超过2厘米的息肉尤其是平坦息肉,推荐ESD治疗,一次完整的切除病变。

(3)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诊断的脂肪瘤、间质瘤和类癌等,如位置较浅(来源于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通过ESD可以完整剥离病变;如肿瘤较深(来源于固有肌层),ESD剥离病变的同时往往伴有消化道穿孔的发生,不主张勉强剥离,有丰富内镜治疗经验的医生可尝试运用。

通过这个病例,我们领悟到:1..ESD风险大、难操作。EMR术中很少出血,但在ESD操作过程中,稍不留意,视野就会被血液覆盖,要不断地止血和冲洗视野。2.我们要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这样我们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承担的风险小,患者痛苦也小。3.希望广大患者更加注重自己的健康,远离疾病。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
第一名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bangk.com/cwys/3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