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肛门周围脓肿的病原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而成人大多为大肠杆菌。
病因
肛管周围的软组织被肛提肌和盆筋膜分为不同间隙,间隙中有丰富的血管、淋巴、脂肪和结蹄组织,容易感染。
感染可由肛管直肠壁直接向外蔓延,或经淋巴、血缘感染。
多数专家认为肛门周围脓肿起自肛门腺窝及肛门腺的炎症。
直肠粘膜及肛门周围皮肤受损伤亦可引起肛周脓肿,如被干燥的大便损伤、尿便的浸渍或粗糙的尿布擦伤。
感染也可继发于肛裂、痔及直肠炎等。
肛周脓肿与免疫功能低下也有密切关系,主要是缺乏粘膜内浆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IgA。
新生儿免疫力弱,初生时粘膜尚无浆细胞,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G来自母体,小儿自身只产生IgM,处于无IgA状态。
生后3~4周粘膜固有层的浆细胞开始产生IgA,肠管的免疫机制开始发挥作用。
小儿肛周皮肤及直肠粘膜局部防御能力薄弱是引起肛周脓肿的主要因素,随年龄增长,局部防御能力加强,发病率显著下降。
病理
本病开始为肛门直肠周围组织反应性蜂窝织炎,以后炎症局限形成脓肿。
脓肿多在肛门附近皮下或直肠粘膜下。
如不及时治疗,可穿入直肠周围组织,如会阴、前厅、大阴唇和阴道,形成各种直肠瘘。
临床表现
无原因的哭闹不安、拒乳、食欲减退、精神不振、体温升高可达38~39℃。
婴儿仰卧位或排便时哭闹更重。
年长儿能诉说肛门周围痛,走路或排便时加重。
炎症位于肛门前方是可有排尿障碍。
局部红、肿、皮肤皱纹消失、发热、触痛明显。
开始较硬,以后中央变软,出现波动。
病情进展迅速,2~3天后局部体征明显,并出现全身症状。
还可能便秘或腹泻。
血沉快,白细胞增高。
年长儿不愿坐,或用一侧臀部坐,卧于健侧,屈腿。
诊断
根据症状及局部所见,诊断并不困难,但常未能及早发现。
治疗
保守疗法适用于浸润期。卧床休息,全身应用抗生素。
应用缓泻剂,使大便稀软,排便通畅。
39~40℃温水坐浴或少量温生理盐水保留灌肠。
切开引流适应于波动明显或穿刺有脓者。
作放射状切口,大小与脓肿一致,保证引流通畅。
术后2~3天取出引流条,换用油质纱条,直至创面长出肉芽,脓汁减少。
为保持局部清洁,每日用1:高猛酸钾溶液坐浴。
对新生儿及婴儿为防止尿布污染,须加强局部护理,亦可作局部理疗。
预后
本病均能治愈。
应防止复发和变为瘘管。
一般小儿疗效比成人好,成人疗效不佳者占25%~35%,小儿只占6%~19%。
本文来源:儿外科频道
本文作者:灰灰医生
参考资料:实用小儿外科学
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