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网络:
中医艾灸首获“银蛇奖”一等奖今年7月,上海医务青年最高荣誉“银蛇奖”揭晓第15届获奖名单。引人注目的是,刘慧荣成为“银蛇奖”一等奖首位中医专业获得者,她的导师、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吴焕淦教授收获特别荣誉奖。
近十年来,吴焕淦和刘慧荣团队,创新发展中医艾灸疗法,推动了艾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尤其在针灸治疗肠腑病症方面,揭示了艾灸治疗肠腑病症效应机制,提出“艾灸对结肠黏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等见解;发现了“艾灸镇痛”的部分物质基础,促进了国际学术界对灸法的认同。吴焕淦领衔完成新中国成立后首个灸法国家计划项目“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年11月,经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被评为优秀。
十几年的默默坚守,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刘慧荣感慨,“一切的艰辛、付出都是值得的。中医药要走向世界,疗效是基础,但基础研究也非常重要,单纯用中医理论阐述是不够的,还须用现代医学的理论来阐释。中医首获银蛇奖一等奖意味着,中医艾灸未来的发展将有一个更大的平台,接下来将在工作中不遗余力地推动艾灸疗法的发展。”
银蛇奖简介“银蛇奖”是上海市卫生系统青年人才的最高荣誉奖,由上海市卫计委、上海市卫生系统青年人才奖励基金会和文汇报社等共同主办。该奖项设立26年来,对挖掘培养本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借助于这个孵化平台,一大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脱颖而出,为上海医学事业的进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部分获奖者简介特别荣誉奖获得者:吴焕淦教授年11月生,教授、两届国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博导,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针灸推拿学科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一流学科中医学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免疫效应重点研究室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针灸学会会长;年被评为“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一等奖获得者:刘慧荣教授年7月生,医学博士,博士后,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党支部书记,针灸免疫研究室主任。现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挂职担任副院长。上海市吴焕淦名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学术继承人。先后获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标兵提名奖)、全国优秀中医青年等多项荣誉称号。 近十年来,吴焕淦和刘慧荣团队,创新发展中医艾灸疗法,推动了艾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尤其在针灸治疗肠腑病症方面,揭示了艾灸治疗肠腑病症效应机制,提出“艾灸对结肠黏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等见解;发现了“艾灸镇痛”的部分物质基础,促进了国际学术界对灸法的认同。古老的中医——艾灸走进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医疗门诊部,一股浓浓的艾草烟味扑面而来。刘慧荣正在给一位肠胃病的患者进行艾灸治疗。书柜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艾灸用品,有木制的艾灸盒、长短粗细不一的艾灸条、各种材料的药饼。只见她将圆形药饼放在患者腹部天枢、气海、中脘穴位上,然后将点燃的艾条隔着药饼进行灸疗,淡淡青烟缭绕,病人的腹部逐渐感到温热的刺激。
刘慧荣一边治疗一边解释说,“我们的药饼是用附子、肉桂、红花、丹参等中药研粉,用黄酒调和,用磨具压制而成。艾燃烧的热量通过药饼深入皮肤,灸、药、穴三个因素同时发挥作用,能起到温养脾胃、调和阴阳、疏调气血等作用,对于治疗胃肠疾病特别有效。单纯保健,还可以艾灸足三里、关元穴等等。”
说起中医针灸,大家的印象更多的是针刺,而对于艾灸则比较陌生。产生于中国古代的艾灸,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其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
刘慧荣介绍,“灸法是以经络、脏腑等中医理论为指导,利用艾绒或其他热源在穴位上温烤或熏熨,借其温热效能,通过经络、穴位的作用来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而达到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它具有温经通络、调和气血、升提中气、回阳固脱、活血逐痹、消瘀散结、防病保健之功效。自古以来,艾灸占到针灸的半壁江山,但是现在临床上应用却没有针刺广泛。其实,相比于针刺,艾灸更便于掌握,老百姓自己在家也可以应用。艾灸治疗的适应证有三四百种,尤其对于腹泻、腹痛等虚寒病症疗效最佳。”
据刘慧荣介绍,艾灸疗法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疗法之一,最初的起源是人类在一些零星的经验中发现火作用于人体,具有消除寒冷、温通血脉、舒展筋骨的作用。灸疗最初为人们所应用多在北方寒冷的地区,后来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是劳动人民在使用火的过程中,日积月累,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素问·异法方宜论》就有“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北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益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的记载。古代应用的灸法主要是烧灼皮肤的灸法,后来发展为不烧灼皮肤的温热灸法。
灸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针刺或药物配合应用,能治疗很多慢性病,也可治疗一些急性病。《灵枢·官能》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针灸易学》说“气盛泻之,气虚补之,针之所不能为者,则以艾灸之”。针、灸、药各具特点和局限,而灸法的特点正在于弥补针、药之不及,对于使用针、药等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的病症,灸法往往奏效,这正是灸法仍为中医学中不可缺少的治疗方法之一的根由所在。
灸法同针刺疗法一同很早就传播于海外。早在6世纪灸法便随许多医书如《针灸甲乙经》、《脉经》等传到日本、朝鲜,13世纪后传入亚洲其他国家,17世纪传入欧洲。现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针灸工作,有50多个国家成立了针灸学术组织,国外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解密艾灸作用机制虽然中医文献对艾灸作用的论述非常充分,但用现代医学理论对艾灸研究仍较薄弱。吴焕淦团队的灸法研究成果获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吴焕淦还领衔完成了建国后首个灸法计划项目“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
“艾灸疗法要走向世界,疗效是基础,基础研究非常重要,必须用现代科学方法来验证这一古老的疗法。”吴焕淦说,“这一项目是国家首次针对灸法进行的系统性研究,从艾灸的材料、光热、艾燃烧生成物、穴位等角度,全方位阐述艾灸疗法的作用机制。这一研究无疑为艾灸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打开了一扇窗户。”
吴焕淦与艾灸的渊源还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那时吴涣淦在浙江中医学院读硕士研究生,一个省军区领导的夫人因腹泻住院,吴焕淦用艾灸灸天枢、中脘、气海等穴位,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为什么会有效?这引起了吴焕淦探究的热情,“只有说明了艾灸为什么有效,才能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吴焕淦医院张啸主任医师合作开始对艾灸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他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艾灸治疗对照研究,发现疗效非常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之一是结肠上皮细胞的凋亡加速,而中性粒细胞凋亡抑制,针灸通过调节细胞凋亡失衡来达到控制炎症之目的。该方面的研究论文年、年、年连续三篇发表在美国消化疾病科学杂志,获得了国际认可。”
吴焕淦带领的团队完成了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疑难病症、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胃炎和膝骨性关节炎等例患者的临床研究。基于《灸法文献数据库》数据,回顾了年以来有关灸法针灸论文,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灸法疾病谱有种。他领衔的计划灸法项目组创新性总结出艾灸疗法温通温补效应规律,阐明了中医艾灸温热刺激、艾灸和穴位红外辐射共振是艾灸起效的重要机制,该项目成果验收为优秀,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吴焕淦解释说,“克罗恩病是一种炎症性肠病,是全消化道的炎症,常常会跳跃性分布,炎症累及消化管壁全层,易出现肠梗阻、肠瘘等严重的并发症。通过艾灸加针刺疗法,对于轻度的克罗恩病效果很好。我们对针灸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发现,是通过调节肿瘤坏死因子等关键因子,艾灸对结肠上皮屏障也具有保护作用。”
吴焕淦研究发现,不同的艾灸方法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膝骨性关节炎等疾病疗效非常好,有的通过隔药饼灸、有的温和灸、有的通过增加疗程能提高疗效。
此外,吴焕淦团队提出了“艾灸镇痛”新观点:阐明了艾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慢性内脏痛)中枢及外周的部分生物学机制;阐释了针灸治疗克罗恩病结肠黏膜屏障机制。
在艾灸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吴焕淦也一直致力于艾灸临床应用的探索。他带领团队创新了艾灸温养脾胃理论与治法。在中医艾灸温养脾胃、调和肠腑气血总法则下,具体治法又同中有异,溃疡性结肠炎注重调和阴阳,克罗恩病重在补肾通络,肠易激综合征侧重疏调肠腑气血,实现了中医灸法理论创新。
创立了艾灸肠易激综合征、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中医特色技术,将针灸疗法应用于难治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的治疗,形成了“温养脾胃、补肾通络艾灸结合针刺治疗轻度克罗恩病技术”;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创立“温养脾胃、调和阴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艾灸技术”;建立了“温养脾胃、疏调肠腑气血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艾灸技术”,显著提高了中医艾灸治疗难治性肠腑病症的临床疗效。“隔药饼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技术”作为全国推广项目,已在18个省市推广应用。
目前,吴焕淦领衔的第二项“”计划项目于年3月启动,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大学、国家纳米科学研究中心等12个单位共同参与研究,用交叉学科手段来研究针灸的光、热如何在机体里发挥作用,基于临床阐释灸法的作用机理。
中医艾灸后继有人近十几年来,在吴焕淦的带领下,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单位,近年来获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吴焕淦深知,中医艾灸的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他先后培养毕业博士23名,硕士21名,很多学生如今都是中医针灸领域的中坚力量。
得意门生刘慧荣就是在导师的“魔鬼训练”中脱颖而出的。年,刘慧荣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本科毕业后,考入上海中医药大学,成为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的研究生,师从吴焕淦。年,研究生毕业后,在研究所从事针灸临床与研究工作。
从一名普通的医生、基层的研究人员做起,刘慧荣不断成长,先后获得了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培养计划和上海市领军人才(后备队)的培养,又被列为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列入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了中组部、人社部和中国科协共同设立的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年她34岁时,顺利晋升正高,于年成为博士生导师……
在外人看来,刘慧荣的学术生涯是非常顺利的,但其中的酸甜苦辣,甘苦自知。“小刘吃苦耐劳,踏实肯干,有团队精神,耐得住寂寞!”导师吴焕淦如此评价她。39岁的刘慧荣获得中医首个银蛇奖一等奖,而这一奖项背后是八年的积累与等待。31岁时,刘慧荣曾获得第11届银蛇奖提名奖,也是最年轻的提名奖获得者,虽未获奖,但接下来八年的厚积薄发,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现在,在吴焕淦的心中,有一盘更大的棋。“上海针灸的发展,虽然已在临床紧密结合基础研究领先于全国,但是临床仍然不足,针医院,没有一家能将基础研究和临床结合的实医院。”吴焕淦说,“刘慧荣现在挂职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任副院长,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可以锻炼她的科学管理才能,将针灸专业发扬光大。”
预约方式:固话:-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