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性肠梗阻在外科上并不少见,但也不如阑尾炎、胆囊炎这般寻常,往往成为高年资医生的带教病例。不过,临床工作最忌讳先入为主,思维定势容易让人陷入被动。
病例介绍一位56岁的男性1天前开始出现间歇性左侧腹痛、恶心和呕吐,且停止排便24小时。患者之前无类似发作,也无既往史或手术史。随后医生为他进行体格检查,发现他的生命体征平稳,尽管看似“大腹便便”,但他的腹部并无压痛。触诊亦未发现任何腹部包块或腹股沟疝。肠鸣音正常。血液检查显示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升高至14×/L,血红蛋白g/L,血清电解质大致正常。
腹部增强CT显示:远端回肠管腔内有一团3cm的高密度影,中心为低密度区,近端肠管扩张伴远端肠管塌陷,无胆道积气或胆囊壁增厚的征象(图1)。肝区超声检查未发现任何瘘管或胆结石。
图1:腹部CT
诊治经过阅片后,医生心里嘀咕,这如果还看不出是小肠梗阻,那估计影像学老师的脸蛋也要气得像梗阻扩张的肠管了。环状的高密度包绕低密度中心,这个“肉夹馍”或者“恶魔之眼”一般的怪物,不就是江湖传闻的“胆石性肠梗阻”!遂叫来年轻医生们一番带教。这在肠管里“翻滚”的胆石有如小菜一碟,任你如何翻江倒海,逃不出我胸有成竹的蜜汁自信。十年磨一剑,还等什么,看我这外科圣手的剑——哦,不,是刀——柳叶刀。做好万全准备通过腹腔镜进行小肠切开取石术。如愿进入腹腔后,可见少量浆液性液体,肠管活性尚佳无坏死。然而,由于暴露受限,最终还是中转开腹。图2:术中所见
如图2所示,术野可见大多数小肠扩张,肠梗阻远端的回肠末端塌陷,在其近端约30cm处的肠梗阻过渡点发现一腔内肿物,其余脏器探查无殊。在肿物近端沿肠管纵轴方向切开小肠,OH!造成患者肠梗阻的肇事者不是在肠管里“翻滚”的胆石,而是——平日里让你爱恨交加的桃核!图3:罪魁祸首及其大头照
这是一个大小约4.0cm×3.0cm的桃核,表面横纵交错的地形地貌依然未被胃肠道里的消化液侵蚀。既然肇事者已经被捕,那就按照羁押程序让他在“锒铛入狱”前留个罪犯大头照的档案——医生们煞有介事地给桃核拍下了一张平片(图3)。术后,患者自诉浑然不知何时吞入这个桃核。尽管术后患者出现轻微的伤口血肿,但所幸的是有惊无险,桃核取出后患者的肠梗阻明显缓解,并于术后第5天出院。经验总结年ErasmusBartholin首次描述了胆石性肠梗阻这种疾病,其病因是通过胆肠瘘的胆石在胃肠道中发生嵌顿。由于胆石在胃肠道的不同部位中可以“活动自如”——这称为翻滚现象(Tumblingphenomenon)。
胆石性肠梗阻多见于女性(女性与男性比例为3.5:1)和老年患者,尤其是60岁以上的患者。导致胆石性肠梗阻的其他因素包括长期胆石症病史、反复发作的急性胆囊炎和结石直径大于2厘米[1]。根据文献,在最终诊断为胆石性肠梗阻的患者中,大约40~50%有近期胆绞痛发作、黄疸或急性胆囊炎的病史。然而,也许外科医生对胆石性肠梗阻这个名字已有“耳朵听出茧子”的感觉,加之影像学表现的相似性以及患者未能“和盘托出”误食的病史,因此在临床判断时医生往往容易先入为主,不易考虑到其他异物嵌顿引起的肠梗阻。当然,果核嵌顿引起的小肠梗阻并不常见。通常误食的果核通过胃肠道后不会引起并发症,但偶尔可能也会导致小肠梗阻,后者的原因可能是果核直接造成的嵌顿,或是继发肠胃结石(bezoar)的形成。最常见的嵌顿点是回肠管腔最窄的部位,即大约距回盲瓣50-75cm处,其他梗阻部位包括幽门、十二指肠、结肠和直肠。果核嵌顿常见于懵懂无知的幼儿,成人多见于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尤其是结肠癌。其他诱因包括精神障碍或认知功能不全、牙齿缺失、消化不良(通常由于胃切除术)、肠腔狭窄、憩室病和克罗恩病等。果核嵌顿引起的临床表现与胆石性肠梗阻相似。但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的腹平片可见Rigler三联征(肠管扩张、胆道积气、异位胆结石),而果核嵌顿不引起胆道积气。此外,由于果核是由硬如磐石的内果皮包绕内部软种子组成,腹部CT为两者的鉴别诊断带来了曙光。果核的CT表现为卵圆形低密度中心外包绕厚层的高密度影。此外,桃和杏等水果的果核表面呈脊状。值得注意的是,有时钙化的胆石也可表现为低密度中心外绕一层高密度影,但其高密度外层通常较薄,并且胆石通常是球形而非卵圆形。下次再与这类肠梗阻狭路相逢,你还认为这是“翻滚”的石头吗?须谨记,狭路相逢智者胜!来源:医学界外科频道
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套医学视频课程可以免费学!全国医院招聘1万+个岗位,有编制,大专可报!医考神器:执考/主治/考研/正副高/乡村/规培/药师/技师/中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