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胃肠外科50年回眸

白癜风有什么办法治疗 https://m-mip.39.net/nk/mipso_7659723.html

文章来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作者:马晋平

作者单位:广州,医院胃肠外科中心 内镜中心

摘要

年中医院率先在全国成立胃肠外科专科,开启了广东胃肠外科发展的序幕。本文按照年份记录了广东胃肠外科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分析了广东胃肠外科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我国的胃肠外科与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同步。20世纪初,沈克非、黄家驷、曾宪九、裘法祖、梁尚农等先辈开创了我国的临床外科,其中胃肠外科就是起步最早的主要领域之一。广东又是全国胃肠外科发展较早的省份之一。—年,邝公道、蔡纪辕、王成恩、梁尚农、陈寿康、王吉甫、周正端和黎赤诚等广东胃肠外科的先辈,对广东胃肠外科的奠基、开拓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年中医院率先在全国成立胃肠外科,由王吉甫担任首任专科主任。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广东胃肠外科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30年来,恰逢我国改革开放期间,广东胃肠外科事业发展迅猛、进步明显,在许多领域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即将到来的年,时值《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创刊20周年,本文将简要回顾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广东胃肠外科发展标志性事件。

一、广东胃肠外科发展历史的主要事件

年:中医院在全国率先成立胃肠外科专科,开启了广东胃肠外科发展的序幕,王吉甫担任首任专科主任。

—年:王成恩和王吉甫成为国内第一批外科硕士研究生导师。王吉甫于年招收了中山医学院第一名胃肠外科硕士研究生詹文华。年,王吉甫被批准为全国第一批外科博士研究生导师,并于当年招收第一位胃肠外科博士研究生陈规划,继之又于年招收博士研究生汪建平。陈规划后来成为我国杰出的肝脏移植外科领军人物,而詹文华和汪建平则是近30年来广东胃肠外科发展的主要领头人和推动者。

年至本世纪初: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于年成立胃肠外科学组,王吉甫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惟一连任两届专业学组组长的外科教授。期间在他的领导下,胃肠外科学组为了积极促进学科发展,先后6次主办了全国胃肠外科学术会议,当时的广东胃肠外科在全国处于引领地位,21世纪初,詹文华和汪建平分别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组长和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组长,两人互相配合,彼此成就。这在当时的胃肠外科界传为佳话,一时无二。由汪建平和詹文华共同主编的《胃肠外科手术学》被誉为胃肠外科的经典手术专著。

年5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在王吉甫及全体委员的积极倡导下,创办了《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原名《中国胃肠外科杂志》),王吉甫担任总编辑。《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于年3月被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收录;至今连续3年,其综合评分在本学科(包括普外、心胸外科和血管外科)排名第1位,并获得"百种杰出中国学术期刊"的荣誉称号。而王吉甫于年主编的《胃肠外科学》因为其内容严谨全面、编者具有权威性(参编者均是资深正高职称),在国内胃肠外科界一时洛阳纸贵,广为流传。

年:11月29日,王存川继郑成竹之后,在广东开展了腹腔镜胃间隔捆扎术。

年:在万德森等的倡导下,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护理学院、香港造瘘治疗师学会和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于年联合创办了国内第一所造口治疗师学校——中山大学造口治疗师学校,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5届,共培养了名学员;这是国内第一所获得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WCET)认可的学校。

年:广东省医学会外科分会于年4月成立了"广东省胃肠外科与营养支持学组",由时任中山大学副校长的汪建平担任学组组长。广东省胃肠外科与营养支持学组为后来成立胃肠外科分会、结直肠外科分会和肠内肠外营养学分会奠定了基础和人员的准备。

同年9月,广东省医学会微创外科分会成立,谭敏担任第一和第二届主任委员。之后分别由王存川和李国新担任主委。广东省医学会微创外科分会的成立,促进了广东省微创胃肠手术技术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的普及与发展。李国新牵头创立了南方医科大学腹腔镜技能培训中心以及腹腔镜结直肠癌、胃癌规范化培训课程。为普及与推广胃肠手术技术的规范化与标准化进程,谭敏、潘凯等先后出版了《腹腔镜结直肠手术》、《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技巧》、《腹腔镜胃肠外科手术图谱》和《腹腔镜胃肠外科手术学》等著作。

年:第五届国际胃癌大会于年5月在意大利罗马召开,鉴于詹文华在胃癌扩大根治手术方面的工作,大会组委会邀请詹文华参会报告。而当时正值"非典"肆虐华南,詹文华是惟一受邀的中国区参会主席团成员。

年:由时任医院普通外科主任的汪建平牵头,创建了华南地区最大的消化系肿瘤组织库。目前,该组织库已经储存了1万余例消化系肿瘤共10万余份肿瘤组织,其中包括近3万份胃肠肿瘤标本。肿瘤组织的保存方式包括:超低温冷冻保存备用于提取DNA、蛋白质和RNA(加入RNA保护剂)的肿瘤灶及远癌正常组织;血标本分离成血清、血浆和血细胞后冷冻保存;石蜡块保存;制作成组织芯片保存。目前,这是国内在运行中的最大的消化肿瘤组织库。

同年7月23日,医院詹文华、彭俊生联合本院的肝移植科何晓顺实施了亚洲首例胃癌D4+根治联合肝移植手术,手术获得成功,患者于8月13日顺利出院;随后,该团队又成功进行了亚洲首例上腹部腹腔器官簇移植手术。

同年6月29日,王存川手术团队在国内率先报道了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手术。该团队之后又相继开展了腹腔镜袖状胃切除等代谢外科手术。截至年,该团队实施超过例各种代谢外科手术,并提出"精准减肥手术"概念。

年:詹文华牵头的一项评价具有复发转移高风险的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术后予以伊马替尼(imatinib,IM)辅助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的研究发表研究报告。这一临床研究是我国最早、规模最大的有关具有复发转移高风险GIST的临床前瞻研究。参加该临床研究的中心医院、中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国内16所医院,这一研究显示,对于有高度恶性倾向的GIST,完整切除术后患者每天口服mg的IM可降低肿瘤的转移率和复发率。

年:医院成立。这是广东省第一所依托部医院,至今已发展为全医院,在结直肠肿瘤、炎性肠病、放射性肠炎、基层医生培训和转化医学研究等方面引领广东胃肠外科的发展。

汪建平团队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建立了直肠癌"保护神经、保留筋膜、保全包膜"性功能保护手术技术,相关成果"直肠癌保功能手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系列研究"获得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年:汪建平担任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外科学》第7版教材副主编(主编:吴在德),之后又于年和陈孝平院士共同担任《外科学》第8版教材主编,《外科学》第8版教材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和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目前《外科学》第9版教材正在进行修订工作,汪建平仍然担任共同主编工作。

年:在詹文华的倡导下,广东省医学会于年3月成立了胃肠外科分会,由何裕隆担任广东省医学会胃肠外科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至今。

同年,李国新牵头成立了中国腹腔镜胃癌外科研究组(CLASS),来自内地及香港地区30余家单位成为研究组成员;该团队自主开发并构建多中心合作数据库平台,收集成员单位年2月至年12月共0余例患者的临床病理、手术和随访资料,建立了我国首个、当时也是国际最大宗样本量的多中心腹腔镜胃癌外科临床数据库,开展了系列回顾性研究,在第9和第11届"国际胃癌大会(IGCC)"上多次代表中国微创外科同行受邀交流,研究成果被SCI杂志收录。

崔书中团队自年就开始研究的体腔热灌注治疗胃肠肿瘤的技术在国内率先成立了第一个体腔热灌注治疗中心,年12月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产品技术审评,取得产品注册证。精准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技术实现了热化疗中的精准控温,使得热灌注化疗在治疗肿瘤的腹膜转移上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全国有约家医院在使用HIPEC技术。

年:兰平团队在肠道炎症恶性转化的预防与治疗方面的研究显示:mTOR和STAT3信号通路是肠道炎性癌变的关键节点;进一步研究发现,应用间充质干细胞(MSCs)明显抑制炎性向恶性转化,并逐步应用于临床。相关的转化医学研究"结直肠炎症与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获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年:李国新带领CLASS研究组成员单位于年9月开展了我国微创胃癌外科首个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腹腔镜和开腹D2根治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远端胃癌肿瘤学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CLASS-01(NCT),总样本量例受试者于年12月纳入完毕。该项研究成为目前国际上正在进行的关于腹腔镜手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三大著名研究之一(中国CLASS-01,韩国KLASS-02,日本JLSSG)。

年:张浩团队在国内率先完成了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transanaltotalmesorectalexcision,taTME)。我国目前的专家共识认为:(1)taTME的适应证应该以低位直肠癌为主,中段直肠癌患者应该谨慎选择该术式。(2)腹腔镜辅助taTME较完全taTME更为安全、可行,且符合肿瘤学原则,学习曲线更短。

年:李国新团队多年专注腹腔镜视野下的微创外科应用解剖学研究,从解剖理论层面、技术操作层面和临床证据层面提高了我省乃至我国胃肠肿瘤腹腔镜微创手术开展的规范化。"胃肠肿瘤腹腔镜微创手术的临床研究及应用推广"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同年,由詹文华主编的《胃癌外科学》重点专著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年:汪建平团队牵头在全国15医院进行了随机对照临床研究(FOWARC研究),设立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单纯新辅助化疗"方案,以取代术前放化疗,在获得与放化疗同等肿瘤学疗效和保肛效果的同时,避免了肛管括约肌与性器官的放射性损伤,使肛门功能损伤率由70%降至20%,而原%丧失生育功能亦得以保全。这一成果发表在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FOWARC研究是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唯一入选大会口头报告的中国研究,并且被评为了年度最佳研究(BestofASCO)。

何裕隆团队于年3月11日在医院开展广东省第1例达芬奇机器人乙状结肠巨大息肉切除手术。之后谭敏、蔡世荣,陈创奇等又陆续开展了直肠癌和胃癌等机器人根治性手术。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团队"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的研究和应用"项目获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中心多年来坚持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和个体化治疗相结合,年以来的结肠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达82%,直肠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达71%,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率仅为6%~8%。

广州市政府于年正式启动结直肠癌筛查工作,并将此项目纳入"广州市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拟在—年完成首轮对全市万50~74岁常住人口的结直肠癌筛查,预计能将早期结直肠癌诊断率从10%提高到70%。

年:汪建平团队在保证根治效果、不影响术后生存率的前提下,显著提高了低位直肠癌手术保肛率,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术后肛门功能和性功能,明显提高了直肠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基于肛门功能和性功能保护的直肠癌治疗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获得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于年成立了由医院担任组长医院胃肠疾病诊疗能力建设项目工作组,医院进行相关专科基本设备配置;医院胃肠疾病诊疗技术骨干培训基地建设;组织有关医院胃肠疾病诊疗规范化培训系列教材;定期组医院胃肠疾病诊疗工作进行质量控制等。预计到年12月底前,完成全省62医院胃肠疾病相关科室标准化建设和技术骨干培训,完善广东省胃肠疾病远程会诊、双向转诊体系,医院胃肠疾病常见病种和部分疑难病种诊治能力。

年:广东省医学会消化肿瘤分会于年6月成立,由彭俊生担任首任主任委员。年是广东省医学会成立周年,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省医学会,在成立周年之际,成立第个分会也显示了广东胃肠肿瘤诊治的成绩和防治的迫切性。

同年8月,由兰平牵头的"中国结直肠肿瘤筛查和干预技术研究"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总资助经费为万元。

二、广东胃肠外科发展的主要特点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特别近30年来是国家深化改革、科技创新、医疗改革的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时代。肿瘤防治和外科手术的新理念、科技进步和设备更新、国家医改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新要求以及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多元化传播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的出现,都给广东胃肠外科的发展带来多方面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趋势和新领军团队。

1.理念不断更新:

从胃癌的扩大淋巴结清扫到直肠癌的TME和保功能手术,从术前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MDT)、微创外科的理念和技术设备到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实施,从转化医学到个体化治疗的精准医疗,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胃肠外科医疗相融合、借鉴循证医学方法和个体化选择最佳诊疗模式,在这些新理念的引进、应用和推广方面,广东胃肠外科界在国内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2.技术设备不断更新:

广东胃肠外科在国内较早开展腹腔镜和内镜技术的应用和规范化普及,特别是内镜下开展早期胃肠癌的内镜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等手术。近年来,医院、医院和肿瘤防治中心都先后引进了达芬奇机器人外科系统,开展了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的胃肠癌根治手术。可以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这些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引进和开展,相应的手术技术将日益成熟。

3.信息网络平台的更新:

"互联网+"时代对胃肠外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层医生和年轻医生可以更加便捷地通过"互联网+"的软件和平台,及时了解和学习国内外新术式和胃肠外科新进展。通过"互联网+"医院医院的MDT会诊模式,有利于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增加基层医生的学习机会。据悉,广东省卫计委已经着手开展相关项目的工作,医院专家组成MDT团队,由医生移动协作平台技术服务商构建互联网平台,医院医院的MDT会诊平台和基层医师培训平台,实现更加便捷、高效的MDT会诊和培训。

4.服务理念和模式的更新:

随着"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新医改的全面深化,医疗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将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将在新技术设备的引进、手术成本控制和风险控制、医生培训等多方面影响到广东胃肠外科的发展。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有助于胃肠外科的专业提升,特别是在病理和影像的识别、远程会诊和手术操作等方面。广东近年来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广东省胃肠外科界也涌现出不少产学研成果和专利项目。从过去"实验—论文—报奖"的单一象牙塔模式,过渡到"问题—研究—论文—专利—转化"等科技创新综合模式。

5.人才辈出:

在胃肠外科前辈王吉甫之后的20年间,逐步形成了以詹文华、汪建平为代表的广东胃肠外科界第2代领军团队,期间,广东胃肠外科界在包括胃癌扩大根治、结直肠癌微创手术和保功能手术等诸多方面引领了国内胃肠外科的学科发展。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创新和微创外科高速发展,又涌现出了以李国新、兰平等为代表的第3代领军团队,注重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成果、有望在胃肠外科多个领域走到国内前沿。

结语

回顾广东胃肠外科半个世纪的发展成就,特别近30多年是广东胃肠外科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新的国家医改大环境下,在广大同道的共同努力下,广东胃肠外科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理念推出的背景下,机遇和挑战并存。笔者深信,广东胃肠外科将继往开来,恒定发力,在更广义的层面上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略(见原文)

致谢:感谢詹文华、汪建平、何裕隆、兰平、彭俊生、曹杰、李国新、潘凯、王存川、谭敏、王磊、蔡世荣、吴小剑、黄美近和卜建红提供素材和接受访问

岭南胃肠外科部分杰出代表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本文版权归胃肠学术平台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bangk.com/cwys/56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