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5mm的小息肉,为何变身夺命肠癌发现

大肠癌是位列我国第三的恶性肿瘤,每年夺走近20万人的生命;超过90%的患者被确诊时候,已经是中晚期,总体5年成活率低于40%!也就是说,在我国,被确诊结肠癌的患者,将近有70%的人活不过5年。癌症之所以那么“恐怖”,根本原因是“太晚了”!

电子结肠镜下,发现“7岁”的息肉已变癌

今年49岁何女士5年前做过一次胃肠镜检查,检查发现肠道内长了1枚绿豆大小(5mm左右)肠息肉。由于当时何女士血小板低,无法行息肉摘除术,医师建议何女士在血小板调理正常后回院复查摘除。5mm有多大?约摸只有绿豆大小,何女士一直没有引起注意,加上当时还忙着工作,于是,就将医师的叮嘱忘在脑后。没想到,近2个月来,何女士出现了腹痛、便血症状,并且还呈现加重趋势,感觉事情不妙,医院进行检查。医生初步诊断何女士的症状可能是息肉复发和恶化,随后便建议她尽快做肠镜检查。绿豆大小的结肠息肉,放任不管5年后,长大了足足近10倍,成为50mm的病变。检查结果出来了,何女士懵了:乙状结肠距肛15-20厘米可见一不规则肿块,占据肠腔3/4,活检质偏硬,原来的5mm变成了5cm。从肠镜检查所见,基本可以确定,息肉已经癌变,而且已经不是早期!病理检查是肠癌诊断的“金标准”,最后病理诊断结果乙状结肠腺癌,息肉癌变无疑!实际上,像何女士这样的情况,在临床十分常见,几乎上每天都有发现。这个早癌,其实在一年前还是一个很乖的息肉,如果当初就做一次肠镜切掉它,就没有癌变的机会了。我们很多人在做肠镜时候,都可能发现有肠息肉,有的医生说不用切掉,有的医生说要格杀勿论,那到底该怎么办呢?先说说什么是息肉?

息肉的“息”,其实就是多余的意思,就是肠道内表面粘膜上多出来的赘生物。其实是大肠粘膜表面的一个“肉疙瘩”。

准确一点说,大肠息肉泛指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而其中70%以上为腺瘤性息肉。

医学界早已有明确的定论:80-95%的大肠癌(包括直肠癌、结肠癌),是由大肠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的。

肠息肉

但也不是所有的肠息肉都会癌变。

我们大体可以把肠息肉分为两大类: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

肿瘤性息肉,主要指腺瘤性息肉和息肉病,在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终于有一天会癌变;

管状腺瘤的癌变率5%;

管状绒毛状腺瘤癌变率为23%;

而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高达30%~70%;

家族性息肉病更为邪恶,40岁前的癌变率几乎%。

而非肿瘤性息肉(主要是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一般不会癌变;但也不是%不会癌变,如果这种息肉长得比较大、时间比较久,也有变成肿瘤性息肉的可能。

是不是每个人都长有肠息肉?

也不是。

肠息肉的高发年龄是50岁以后,但三十几岁的人也有不少人长的有,尤其是有家族史的,或者是家族性遗传性息肉病的人。

我们一天做了22个肠镜,发现10个患者有息肉,息肉发生率超过45%,偶尔某天可能一半还要多!

据统计,35-49岁,检出率为10-30%;超过50岁的人群中,检出率可达30-67%。

也就是说,超过50岁,几乎一半的人都长有这个定时炸弹。

肠息肉要演变为肠癌,需要5-15年的时间,平均需要10年左右。

55岁以后是结直肠癌的高发年龄段,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它癌变之前切掉它。那就是40岁之前做一次肠镜检查;

对于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肥胖、久坐、爱吃烧烤、肥腻、烟酒嗜好等的高危人群,更要提前到30岁左右,做第一次肠镜检查。

这个时候,它往往还是一个良性的息肉,在肠镜下就可以轻松干掉。

肠息肉

因此,我们建议,你如果35-40岁,还没有做过肠镜的话,请尽快做一次吧,不管有没有症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bangk.com/cwys/5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