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反应之一放射性肠炎

定义

放射性肠炎是由辐射事故或者是恶性肿瘤患者经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分别可累及空肠、回肠、结肠和直肠,早期可出现肠上皮破坏及功能失调,晚期呈现粘膜溃疡,间质纤维增生等病变。据报道,70%的盆腔放疗患者肠道出现炎症症状,其中50%发展成为慢性肠道疾病。

组织病理学表现

①急性期损伤:由放射线直接引起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再生障碍而导致的肠壁损伤,有丝分裂越活跃的细胞表现越明显。

②亚急性期损伤:亚急性期损伤发生在放疗后2-12个月。此时肠粘膜已有不同程度的愈合。

③慢性期损伤:慢性期发生在放疗一年后。

临床危险因素

患者因素:

放疗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与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肠炎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其原因与糖尿病、高血压引起肠道微血管的改变有关。

高龄、女性、低体重指数导致该部分患者下垂至盆腔的小肠较多,这些病人接受盆腔放疗,发生小肠损伤的危险性增高。

既往手术会增加慢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对此通常的解释是手术后粘连可将部分肠管固定而接受了过量放射线的照射,而不同的病种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对肠道术后粘连的部位导致放射性肠炎也有相关性。

不同部位的肠道对放射的敏感性不同:其敏感性的强弱排序为:直肠、乙状结肠、横结肠、回肠、空肠、十二指肠。

同步放化疗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作用也加重。多种化疗药物具有这种作用,包括氟尿嘧啶、放线菌素、甲氨喋呤及阿霉素等。

饮食调理和营养支持在放射性肠炎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研究证实放射治疗前就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后发生的急慢性放射性肠损伤可能更加严重。治疗前患者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异常可能是放射后急性腹泻发生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剂量学因素

V%与肠道症状有关,如:便失禁,直肠出血和肠道急症。用V%评价治疗计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直肠接受60G的照射体积经常与直肠2级损伤及直肠出血相关。

急性放化疗时化疗药物可能会提高急性肠损伤的几率,化疗药物对慢性肠损伤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治疗前的肿瘤体积是影响急性放射性肠炎严重程度的唯一的预后因素。

小肠接受≥5-50Gy剂量照射的体积V5-V50均与急性胃肠道不良反应显著相关。

小肠接受≥45Gy剂量照射的体积K;与≥2级急性胃肠道(GI)的不良反应显著相关,并发现小肠V45每减少cm3,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降低约50%。

小肠接受≥65Gy剂量照射的体积k的增大而增加;而且发现放疗中出现过急性肠道不良反应的患者,慢性肠道不良反应也易出现。

小肠V20-60、D2cc、D5cc与≥2级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的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小肠的V20、V55是≥2级急性放射性肠道损伤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分子生物学

放射性肠炎病理生理过程具有5个相互重叠的阶段:起始阶段、信号产生阶段、信号传递和放大阶段、溃疡形成阶段和愈合阶段。每个阶段涉及不同的分子机制。

临床表现

直肠急性损伤:发生在放疗中或放疗后,常在放疗开始后3~4周达到高峰,然后逐渐消退。典型的表现有软便和腹泻,伴有腹痛,肠痉挛和大便次数增多。

晚期损伤:通常在放疗3~4年之内临床表现比较明显。包括狭窄,直肠顺应性及存储容量的减少及大小便次数增多。肛门肌肉损伤可导致大便失禁或狭窄。这些疾病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除直肠反应外,盆腔的疼痛不适、尿失禁也时有发生。

预防和治疗

药物治疗:

1肠道益生菌制剂

益生菌是一种活菌制剂,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肠上皮,能改善肠道菌群,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及调节免疫系统,缓解腹泻等症状。放疗期间预防性使用口服益生菌能有效降低放射性肠炎及腹泻的发生率。

2放射防护剂

氨磷汀是目前较受







































白癜风哪里治疗的最好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bangk.com/cwys/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