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巨著《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它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为理论基础,以四诊八纲为辨证中心,以八法为遣方用药的依据,是理论结合实践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一直到今天仍然有其重要的意义。
内伤杂病,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病变,最易伤气耗血,在治疗上必须重视益气补血,温养回阳,所以八法中温法应用最为广泛。现做初步归纳分析如下。
一
温法运用的原则
温法是使用温性或热性药物,以消除病人的沉寒痼冷,补益阳气的一种方法。在《金匮要略》中运用温法的原则,一是协调阴阳,二是温养脏腑,促进气血的修复。
(一)协调阴阳
人之一身,不外乎阴阳水火、气血营卫而已。阴阳平衡,水火相济,营卫调和,气血充盛,则人能保持健康,否则便要百病丛生,所以要协调阴阳以保证身体健康。《金匮要略》从温法协调阴阳,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阴阳并补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是互根的密切关系。在扶阳之中,必须注意养阴,如“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是寒热错杂,阴阳两虚而以阳虚为主之症,故取姜桂之辛热以通阳调气;甘草、大枣、饴糖之甘平以益阴,补中缓急;芍药酸而微寒,以敛阴和营,从而达到建立中气,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阴阳协调的目的。
2、温补并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衰者补之,劳者温之”。温养之法,虽然是能扶正,但温法祛寒同阳有余,补虚不足;补法则功擅扶正,回阳之力不足。故凡病虚而寒者,常常温补并用。如“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疼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证属脾胃阳虚,中焦寒甚所引起的腹满,故方中以蜀椒、干姜温中散寒,人参、饴糖温补脾胃,温补并用,大建中气,使中阳得返,阳回正复,阴寒消除,诸症悉愈。
3、温清兼施
温之与清,本是相反的疗法,势如冰炭,两者是不相容的,但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邪正的消长进退,往往有上热下寒,或上寒下热,寒热错杂之变,单用温法或清法来治疗,均不能针对病情,故温清并用亦是不可缺少的法则。例如风湿历节一病,本是由于风、寒、湿外袭而引起的病变,而寒湿之邪郁遏,阳气不得宣伸而渐次化热,化热则伤阴,单温之则阴愈伤,单清之则寒湿不解,故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治之,既能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又能清热滋阴。
4、温阳祛邪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实际上是邪正消长的过程。当正虚邪盛之时,宜扶正以祛邪,例如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是治风湿病变的方剂,虽有治风重于湿,治湿重于风,风湿并重的不同,其实三方均用附子以温里,从而达到扶阳益气、祛风除湿的目的。
5、祛邪扶阳
邪盛正虚,阴盛于内,格阳于外,阳气欲脱乏时,非祛除阴寒之邪,不足以复元阳气。例如“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中则脾胃阳气衰竭,下则肾阳不固,阴寒内盛,虚阳外越,为阳气欲脱之候。故以四逆汤之辛甘温热治之,以冀祛除阴寒而复元阳。
二
温养脏腑
脏者藏也,五脏贮藏精气而不泻;六腑是传化物而不藏。脏以贮守为用,腑以通行为补,内伤杂病的病变,实际上就是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常的病变,所以温养脏腑是温法的主要内容,其中尤其是以脾肾两脏的功能是否亏损为重点。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生化气血营卫的源泉;肾藏精而内寄相火,为先天之本,是性命之根。特别是内伤病的后期,常常出现脾胃虚损的证候,脾胃的亏损,更会影响到其他脏腑,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故以甘温或甘平之剂温补脾肾,是治疗内伤杂病治本之法。例如虚寒肺痿而出现头眩、咳嗽、吐涎沫、尿频或遗尿等虚寒之候,治之用甘草干姜汤,名是温肺复气,实是温脾暖胃,从而达培土生金的目的。又如脚气、腰痛、消渴、转胞、水饮等五种不同的病变,证候虽然不同,但由于这五种病变,都是由肾阳虚弱,气化功能失常而引起,所以同用八味肾气丸扶阳滋阴,使元阴元阳恢复,则诸症悉除。总而言之,温法的着眼点,在于协调阴阳,温养脏腑,使阴阳相对平衡,脏腑功能正常,营卫气血调和,从而保证人的健康。
三
温法的具体运用
温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邪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适用于脏腑经络因寒邪为病,根据具体情况,其运用方法各不相同,兹分述如下。
(一)温补肾阳法
肾为水火之脏,是元阴元阳之根,骨阳的盛衰决定各个脏腑阳气的盛衰,所以温补肾阳是温法的重点,常用方是八味肾气丸。本方既能扶阳,又能滋阴,补中有泄,泄中有补,补阳不伤阴,滋阴不碍阳,刚柔相济,温润并用,组方细微,面面俱到,诚是温补肾阳之良方。
(二)温散寒湿法
寒之与温,同为阴邪,具有内外之分。寒性收引,湿邪重浊,凡风、寒、湿邪客于肌表,当用温开微汗以祛邪,如“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麻黄汤本为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而设,恐其过汗,反而导致伤正而湿邪不解,故加白术一味,使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太过;术得麻黄,能行表里之湿,使寒湿之邪随微汗而解”。又如“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本病为寒湿之邪着于腰部,故以温中散寒、健脾除湿之甘姜苓术汤治之。其他如甘草附子汤,为表里阳气皆虚、风湿俱盛常用之方,也是取其能助阳温经、散风祛湿之功。
(三)温化水饮法
水饮潴留局部为痰饮,弥漫泛滥全身为水肿,其原因是由于脾阳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或者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化气行水,故治痰饮“当以温药和之”。以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例如中阳不运,水饮内停,其本在脾,故以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水;又如寒饮郁肺,以致肺气不宣而出现上逆咳喘、痰鸣如水鸡声等症,以散寒宣肺、化痰降逆之射干麻黄汤主之。本方为散中有收,温中有和,使邪去而正不伤,咳喘患者常用之方。
(四)温中益气法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凡中阳虚弱,以致运化功能失常而出现气血亏损、阴阳两虚者,当用温中益气之法。如“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以小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黄芪益气生血,使阴回阳复,其病即愈。又如胸痹喘息咳唾,心胸痞满等,症有偏虚偏实之分。“实者泻之”,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以荡涤之;反之,胸痹疼痛而见四肢不温,倦怠少气,声音低微,脉象细弱等偏虚的证候。不仅既遵“虚者补之”之义,而且又仿“塞因塞用”之法,以人参汤治之,温中助阳,振奋阳气,使大气运转,气机升降正常,则阴寒自散。
(五)温经补血法
血之与气,遇寒则凝则遏,得温则生则通。故凡血虚而有寒者,当用温养之法治之。如“产后腹中疗痛”,“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两者均为血虚有寒,不能温养筋脉而引起的疼痛,故可同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方中之当归、生姜温血散寒,羊肉补虚生血,“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形精兼顾,气味并用,阳复血充,经脉通畅,其效兼卓著。
(六)温血消瘀法
瘀血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寒凝血瘀,则为其首要。故《素问●调经论篇》:“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凡是寒凝血瘀,虚实夹杂而以血虚为主的病变,治之当用温血消瘀之法,例如妇人冲任虚寒兼有瘀血而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等,均可用温经汤治之。本方为温经散寒、调补冲任、养血祛瘀之良方,有扶正祛邪之效。
(七)温阳止痛法
血脉为气血运行的道路,以通畅为贵,不通畅则有疼痛之变。而经脉之所以不通,多由于寒凝而引起。故凡疼痛剧烈,四肢厥冷,甚或唇面青紫,冷汗淋漓,脉沉紧等一派阳虚寒凝之候,张仲景常用逐寒回阳之品,如“病历节不可屈仲疼痛,乌头汤主之”;“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乌头、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能破除沉寒痼冷,回阳温血,缓和止痛。
(八)温阳固摄法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虚不能固密,以至出现咯血、便血、遗精等之变。如“男子失精,女子梦交”,脉极虚芤迟者,是由于阴阳两虚,以阳虚为主,因固摄无能之故,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龙骨、牡蛎潜镇摄纳,使阳气固摄,阴气内守,则泄漏可止(自己笔记: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又如中焦虚寒,血不归经而吐血不止,每用柏叶汤温中以止血;先便后血的远血病变,是由于脾气虚弱,统摄无能,治宜温脾摄血,以黄土汤治之;下利日久而致虚寒滑脱,气血下陷者,以温中固脱之桃花汤治之。总之,脾主统血,肾主闭藏,血之所以妄行,精液之所以漏泄,大便之所以滑脱,均由于脾肾阳虚,不能固摄而致之,故温阳固摄为常用之法。
(九)温降冲逆法
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若脾胃阳虚,运化无能,则水湿停留而有头目昏眩、心悸、呕吐等之病变,如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便是为温化水饮、降逆止呕而设。甚则中、下焦虚寒,以致厥阴肝寒犯胃而有“呕而胸痛”。“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中之吴茱萸苦温,苦则能降,温则能散寒,有降肝胃寒逆之功;生姜辛温,能散寒和胃,人参、大枣甘温,能补脾胃气虚,合而用之,能温化寒饮,降逆止呕。又如妊娠恶阻,呕吐不止者,证属胃虚寒饮之病变,每用干姜人参半夏丸治之,则收到温中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益干姜温中散寒,姜汁、半夏蠲饮降逆,人参甘温益气、扶正祛邪并行,疗效良好。
(十)温阳通便法
积结之病变,有寒热之分。阳明腑实热结便秘者,当宗诸承气辈,以苦寒下夺治之;如寒实内结、阳气郁滞、营卫失调而致胁腹疼痛,大便不通,“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证属寒结内实,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寒者热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的原则,故以附子辛热温里散寒,全方有温散寒凝而开闭结,通下大便以除积滞的作用。
(十一)温阳通脉法
气血得温阳之气则运行畅通,遇寒则凝滞,凡证属阳虚寒凝而血脉痹著,以致血液停滞、筋脉失于温养而麻木酸痛,甚或为癥为瘕者,当以温阳通脉法治之。如表里阴阳俱虚之血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阳益气,和营卫以行痹,瘀血停滞日久形成“癥痼害”者,以桂枝茯苓丸温通血脉,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十二)温托排脓
痈疽脓毒,贵在能宣达外透,盖邪去则正安,脓毒尽则新肉自生。如阳气不足,正不胜邪,脓毒停滞经脉脏腑,则其为害非浅,故“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即是振奋阳气,以达排脓解毒、消肿祛腐的目的。
总而言之,《金匮要略》的温法,是本着“劳者温之”、“寒者热之”的原则,针对病的属寒属虚者用之。它的应用范围很广泛,这里所举仅仅择其要而已。
I声明信息:
本文选自:班秀文《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