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种简介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排在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店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思心,呕吐,多数患者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反跳痛,是该病重要体征。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一)病因
1.阑尾梗阻为一细长的管道,仅一端与盲肠相通,且梗阻可使管腔内分泌物积存、内压增高,压迫阑尾壁阻碍远侧血运。在此基础上管腔内细菌侵人受损黏膜,易致感染。梗阻为急性阑尾炎发病的基本因素。
2.感染主要为阑尾腔内细菌所致的直接感染。
3.其他可因腹泻、便秘等胃肠道功能障碍引起内脏神经反射,导致阑尾肌肉和血管痉挛,产生阑尾管腔狭窄、血供障碍、黏膜受损,细菌人侵而致急性炎症。
(二)临床表现
1.腹痛典型的急性阑尾炎初期有中上腹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早期阶段为种内脏神经反射性疼痛,故中上腹和脐周疼痛范围较弥散,常不能确切定位。但无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并不能排除急性阑尾炎。
2.胃肠道症状单纯性测尾炎的胃肠道症状并不突出。在早期可能由于反射性胃经李而出现恶心、呕吐。阑尾坏疽穿孔可致排便次数增多。
3.发热量只有低热。无寒战,化脓性阑尾炎一般亦不超过38℃。高热多见于阑尾坏疽、穿孔或已并发腹膜炎。
4.压痛和反跳痛压痛和反跳痛腹部压痛是壁腹膜受炎症刺激的表现。阑尾压痛点通常位于麦氏点,即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随阑尾解剖位置的变异,压痛点可相应改变,但关键是右下腹有一固定的压痛点。肥胖或盲肠后位阑尾炎的患者,压痛可能较轻,但有明显的反跳痛。
5.腹肌紧张,阑尾化脓即有此体征,坏疽穿孔并发腹膜炎时腹肌紧张尤为显著。但老年或肥胖患者胺肌较弱,须同时检查对侧度肌进行对比,才能判断有无腹肌紧张。
(三)常见并发症
1.腹腔脓肿是阑尾炎未经及时治疗的后果。在阑尾周围形成的阑尾周脓肿最常见。
2.内、外楼形成阑尾周围脓肿如未及时引流,少数病例脓肿可向小肠或大肠内穿破,亦可向膀胱、阴道或腹壁穿破,形成各种内瘘或外瘘,此时脓液可经瘘管排出。
3.化脓性门静脉炎急性阑尾炎时阑尾静脉中的感染性血栓,可沿肠系膜上静脉至门静脉,导致化脓性门静脉炎症。临床表现为寒颤、高热、肝肿大、剑突下压痛、轻度黄疽等。
(四)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1)当急性阑尾炎处在早期单纯性炎症阶段时,可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一日炎症消退,阑尾能恢复正常。当急性阑尾炎诊断明确,有手术指征,但患者周身情况或客观条件不允许,也可先采取非手术治疗,延缓手术。若急性阑尾炎已合并局限性腹膜炎,形成炎性肿块,也应采用非手术治疗,使炎性肿块吸收,再考虑择期阑尾切除。
(2)一般治疗主要为卧床休息、禁食,给予水、电解质静脉输人等。
(3)抗生素应用,阑尾炎绝大多数属混合感染,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治疗。
(4)对症处理,如镇静、止吐、必要时放置胃减压管等。
2.手术治疗原则上急性阑尾炎,除黏膜水肿型可以保守治疗后痊愈外,都应采用阑尾切除手术治疗。
二、一般护理措施
1.休息与环境患者应卧床休息,可采取半卧位以缓解腹壁张力,缓解疼痛。待情况转好,可适当下床活动,活动量不宜过大。保持环境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患者床单位及服装整洁。
2.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及伤口的情况,及时更换伤口敷料。
3.饮食护理待肛管排气、肠蠕动恢复后,给予清淡宜消化的流质饮食。待患者情况逐渐好转可过渡到普食,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
4.用药护理遵医嘱给予相应的药物,给药时向患者讲解药物的作用和用法用量,要看患者服下后再离开。
5.对症护理根据病情采取适当护理措施。
6.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