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再戴粪袋子小支架大作用
医院成功为一直肠癌伴梗阻患者开展支架置入术联合腹腔镜手术
“这次多亏专家们为我考虑,既给我治好了病保住了肛门,还让我少挨一刀,太感谢你们了!”在医院普外科,70多岁的杨婆婆拉着该院普外科主任张敬的手不停道谢。小支架大作用去除病变保留生理功能原来,在今年四月中旬,杨婆婆因为肠癌导致急性肠梗阻,紧急到该院普外科住院求治疗。以往,遇到这种急症,医生紧急帮患者切除肿瘤段肠道之后,会在患者腹部造一个“人工肛门”,患者每天在肚子上戴个粪袋子,靠此排便。往往三五个月后,才能进行二期吻合手术,或者行肿瘤切除后永久性造瘘(人工肛门)。这种手术方式不仅风险大,且术后由于长期在腹部戴一个“粪袋子”,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也会给患者造成一定心理负担。于是,张敬与消化内科联合讨论后决定决定先为杨婆婆行“结直肠癌急性梗阻肠镜下支架置入术”,限期再行直肠癌根治术。在一切准备就绪后,该院消化内科医护团队,在杨婆婆完全清醒的状态下(不需要麻醉)通过肠镜将一枚网状支架从肛门轻轻送入梗阻的部位,随后,支架慢慢将梗阻的肠道撑开了。支架一放入,杨婆婆不一会就恢复了排便。术后,杨婆婆的腹胀、腹痛的症状迅速得到缓解,梗阻症状也逐渐解除。一周左右后,杨婆婆身体机能恢复正常,张敬带领普外科医护团队为杨婆婆施行了直肠癌根治手术:将支架连同肿瘤部位一起切除了。这样一来,既帮助杨婆婆彻底解除了病痛,又为其保留正常生理功能(排便、排尿等)。杨婆婆是感激不已,这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传统造瘘术患者生理受创、心理有压力张敬表示,有的结直肠癌患者,通过手术可以切除肠道内的肿瘤,达到根治的目的。但因肿瘤堵塞了肠道,导致患者对食物的吸收和排便比较困难,易在肠道内形成急性梗阻,不仅危及患者生命,也给肿瘤切除手术带来较大风险。以往遇到这种情况,医生帮患者切除肿瘤段肠道后只能进行造瘘术:将上端肠道接到患者腹壁,相当于做了一个“人工肛门”,患者每天在肚子上戴一个粪袋子,靠此排便。而接近真正肛门的那段肠道,只能暂时扎起来。造瘘术后三五个月,患者排便通畅了,身体机能恢复后,医生会为患者进行二次手术,将切断的肠道重新吻合起来。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在肿瘤切除时,立即将肠道吻合起来?这是因为肿瘤堵塞肠道后,大量粪便聚集在上端肠腔,肠腔被撑得很粗,肠道壁也变得很薄,若此时进行吻合手术不仅容易造成感染、吻合口瘘,也不利于伤口愈合。所以,切除肿瘤后只能先造瘘,再择期进行吻合手术。这种传统方式需要造瘘和肠道吻合两次手术,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生理创伤,增加患者治病费用。而且,造瘘术后患者长期在腹部戴一个粪袋子,每天还要更换,对患者心理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支架置入新疗法避免了二次手术创伤张敬说,采用放置支架这种新的治疗方式,患者不需要再进行造瘘术,只需在肠腔梗阻部位放一枚小小的支架就可撑开肠腔,然后择期手术。没有太多痛苦,就相当于做了一次肠镜,也不需要麻醉。支架置入后,一般24小时后就可慢慢撑开。有的患者置入支架后就恢复排便,有的患者两三天后就能恢复。支架置入7-10天后,待患者排便通畅、身体机能恢复后,医生就可为患者实施肿瘤切除术,将支架连同肿瘤段肠道一同切除。而对一些无法实施肿瘤切除手术的结肠癌晚期患者,置入支架还可缓解患者梗阻症状。这种新治疗方式主要适用于结直肠癌导致的急性梗阻患者。其特点是可避免二次手术创伤,减少患者痛苦、心理创伤和医疗花费等优势。张敬说:“但这种治疗方式对医生要求比较高。医生不仅要非常熟练地掌握肠镜操作,还要有从事经内镜下造影技术的基础,不是每个医生都能做的。”直肠癌如何进行自我诊断与预防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第二位。好发部位为直肠及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占60%,发病多在40岁以后,男女之比为2:1。“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随着癌肿发展,症状逐渐出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腹部包块、肠梗阻等,伴或不伴贫血、发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肿瘤因转移、浸润可引起受累器官的改变。”张敬说:“直肠癌的恶性程度高相对来说并不高,手术切除的成功率是比较高的,只要规范治疗,及时做好巩固治疗,就能降低复发转移的概率。张敬还强调,预防肠癌首先要改变高危人群的饮食习惯,增加水果蔬菜以及膳食纤维的量,以增加粪便量,其次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烟、喝酒、熬夜、便秘都会增加患肠癌的风险。应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