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医院普外三科收治一名家族性多发肠息肉伴乙状结肠癌患者。
入院经过:
患者于入院前4个月无明显诱因自觉左侧腹部疼痛,大便不成型,每天四到五次,伴里急后重感,于7月6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0日检查纤维结肠镜,诊断为结肠隆起家族性息肉,病理诊断为绒毛状管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不排除癌变。患者诊断基本明确,考虑恶性肿瘤,需行手术治疗,若全结肠切除,病人术后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患者及家属担心愈后情况,并且对术后造瘘护理表示担忧。经过杨明主任及主治医生施占立细心地讲解,包括手术过程及术后康复指导,患者及家属同意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经过:
杨明主任组织科室全体医生进行疑难病例讨论,确定手术方案,护理人员完善术前准备工作。7月12日,患者在全麻下行全结肠直肠肛管切除回肠造瘘术,术中见乙状结肠7x6x5cm肿物,肿物侵出浆膜,侵及左侧子宫圆韧带。术中请消化内科姚志新主任做纤维结肠镜,肿瘤近端见密集分布的肠息肉,经肛门进镜见肛管直肠多发密布大小不等息肉。予以全结肠切除,直肠肛管切除乙状结肠系膜淋巴清扫术。妇产科吴丽娜医生术中会诊切除部分子宫圆韧带。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安返病房。
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杨明主任及主治医生每日细致了解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连续监测,以确保患者尽快康复。
普外三科护理团队在护士长袁梅的带领下为患者提供精细的护理服务,每日观察造瘘口血运情况,及时给予更换造袋并讲解造口相关护理知识,为日后患者自行护理造口提供支持。术后第12日,患者一般状态良好,造口血运良好,并已掌握相关术后康复知识,顺利出院。
知识链接:
近年来,结肠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0%-30%的大肠癌患者存在家族史,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患者发生大肠癌的机会远高于正常人。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单体显性遗传性疾病,30%~50%的病例有APC肿瘤抑制基因突变。在息肉发生的前5年内癌变率为12%,在15~20年则>50%,癌变的平均年龄为40岁。
医院普外三科医疗团队在治疗肠癌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通过精准的诊疗技术及手术方案,使得广大肠癌患者得到康复,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普外三科全体医护人员将竭诚为广大患者服务!
文:姜楠图:杨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