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二银我院斩获3项上海市医学科技奖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http://m.39.net/pf/a_4580338.html
7月22日,“上海市医学会第三十五届理事会第四次全体理事会议暨第十三届上海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我院斩获1项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2项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心超室舒先红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完成的项目《多维超声参数评价心肌节段功能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得了今年的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放疗科曾昭冲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完成的项目《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基础研究与临床》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内镜中心姚礼庆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完成的项目《结直肠癌急性肠梗阻的内镜微创治疗》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获奖项目创新点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多维超声参数评价心肌节段功能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课题主要完成人:舒先红、潘翠珍、程蕾蕾、董丽莉、巩雪、陈海燕、史静、孔德红、汪咏莳、孙敏敏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城乡居民的第一位死因。相对于磁共振、核素心功能显像等检查手段,超声心动图因其实时动态性、操作简便、相对价廉成为诊断心功能不全的最常用影像学方法。但是,常规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LVEF反映的是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而在很多疾病的早期,病变仅发生在心肌个别节段。因此,寻求更敏感和准确的超声检测方法是患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关键。该课题组自从年以来,致力于采用组织多普勒、三维超声心动图和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常见心血管病变的心功能,共研究了例心血管患者的心肌节段功能,经上海市科技成果查新报告证实“可更敏感和准确地评估心脏整体以及节段功能,帮助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并帮助判断预后”。在国内外率先报道的研究成果有:1.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动物模型。并筛选出RT-SDE为最有价值的CRT疗效评估指标,为提高CRT成功率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基础;2.在国际上首次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和斑点追踪显像评价心脏移植患者同步性,以及同基因移植和异基因移植大鼠的心脏节段功能,建立了早期诊断心脏移植后排异的敏感、无创指标Tmsv16-SD,能在LVEF下降前检测出早期排异,避免了患者进行有创的心内膜活检;3.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应变和应变率显像鉴别诊断不同类型心肌病以及LVEF正常心脏的亚临床心功能损害,对帮助制定治疗决策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4.在国际上首次应用斑点追踪显像分析不合并肺动脉高压房间隔缺损患者左心室扭转,以及介入封堵术对心肌扭转的影响,为临床定量判断封堵术效果和预后提供重要信息。该项目共在世界心脏超声最权威杂志《Echocardiography》、《JAmSocEchocardiogr》、《IntJCardiol》等上发表论文91篇,SCI收录16篇,总影响因子32.分,被他引次,包括MayoClinic的HollyGeyer教授等。出版专著1本,48篇摘要在欧洲和美国心脏病年会和超声心动图年会交流。培养博士生18名,硕士生7名。在国内30医院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基础研究与临床课题主要完成人:曾昭冲、樊嘉、向作林、何健、周俭、汤钊猷、王建华课题组创新点如下:一、肯定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效果,为国内外原发性肝癌诊治指南提供临床证据。1.不能手术切除但局限于肝内的肝细胞癌通过放疗,中位生存期延长6个月。2.伴有门静脉/下腔静脉癌栓的肝细胞癌患者通过放疗,中位生存期延长5个月。3.伴有腹腔淋巴结转移的肝细胞癌患者接受放疗,中位生存起延长5个月。4.放射治疗肝细胞癌伴有肝外远处转移灶,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5.不能手术切除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通过放疗,中位生存期提高6个月。6.认识到放射野的布局——以保护正常组织再生为原则。这些结果改变了国内外原发性肝癌的治疗观念,作为我国制定原发性肝癌诊疗共识和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治指南放疗部分的临床证据。二、放射性肝损伤的机制探索及放射性肝炎的预测:探索放射性肝损伤的发生机制,利用TLR4作为预测放射性肝损伤的易感性,为预防放射性肝炎提供理论依据。三、放疗促HCC转移的潜能与干预,及肝外转移预测模型的建立:1.证实姑息性放疗可促进HCC转移潜能,提出干预癌细胞转移的方法。2.在国际上首先建立了以放疗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原发性肝癌骨或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四、原发性肝癌放射敏感性研究及预测:1.首先提出了肝细胞癌属于放射敏感肿瘤。2.放射敏感性的预测及提高敏感性的途径。五、首次定义了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不同个体肿瘤外浸的范围。该项目肝癌放疗及转移预测系列论文的发表,得到国内外同行一致好评,近10年应邀在国际上作18次报告,年在日本第42届肝癌年会做特邀报告,年在亚太地区肝病年会(APASL)做特邀报告,在国内做了余场特邀报告。主编《腹盆部肿瘤放射治疗学》和《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临床实践》,共举办9次全国学习班和2届“全国肝胆胰肿瘤放疗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位放疗科医生接受肝癌放疗培训,技术推广到全国多个省市。发表论文66篇,其中SCI43篇,被引用次,累计影响因子.28分。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结直肠癌急性肠梗阻的内镜微创治疗课题主要完成人:姚礼庆、钟芸诗、周平红、徐美东、许剑民、陈巍峰、时强我国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其中8%一29%的患者可表现为急性肠梗阻,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高。课题组在急诊肠镜实践基础上,提出经内镜引流治疗结直肠癌急性肠梗阻,取得如下成果:1.突破禁忌,率先开展急诊肠镜诊治急性肠梗阻急性肠梗阻患者一般情况差且肠道准备差,既往是肠镜检查的禁忌证。课题组从疾病本身的特点出发,在国内最先开展肠梗阻的急诊肠镜检查工作,提出一整套关于急性肠梗阻的肠镜检查策略,解决了此类疾病的诊治问题。曾报道例急性肠梗阻患者肠镜检查,成功率%,无相关并发症,成果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2.国内率先开展内镜引流技术治疗结直肠癌急性肠梗阻,并首先提出将内镜下金属支架引流技术应用到近段结肠梗阻。结直肠癌急性肠梗阻既往缺乏内镜治疗手段,而急诊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课题组提出了一整套关于结直肠癌急性肠梗阻内镜下引流手术的策略,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创新。(1)在国内最早(年)引进并开展肠梗阻减压导管治疗结直肠癌急性肠梗阻,并扩展了适应症、完善了手术方式。曾报道46例,成功率97.8%,成果在COLORECTALDIS发表(IF=2.)。(2)在国内率先开展内镜下金属支架引流术,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近段结肠梗阻的内镜引流手术及此类手术的适应症,减少了急诊手术的并发症,增加了肿瘤根治的机会,成果在WJG发表(IF=2.)。3.首创“双镜联合”治疗结直肠癌急性肠梗阻结直肠癌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手术:开腹+造瘘。课题组首先提出金属支架成功植入后,行腹腔镜或达芬奇机器人结直肠癌根治术,即“双镜治疗”,实现该疾病的微创治疗。成果在WJG发表(IF=2.)。随着内镜技术发展,内镜微创治疗在外科治疗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达到与外科手术同等的疗效,且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医疗费用低。截至年12月,共完成结直肠癌梗阻金属支架治疗0余例,均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且无严重手术并发症。该技术推广的单位超过20余个省、市、地区,共60医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bangk.com/cwyy/65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