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氏文化丨第六章传记与故事一

一、舒芬轶事

舒芬(—),字国裳,号梓溪,明朝南昌进贤县人(今属江西南昌县南唐乡梓溪),著名经学家,正德十二年()状元。

舒芬自幼聪慧好学,经过数十载寒窗苦读,终于在正德十二年荣登进士第一名。但他被正德皇帝钦点第一名时,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

舒芬家境贫寒,相貌不佳,身才矮小,黑而瘦弱,好色荒淫的正德皇帝第一眼就不乐意点他做状元。但大臣们说他才学极高,有过目不忘的记忆,皇帝当然不轻易相信,就命令舒芬骑马从承天门到西四街从头到尾,人不能下马,马不能停蹄,然后将这条街两旁店铺的招牌字号按顺序记下来。舒芬骑马在街上走了一趟,回到皇宫,提笔便写,不一会儿,便将街两旁的店铺字号一一写了出来。皇帝便令人持他所写的纸条,前去查对,回报竟是“无一差错”。皇帝这才相信舒芬真的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正德皇帝这才点了这个注定要与自己“过不去”的状元。

舒芬赴京殿试,考中了头名状元,他衣锦荣回来到南昌城时,江西巡抚亲自到章江门迎接,设宴款待,并赠给一匹枣红马,让舒芬骑马逛街,在南昌城内游览三天。一次,巡抚在宴席上问舒芬:“状元公何日返故里省亲?”舒芬答道:“南昌城池坚固,建有七座城门。我不知何处是回故乡之路?”一侍郎忙答:“抚州门直通进贤县。”“那是抚州人的呀。”巡抚理解舒芬的意思,第二天就着人把“抚州门”改为“进贤门”。舒芬骑着枣红马,回故乡省亲。在巡抚大人的护送下,走到抚州门,看到城楼上写着“进贤门”三个大字,赫然醒目,忙翻身下马,向巡抚大人一拜,表示感激之情。其实这位巡抚大人,也并非是以一县之称来命省城一门之名,而是表示“思贤欲渴”之意。

舒芬当了翰林院修撰,后又被授谏议大夫。舒芬当了官后,为官清正,刚正不阿。他对自己家里人要求很严,不许家人利用自己的牌子为非作歹,因此清名远播,官声极佳。有一次,他家的邻居盖房子,把墙脚下到属于他家的地基上。而他家也正准备将原来的房屋扩修一下,这样,两家自然要发生争执。舒芬一家虽然有舒芬在京为官,但是对方也不是含糊的角色——是一个退休在家的官员。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尽管不在位,但是其财势和影响却不在舒芬之下。正因如此,他明知那块地基属于舒芬家里的,但是却偏要争一争。为什么?不蒸(争)馒头争(蒸)气!

舒芬家里的人自然咽不下这口气。不但地基本来就属于自己的,更重要的是对方挑起争端的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针对着舒芬而来的。因此,为了维护舒芬的官声,这口气也不能不争。于是,家人立即给舒芬写了一封信,要他出面干预。舒芬接到家书后,立即给家人寄去一首诗。诗云: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里接到他的“信”后,自然理解他的意思。他的父母都是明白人,弟妹们也都是读书人,看了他的诗,心静下来了,气顺过来了,于是,便主动上对方家门,答应让出地基。邻居知道他们给舒芬写了信,现见舒芬有了回信,估计将有一场硬官司要打,所以抱着“严阵以待”的态度,准备“奉陪到底”。可是谁能料到,舒家非但没有打官司,就连小吵小闹都没有,反而主动让出基地,这是让他们万万没有料到的。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舒芬的信不是向家人传授“机宜”,而是一首劝家人谦让的诗后,邻居非常感动,对自己的行为深感内疚,也一改过去傲横的脾气,主动将自己下下去的墙脚挖起,向后退了好几尺。直到现在,舒芬的家乡北山镇,还保存着宽宽的“让墙巷”。

二、致和公传记

致和公名永淑,字致和,号泰源。配耿氏,系显亮公(又名有能夏班)长子,生于南宋绍兴元年辛亥,即公元年10月25日,殁于开禧元年8月13日辰时,享年74岁,葬于湖南省溆浦县桥江镇油洋村陈堡湾鸬鹚形嘴,巽山乾向。

耿氏祖婆生于宋靖康元年丙午年9月8日辰时,殁于嘉定3年庚午11月16日,享年85岁,原葬油洋鸬鹚形窍屋,明成年间改葬辰溪四都大湾上八仙围棋形。耿氏祖婆为典型的贤内助,一生辛勤劳作,辅助和公,与和公相扶到百头。

南宋绍熙元年明昌(年)辛亥2年,致和公和其弟致远公(衹应)兄弟俩从江西省南昌府进贤县大塘首迁至湖南辰州府,尔后又移居义陵(如今的溆浦县)距今日余载。

致和公早年勤奋攻读,才华洋溢,后举孝廉,赐进士承皇恩由员外郎到任长沙太守,致远公也官肆辰州刺史,满门辉煌。致和公卸任后为防奸妄小人隐退之后荣归故里,颐养天年。

致和公及耿氏祖婆,葬于湖南溆浦油洋乡,和公坟呈鸬鹚形,耿氏祖婆坟山呈八仙形,辰溆两邑子孙建立宗祠于麻溪二处,故有诗题其墓云:

(一)咏鸬鹚形和公墓地

谁说鸬鹚不是禽,翩翩飞舞在山林。翱翔不与群鸦伍,物色岂容众乌争。

振羽冲开千层浪,效灵荫含万年孙。和公一脉辉辰溆,要识从来此地寻。

(二)咏八仙围棋形

层峦围聚柳江头,溪水江流似带钩。棋局万年仙永聚,祖莹千古福无休。

先跨鸬鹚登蓬阙,后并仙鹅赴瀛洲。婆厝此间真洞府,钟灵毓秀遍皇州。

府庠学生舒鸢,字步天,燕峰氏敬谕。

三、三朝元老——舒澋源

舒澋源,生于清代乾隆年间,殁于清道光年间,四川武胜县(原定远县)万善乡石门楼人,澋源公自功苦读诗书,天资聪颖过人。清乾隆年间会试及弟进士,并被钦点状元。是名登黄榜经伦裕,声显朝庭翰墨林的内翰学士,身迁御史巡按,尚书侍郎。道光皇帝旻宇宠赐为“三朝”元老。

澋源公高官不厚禄,一生为民,执政清廉。告老还乡仍是两袖清风,默默无闻地葬在乡梓老家,直到公元年,万善镇三村三社的村民在修生产队公地坝无意挖掘出他的坟墓,还发现他葬于此处,在他的墓碑上骇然刻着“龙恩宠锡”舒公三朝元老字样,墓后只发现他穿的朝服、朝靴、戴的黑色红顶大翻沿官帽和系的御带,此外无一随葬物,坟前碑文各都未留,只在坟内卷石正中,从内至外雕刻了醒目的八个填了珠江的字“舒公澋源学院大人”。被誉为两袖清风的三朝元老。附碑文影印件。

四、舒杨合祠——文武宫

居住在四川叙永清水河的舒姓和杨姓都是“湖广入川”的后裔。两姓祖先于明末清初入川,辗转迁徙,最后定居在清水河流域,子孙枝繁叶茂,宏门发达。两家族为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产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这里根据舒杨两姓的宗谱为线索,通过走访调查核实,收集整理出两姓共建“舒杨合祠——文武宫”的感人故事,以励后世子孙,让舒杨两姓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团结互助、共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更加发扬光大。

据叙永县舒杨两姓族谱记载,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在叙永清水河出了两个秀才,一名舒登仕,一名杨国校。舒登仕家住清水河天堂坝棕旁上;杨国校家住清水河河坎上纸槽沟,两人同年生于乾隆44年己亥(年)。两家相距数里,两人在一家私塾读书。他们情同手足,亲如弟兄,二人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

嘉庆二年(年),二人都满18岁,在老师的举荐下准备去考取功名。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两书生背着行囊从家出发,一路前去赴考。走到杉木岭的山坡下,看见大田壁的梦果林内飞出一对白鹤,在天空中盘旋几圈后,愈飞愈高,愈飞愈远了。送行的乡亲们都说这是个好兆头,两人一定会高中。于是他们口头约定:“如果我们这次赴考都考中,回来我们在这里修建舒杨两姓祠堂,供奉舒杨两家族的祖宗,以谢祖宗对我们的庇佑,也让两姓子孙在这里供献香火”。立誓后,两人继续前行离开家乡到京城考试。

这一去,两人果然双比考中。舒登仕考取文秀才,杨国校考取武秀才。之后二人衣锦还乡。两人没有忘记年轻时的诺言,出资并集两姓宗亲之力,特选用名贵楠木,在杉木岭(今四川省叙永县白腊苗族乡高峰村一社杉木岭)建了一座雕梁画栋的舒杨合祠——文武宫,把舒杨两家族的历祖历宗供奉于此,让后嗣子孙在此敬献香火。后来文武宫成了两姓人在此商议家族事务和祭祀祖先的重要场所。

舒登仕是叙永舒氏湖广入川后的第六世祖,墓葬于清水河铁厂坳踩山包有(碑记),有史记载叙永舒氏族谱第一次整理就是由舒登仕在文武宫主持编成的,杨国校是叙永杨氏湖广入川后的第七世祖,墓葬于清水河廖家寨余公庙后坎(有碑记)。

文武宫经历了多年的风风雨雨。民国时期,永宁府清水乡公所就设在杉木岭文武宫中,在文武宫旁边修建了碉楼。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宜宾地区古宋县大坝区高峰乡政府,后来改为高峰公社都用这个四合院作为办公场所,直到7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时被拆除。

这个故事充分客观地反映了在湖广入川后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我们舒氏家族和杨氏家族在清水河团结和睦,共同发展的精神所在。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亲如弟兄的民族感情。

舒大礼、杨永康收集整理《叙永县读志》亦有记载

五、舒氏稀饭厂

民国时期苍溪县大善人,乡绅舒祖畴、舒祖模兄弟曾在大旱荒年在苍溪县三川镇开办“稀饭厂”,广济灾民,被当地民众广为传颂。

舒祖畴名寿田,舒祖模名继高,均为苍溪县三川寺乡绅,为人乐善好施。

民国17年()年苍溪县遭遇大旱,民众大饥,饿殍载道,人们多以树皮、草根、白泥为食。舒祖畴、舒祖模怜乡民之苦,解囊济危。是年秋,特遣人去遂宁县购回棉衣、棉裤余套,施舍给予无衣缺衣的灾民。同时又令管家清理他们家仓储粮食并将其稻谷、小麦加工成米面,对灾民进行救济,凡饥民上门乞讨者每人发给细粮2升,还对外地前来乞讨,因饥饿而死者,施以棺木安葬。

消息传出,灾民纷纷前往,云集三川场,见此情景,舒祖畴、舒祖模兄弟急令管家到各村庄调运粮食,广济灾民,同时,雇请炊食工10余人,在三川场文昌宫里煮稀饭给灾民吃,日供两餐,自当年十月至次年春节,长达3个月时间,每餐就食者多达二、三百人,共济灾民2.5万人次,为此,舒祖模兄弟也家财散尽,不过,他慈悲为怀,广济灾民开办“稀饭厂”的德行却传颂千里,名播巴蜀大地。

当时,川北地区驻军军长田颂尧闻讯,甚为感动,专门为舒祖畴兄弟特制木质黑底金字巨匾,分别题书“仁声义闻”、“乐善好施”字样,用红绫做成大花系在匾额上,派部队一个连,由阆中送至舒氏家中。当地亦分赠“与人为善”“德清气和”匾额。摘自四川苍溪县《舒氏族谱》,《苍溪县志》亦有记载

六、溆浦——中国唯一舒氏大县

溆浦因溆水而得名,意即溆水之滨,最早记载见于屈原诗篇(《涉江》:“入溆浦余徊兮,谜不知吾所如”。汉商祖五年(公元前年)设义陵县,并成为武陵郡郡治之所,管辖范围),至湖南中西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贵州东部,成为这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历经多年的繁盛。唐高祖武德五年(年),改置溆浦县。

溆浦县位于湖南西部、沅水中游、雪峰山北麓,地域面积平方公里,下辖43个乡镇,县内居有汉、瑶、苗、土家、侗、回等13个民族,人口90余万,其中拥有近30万人口的舒姓为溆浦第一大族姓。据《中华舒氏宗谱》统修理事会最新的统计显示,全国舒氏人口余万,其中溆浦舒氏人口占到四分之一,是中国唯一的舒氏大县。

溆浦舒氏是致和、致远二公的后裔。据历史考证显示:舒氏显亮(有能)公中,娶杨氏生六子:长子名舒永淑、字致和、号泰源,次子名舒永炳、字致远、号祗应,三子致达,四子致刚,五子致纪,六子致伦。致和,致远二公于南宋绍熙元年明昌()辛亥二年,从江西省南昌府进贤县桑梓里岩门塘,首迁辰州府后移居义陵(今溆浦县)。

致和公生于南宋靖康元年十月二十五已时,宋江绍兴时举孝廉赐进士,由员外郎任长沙太守,殁于开禧元年八月十三日辰时,享寿七十九岁,葬溆浦县油洋乡鸬鹚形嘴,故有鸬鹚形舒氏之称。生子二;光僚、光俊。派发五大房:保归、保临、保达、保誉、保成。

致远公唐时赴长安任职,南宋时任武散官,后任江西南昌府进贤县知印(文书),长子棠、次子裳同登绍熙元年(年)进士。长予棠累官至河南参政,次子裳任大理评事,后任湖南辰阳刺史。致远公随次子来湖南辰阳官署养老,时间约为公元年前后,逝后葬沅陵清浪壶头山。绍熙元年,舒棠、舒裳不负父望,兄弟二人同登进士。长子舒棠后任河南按察史,次子舒裳任大理寺评事,后任辰州刺史。致远公去世后,裳公辞官来到溆浦服侍母亲定居溆浦。舒裳以97岁高龄谢世,下葬江口顿旗山,故后来有顿旗山舒氏之称,溆浦是舒氏致和、致远二公部落迁徙聚居之地,也是舒氏始祖安息之地。

溆浦舒氏自南宋至今,仅八百多年历史,现已繁衍四十余代。据溆浦舒氏历代老谱资料所记载,从溆浦舒氏迁徙湖南境内遍及辰溪、沅陵、麻阳、芷江、中方、洪江、会同、新晃、凤凰、新宁、沪溪、花坦、保靖、永顺、龙山、桑植、慈利、石门、临澧、桃源、安化、新化、洞口、隆回、邵阳、武岗、绥宁、城步苗族,南县、平江、双峰、汉寿、桃江、郴州、衡阳、汝城、邵东等县;省外迁徙到湖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遂宁、陕西、吉林、福建、重庆、河南、台湾等省市。溆浦县档案局舒育忠局长写得好,溆浦舒氏:“源远流长源出江西,名望巨族红遍中华。”溆浦舒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当今溆浦舒姓是中国历史的鼎盛时期。

溆浦舒氏人才辈出,在明代有举人3人,思赐贡8人,在清代有进士11人,举人7人,副榜1人,恩赐举2人,恩赐副榜1人,拨贡8人,恩岁贡29人。新中国成立以来,溆浦舒氏科、局、厅、部级等干部达0余人,全县现有在职正科以上干部有余人,副科以上退休干部余人。上世纪90年代,县政府5位副县长有4位姓舒,一时传为美谈。我国著名辞学家、《辞海》主编舒新城及当代国家二级作家舒新宇,新中国第一代少将军官——舒清友,从溆浦迁徙的后裔现任洪江市委书记舒曦,怀化市委秘书长舒泽芝,现任溆浦县人大常务委员会主任舒恒生,县长助理舒泽池、舒易孝。今天,舒氏任溆浦县各局书记、局长:乡(镇)党委书记、镇长、乡长达二十余人。他们已成为我舒氏族人中之佼佼者……

追思先祖,油然而生。中华舒氏儿女生长在溆浦这片古老神奇的热土上,迄今溆浦美名,山青水秀,自然生态和谐,幸福安康。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舒氏人发、族兴、财旺!溆浦舒氏后裔再过几代;试问溆浦多少舒,喜看春天雨后笋!湖南溆浦县舒均早撰写发表于湖南《边城晚报》

七、伏波庙情缘

伏波庙的来历

明末清初,因战争影响四川一些地方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无人耕种。清圣祖康熙皇帝招民填川治蜀,听蜀中巡抚李国英具奏陈言,招两湖、两广,闽黔之民于蜀,插占荒芜土地,开荒种粮。清康熙六年丁未()下湖广填四川圣诏。第一诏,舒氏族人在有名的“湖广填四川”时先后在四川不同地方安家落业。康熙18年己未岁()舒文煜(黄氏)二子,舒承瑚、舒承琏连同七子一并入川到遂宁七里桥,起程时为保大风大浪中一路平安,便将伏波将军木像立放船上同行,途中忽遇一阵狂风卷起巨浪,船颠波欲翻,舒家人赶紧将伏波将军木像供奉于船头,心中默默祷告:“求菩萨保佑。”说也奇怪,立即风平浪静,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此后途经山脉沿江而下一帆风顺到了遂宁。

后为感恩伏波将军神灵,同时也为兴家治国,防战乱、灾荒、温疫之苦,舒氏宗族商议在年由众人捐资出力在柏木湾旁高岩坎占地5亩,修建了房屋建筑面积2千余米,远近闻名的伏波庙,把汉朝的伏波将军塑像立在上殿正中,两边还塑了玉皇大帝、文昌夫子等神像,下殿两侧还有些文武菩萨,中间是来庙的人活动空间,天井有紫金花、桂花等名贵树木,后有黄角树和草坪空坝供上庙的人活动。

伏波庙的变化

庙子修好后,就有各地群众来烧香拜福,许愿还愿,每年清明请戏班子来唱戏。民国时期县、区教育部门还利用庙子的房屋、设施,办起了保国民学校,吸收附近的儿童来庙内读书。二月香会节,安岳、乐至等地一些香客朝灵泉、广德寺,往回走路过凉风垭时还顺便来伏波庙烧香朝拜。

解放后,伏波庙不但是省内外舒氏族人三月清明祭祖求神烧香活动的地方,而且还成为当地干部、群众开会、学习、教书育人的主要场地。上下殿既有政府教育部门办的正规学校,又有农技培训,村民识字的夜校,由于庙子的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区乡政府、地名办于年10月将当地村名改为福光庙村。该村覆盖着2个半村、16个队、多户、余名村民,后来为有利工作,方便群众办事,又于年2月把村委会、党支部等部门的办公室迁到伏波庙内。

伏波庙的发展

近年来,在党的统一战线和宗教政策的正确指引下,为适应灵泉、广德风景旅游事业的发展又于年进行了改建,除上殿正中突出了伏波菩萨和观音老母等神像外,在下殿的大雄宝殿正中塑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像,两边还有十八罗汉等神像,从此以来庙上烧香拜佛和祭祖等活动的人不断增加。6年,舒氏族人三月清明一次来庙上祭祖的达余人,7年4月1日清明节从潼南、安岳、乐至和市内的舒氏族人来庙内祭祖活动的达到余人,除了祭祖、拜佛还跳舞,唱歌,放电影,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如今至伏波庙的道路也修成了水泥路。使游览广德寺的群众快捷方便地到伏波庙烧香、拜佛和游玩。舒氏族人把庙子当成祠堂,年清明节姓舒来祭祖,共商传承舒氏历史文化,为国培育优秀人才。舒远吉撰写

八、磨溪曾称“舒半场”

磨溪镇是川中遂宁市所辖的一个有名的文明古镇,它原名“礳溪硚”,后为“礳溪乡”,到文化大革命后期被更为“磨溪乡”,九十年代合乡并镇时,被正式命名为“磨溪镇”。

磨溪镇位于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东南边,隶属安居区管辖,距安居区行政所在地32公里,距遂宁市25公里,人口3万余人。

磨溪镇依山傍水,是遂宁通往重庆的必经之道,算是遂宁的南大门,在历史上被人们称作“舒半场”。其来历已久,据当地老人们讲,是因为磨溪场镇上历来都是舒姓人家占据了大半截街,街的南边廖姓人家虽多,可居住在街的人家不多,所以,人们就有了“舒家街,廖家场”的说法,廖家的人只是逢场天来街上买卖东西,却不像舒家人长期在街上做各种小生意,这是其一。

其二是磨溪街上不但舒姓人居多。而且势力强大。磨溪街上的横街侧边建有舒氏祠堂,解放后被供销社占用,后被拆掉。舒姓人家在磨溪场镇有自己的码头,有来往客商落脚的客栈,有遂宁通往重庆合川的石块大路(在没有公路线以前),码头上有袍哥组织,以舒姓人家的族长、袍哥大爷舒献邦、舒华山、舒贵栓、舒俊祥、舒承光等为首的乡绅掌控了该镇的命脉,垄断了该镇的市场。为此,人们将磨溪称作“舒半场”。

其三是舒家在磨溪场镇的北边有舒姓人家占百分之九十八的登高村七社、六社,距磨溪场镇一公里多路的福堰村一社舒家坝,距磨溪场镇两公里多路的黑白寺村五社舒家湾,这些地方都是舒姓集居地,是清一色的舒姓人家,其中一两家外姓,都是舒家的至亲。后来,由于舒姓后代繁衍较快,小小的磨溪场镇容纳不了,于是就向鱼米之乡的三家方向发展,幺房元晁的后裔便移到了卢家场(今大安乡)、马家乡、潼南县的花岩乡。二房元星的后裔也有移居潼南县的安兴乡、大埝乡、四方乡的,还有移往别处的。

“舒半场”的含义不仅仅是在磨溪场镇上舒姓人口众多,势力强大,更主要是舒姓人中人才辈出,地位显赫。清朝时,该镇的舒均仲,由于他自幼聪明过人,加之勤奋攻读,学识渊博,在由翰林院进士担任的乡试(即“春围”)入中考中举人。舒均仲为人很低调,很朴实,当送榜人到他家时,他还在水田里劳作,只见他高卷裤腿,两腿稀泥,使人很受感动。他对人谦恭诚实,深受乡民拥戴,人气很旺,舒氏家族也以他为荣,在族中树为榜样,激励后贤仿效。

在清朝,该镇还出了一个舒氏名人,叫舒开信,是该镇当时远近闻名的县衙师爷。舒开信满腹文才,能说会道,巧舌如簧,精通法理,对当时的大清条律熟能背诵,同时又能运用自如,县衙里断案都离不了他,县太爷有什么事都要去请教于他,他是县令真正意义上的军师。

舒开信身为县衙师爷,大概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五,所以大家都叫他“五老爷”。但他为人正直,疏财仗义,当他每次坐着官轿回家省亲时,他都会向迎接他的家乡人抛撒铜钱,以表谢意。但他为官清廉,主持正义,秉公断案,惩恶扬善,在民众中口碑极好,声望极高,当地历任县官都惧他三分,听他摆布,地方恶霸混混更是闻之丧胆。舒开信成了当地呼风唤雨的权势人物。

在民国时期,有黄埔军校18期学员,曾担任过国民党军队团长的舒仲辉;有黄埔军校16期学员,曾担任过国民党军队营长的舒明淇等等。舒家人在磨溪人才辈出,势力强盛,但从不以强欺弱而是竭力为乡民谋利造福,扶持乡梓,与当地其他姓氏和睦相处,友好互助,因此舒姓人倍受尊崇,历代人们将磨溪镇誉为“舒半场”,且世代相传。

如今的磨溪镇舒氏人家仍然很兴旺发达,现拥有户,人,大专以上文化的86人,研究生3人,博士生1人,高级工程师6人,教授4人,中学校长1人,有在中央中直机关任群工部副部长的舒家鑫,四川省第五建筑公司任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的舒贵远,在遂宁市交通局任副书记的舒兆康,任遂宁市经信委副主任的舒治国,四川省铁二局电力器材厂任厂长兼党书记的舒家礼,任新疆昭苏劳动局局长的舒远明,西宁青藏铁路军管运输处任处长的舒石泉,上海宝钢高级工程师舒远寿,广东茂名石化实华股份有限公司经理舒家亮,浙江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六分公司总经理兼党支部书记、高级工程师的舒伯乐等等,正科级以上的干部20余人。

人们传说,磨溪镇舒氏之所以历代都兴旺发达,是因为他们的入川始祖舒元星葬在了风水宝地,他的葬地名叫乌龟坡,乌龟坡龙脉很好,是发人的阴宅,至今这座坟还在不断地往上涨。入川始祖舒元晁也葬在了风水宝地,他的葬地名叫橙子坪,地形是犀牛地,坡后有长年不断的沁水溢出,人们传说是犀牛尿,也是发人的阴宅。舒恒远、舒启佑撰写

九、金堂白塔与舒氏的纠葛

中江县舒家坝位于如今中江县兴隆镇舒坝村,舒坝村离中江县城22公里,地处龙泉山(西眉山)和吴家山下。舒家坝方圆5平方公里,地域宽阔,明代时。那时当地政府发现有舒家坝民众对政府不满去参加八大王(即李自成,张献忠)举行的农民起义,就将当地人大肆屠杀,特别是当地罗姓和吴姓人死的特别多,当时杀人场面十分惨烈,尸首遍地,血流成河,人们对当时残暴的政府恨之入骨,故将此地命名为长恨坝。后来是舒家人迁徙至此,代代繁衍,方更名为舒家坝。

明末清初,在“湖广填四川”的大浪潮中,有舒氏两兄弟奉旨入川治蜀,从湖南省麻江县舒家龙沟迁徙入川,来到四川自贡市富顺县经商。之后有一名河南男子因在河南犯事,被官府通辑,被逼逃往四川避难,以耍猴戏卖艺为生,该男子为人耿直,好打不平,又乐人助人,舒氏兄弟见他为人厚道,便与之交往起来,时间一长他们便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得知耍猴人是得罪了当地官府才流浪到此,非常同情他的不幸遭遇,便收留他在家住下,遂与之结拜为兄弟,那男子很感激,便主动要求改姓舒,从此,他便成为了舒氏兄弟幺房一脉。

光阴荏苒,到了清朝嘉庆年间,三兄弟后裔听说四川成都平原一带好,又举家迁徙来到了成都金堂县赵家场淮口一带安居乐业。由于他们居住淮口的宅基地理独特,属金龟形,后人发达兴旺,不久舒氏在此地便成了富甲一方的名门望族,舒氏的兴旺却遭到了其它姓氏的嫉恨,当地的他姓人联合筹资在舒家的地盘上修建了一座庙宇和一座白塔。为压住舒氏龙脉,在白塔上专门悬挂了一根粗大的铁棒,意即棒打金乌龟,只要金乌龟一伸头便遭棒击给压回去。说也奇怪,自此塔修好后,我舒氏在此便逐渐衰败,子孙也不争气了,一个个不务正业打牌置骰,嗜赌如命,万贯家财,挥霍殆尽。

后因相邻不远的长恨坝吴姓和罗姓人大多被杀,人烟稀少,当地政府动员人去长恨坝插占落业,其他人家不愿去,已破败的舒家人在与政府草签合约后才到了长恨坝(现族人中还保存着当年的纸约,纸约上政府条印清晰可见)。

舒家人以舒国正,舒国元等人为首迁居至此,勤种劳作,繁衍子孙,后裔遍布长恨坝,舒家人在此人多势众后,便将长恨坝更名为舒家坝,现为舒坝村。

民国时,舒家坝出了个专门杀富济贫的舒泽林。舒泽林一生行善好施,爱打抱不平,他在当地既富有又爱交朋结友,人缘极好,他爱做好事善事,故当地人又誉之为大善人,舒泽林为振兴舒氏家族,曾欲带人将镇压舒家龙脉的白塔摧毁,但终因政府反对未能遂愿,不久舒泽林也被贬了。

住在舒家坝一带的舒氏族人原来共有余人,后来大房迁往了中江县猫儿洞一带,其中一部分仍留在了淮口,二房幺房分住在原兴龙乡的3大队和4大队。由于3大队位于龙泉山(又名西眉山)下,从年开始西眉山下沟谷里兴修供人们灌溉和旅游揽胜的西眉湖,3大队里的舒氏族人便分别迁徙到了本县的清河、中心、缉庆、兴安等乡镇。舒启佑采编

十、剑阁舒氏惨遭劫杀

四川剑阁县舒氏始祖舒十一郎,原系湖广省(湖北)武昌府兹州麻池县孝感乡天竹山迁渔桥亏刀湾人。

舒十一郎自公元年(元末)经商入蜀,到剑阳、剑门乡(今剑阁县柳沟镇)龙凤山(今柳沟镇石龙村一带)瑶池坝(金家河、盐井坝、中巴河地段)居住创业。剑门属山区,山高荒山面积大,土地肥沃,人烟稀少。始祖经商积畜资金,购置土地,有人管理的土地就购买,无人管的就占领。公元年明朝建立后,受明朝大力发展经济的影响,舒氏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人丁逐渐兴旺。经过近三百年的艰苦奋斗,土地、荒山遍布龙凤山、朝凤山、天宫堂、马鞍山、大仓坝、班竹园、柏子垭、马槽河、帽帽嘴、小岭子等山头地段。方圆十余华里,以农业为主,兼营经商、耕读传家,辛勤劳作,开荒地、拓塘凿堰,创建家园。敬祖建祠堂一座,信道修庙三座(园通寺、三郎庙、福寿寺),办学堂一处。为舒氏培育了一批人才,其中第四代祖舒继凌殿试中进士,被分配屋云南交趾正蛮府任判官,还有舒彦东、舒彦南等人在明朝政府任职。人才辈出,学士为官,不乏其人。到明末传十二代,百余户,近千人。

明朝末年,陕西农民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剑门内外,战火密布。农民起义军反明抗清,明军残余势力和地主武装要抗清复明,清军入川围剿明军残余和农民起义军余部,几军对垒,残酷血战。

年,义军“扫地王”、“过天星”、“五斗粟”领2万,间道攻陷剑州;年10月,义军“过天星”、“混天星”攻克剑州,知州自缢;年2月,李自成攻入剑州;年10月,张献忠返追官兵,攻陷剑州;年1月,张献忠再度攻陷剑州;年9月,张献忠与李自成部马科战,科败出剑门奔汉中;年7月,张献忠大军进驻川北,准备迎击清军。

张献忠于清世祖顺治元年至顺治三年(年—年)约3年时间,在成都建立“大西”农民政权。他率领的农民军杀贪官污吏,诛土豪劣绅,所到之处,受到农民的欢迎。但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对他十分痛恨,给他造了不少坏舆论,说什么“八大王”剿四川见人就杀,杀得鸡犬不留。起义军屠杀部分人口确有其事。张献忠入川后,对当时的明王朝贵族和官员曾大开杀戒,后来也一度大肆疯狂杀人。他常说:“人命在我,我命在天,四方有路,在劫难逃”。年(甲申年)农历八月初九,张献忠破成都,杀害了当时的明朝官员和居住在成都的明朝王爷一家,纵兵屠城三天。年8月,被官军逐出成都,赶到川北,是年11月在西充凤凰山被清军豪格部突袭,张献忠不幸中箭身亡。

张献忠已死,清政府宣称“破一百三十余营,平四川”,即宣布四川平定。然而事实并非如如。满清攻陷渝城(重庆),是在年。清军还对四川人民的这种顽强不屈的抵抗,采取屠杀的办法作为报复。即不论是“张贼”,还是无辜的平民,一律斩杀。“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屠男而留女”,这是年满清贴出的公告所言!张献忠牺牲后,四川大部分地区为明军占有,他们变本加厉镇压农民起义,其内部互相攻伐,争权夺利,扩充地盘,拥兵自雄,给四川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清初杨鸿基在《蜀难纪实》中说得具体:“(残明军)闻贼北去,相与倡言恢复……日以挞粮为名,日出抢掠,其难更酷于贼……每得一人,绑刺炮烙,必得财物而后已……故民虽免于刀刃,而死于拷掠者十常八九也……粮罄尽……已有人相食者,而诸兵搜劫无已,民不能出而求食,故不死于兵则死于饿。”

《剑阁县继志》记载:顺治四年(年),饥、大疫;五年,大饥,赤地千里,人相食。

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百姓惨遭屠杀。一直兴旺发达的舒氏族人在这场灾难中更是未能幸免。全族近千人仅剩下几人。舒氏家族中的杨孺人,携幼子于兵燹中,为保全舒氏血脉,她历尽艰辛。于是有舒文应、舒章应、舒景秀、舒章茂四人幸存了下来,成为舒氏传宗接代之人。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生息繁衍,至今枝繁叶茂,已有0余人,分布在剑阁县境内外。族人中人才济济,为官为学,不乏其人。

剑阁舒氏后裔不忘这段惨遭劫杀的悲惨历史,更不忘在战乱屠杀中千方百计保留舒氏后裔根苗的杨孺人的似海恩情。所以将这段历史记载在族谱之中。

舒定德舒金国撰稿

总顾问:舒启佑

会长:舒松涛

常务副会长:舒平

秘书长:舒江

执行主编:舒布启

编委会:舒鑫华舒万全

舒明光舒玉文

舒元卿舒全武

舒恒远舒元卿

舒恒学舒波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bangk.com/cwyy/8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