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处处皆白花,风吹热泪撒万家,从今岁岁断肠日,定是年年一月八”。
每年的1月8日都是中国人的断肠日,因为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45年了,每年的这一天我们都无比地怀念周总理。
年1月8日9时57分,周恩来在解放军医院病逝,享年78岁。得知这个消息后,周围的医生,护士,警卫等工作人员,把隐忍了很久的哭声全部爆发了出来,一时间整个房子里哭声一片,被病痛折磨了多天的周总理还是走了。邓颖超来了,用白色被单轻轻盖在了周总理的脸上。
当天,警卫局副局长张耀祠将这一噩耗告诉了在毛主席外面值班的护士小于。小于没有直接说给毛主席听,而是将这件事写在了纸上,放到大厅的桌子上。
这个时候,护士孟锦云正在毛主席卧室值班。看到大厅的消息后,她大吃一惊,简直不敢相信这样的消息。但是他很快就平静下来了,要不要告诉毛主席呢?
毛主席前一天晚上看书很晚,非常的劳累,她担心讲出来后,主席会激动过头而引发心脏病。不告诉吧,毕竟这么大的事情,隐瞒也不是办法啊,思考再三,它决定等下午主席醒了后再说。
中午吃过饭后,毛主席休息了两个小时。大概三点左右,政治局派人送来了周总理的讣告,孟锦云见毛主席醒了,精神也好了些,于是开始像往常一样读起了电报。
当时主席也是疾病缠身,甚至病重到无法直接看书,很多电报都是护士孟锦云读给毛主席听的,毛主席也大多都是闭着眼睛在听,快要读到周恩来讣告的时候,孟锦云停顿了一下,后面她鼓足了勇气开始念到:
“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年1月8日与世长辞……”
听到“与世长辞”这四个字的时候,毛主席突然睁开眼睛看着孟锦云,脑海里还在打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不一会儿,毛主席才冲她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这时毛主席的眼泪一下子流出来了。
毛主席得知周恩来去世的消息后几天,悲痛不已,几次失声痛哭,这是非常少见的。有好几天吃不下饭,独自躺在沙发上流泪。据毛主席的秘书张玉凤回忆道:
“那几天,毛主席神情恍惚,不吃饭,看着让人心疼,我们担心毛主席的身体。万幸的是,毛主席最终无大碍,只是伤心过度。
周总理追悼大会的前一天,毛主席突然让秘书张玉凤把周恩来的悼词拿给他看看。
张玉凤把周恩来的悼词拿给毛主席并且念给他听,当时毛主席患有很严重的眼疾,很多字都看不清了。
当听到“毛泽东同志的战友”这一句时,他立即示意让张玉凤停住。毛主席说这句悼词不妥,应该加三个字才好。最后,毛主席让张玉凤把“最亲密”三个字加了上去。于是就变成了“毛主席最亲密的战友周恩来同志”。
当有人问到毛主席是否要去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时,毛主席用手拍了拍略微翘起的腿,悲伤的说道:“我是走不动了”。其实当时毛主席的病已经很重了,他连正常走路都难。
周总理去世后,总部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连降半旗7天致哀。周恩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他的去世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悲伤的悼念狂潮,不仅联合国降半旗,很多国家都主动的降旗哀悼周恩来的去世,就连没有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也表示了哀悼之情。
0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年3月5日,周恩来生于江苏淮安,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周恩来的早年生活非常不幸,出生第二天,外祖父去世。
不到半岁叔父周贻淦得了重病。按照当时的风俗,周恩来被过继给叔父,一来是让叔父后继有人,二来是冲冲喜。几年后,周恩来的生母、养母相继病逝。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周恩来曾回忆说:
“我从小就懂得生活艰难。父亲常外出,我10岁、11岁即开始当家,照管家里柴米油盐,外出应酬,在这方面,给了我一些锻炼。”
青年时期的周恩来
周恩来早年读书非常厉害,很小就能背诵很多文章和书,是大家眼中公认的“学霸”。
周总理做任何事情都考虑的非常细致和周全。很多常人想不到的细节他都能想到,并且他的记忆力惊人,这种惊人的记忆力一直保持到了晚年。
周恩来读书非常用功,有一天,校长在课堂上问道:“你们为什么要读书啊?”
为父母报仇、为当大官、为挣钱发财、为光宗耀祖,为了不受欺负,为了保护自己的父母……同学们众说纷纭,理由也越来越多,甚至有的人干脆回答:“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读书”。
等到周恩来发言的时候,他站起来坚定地说道:“为中华之崛起!”
校长一听感觉耳目一新,不相信这番话出自一个十几岁的孩童之口,追问“你再说一遍。”
周恩来加重了语气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好一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真是有志不在年高,从小周恩来就有着宏远的志向。
年,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周恩来加入了共产党,在入党宣誓时下定决心:“愿为革命而死,洒热血,抛头颅,在所不惜!”
从此,周恩来同志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自己的祖国和他热爱的共产主义事业。成为共和国的总理后,他日理万机,每天工作12个小时,有的时候甚至是16个小时。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02.外交风云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所有的外交事务都是周总理亲自在操办。周总理是世界上罕见的卓越的外交家,很多国家都是因为周总理出色的外交能力而认识到了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
年,他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经过多番谈判最终达成协议,使越南(除南方外)、老挝、柬埔寨三国的独立获得国际承认。也是正是通过周总理不遗余力的周旋和在日内瓦与美国的谈判,美国才同意放钱学森回国。钱学森归国后成为了我国的“航天之父”“导弹之父”,为共和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团结到了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使得中国迎来了第二波建交潮。
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周恩来亲自接待,经过一系列谈判,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并宣布自即日起建立外交关系,为两国关系正常化发展铺平了道路。
年,还是有一件外交大事,那就是尼克松访华,成了第一个访问新中国的美国总统。在此期间,一直是周总理接待和作陪,虽然尼克松待的时间不长,却让周总理“耗尽了最后的心力”。
尼克松在回忆录里称周恩来:
“思想敏捷,精力充沛”,“风度翩翩,坚韧不拔,是当今世界上一位非同寻常的人物”。
年4月,也就是尼克松离开中国的两个月后,保健医生张佐良收到了周总理的一份尿检报告:发现了4个红血球!张佐良本能地认为这件事情非同小可,他悄悄给泌尿专家吴阶平打了个电话,将这件事汇报给了他。
吴阶平听后,也觉得不是件小事,便提议多取几次尿样检测。几天后他就收到了检测结果——发现了8个红血球!短短几天时间,红血球数量竟增加了1倍!
张佐良又在报告上看到他永远不想看到的9个字——“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令人担忧的癌症,终究还是出现了。
03.带病工作年3月,周总理来到玉泉山疗养。可是大家住进玉泉山才发现,山清水秀的环境对于周恩来来说只是换了一个工作地点,工作量丝毫没有减少。
卫士长的日程表上这样记载一周的安排:主持四个会议;会见两个国家元首。也就是说,休息中的周恩来六天处理了六件国事与外事。
周总理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新年年历刚过5天,周总理就连着工作了20多个小时。
有一天,医生张佐良突然听见警卫秘书几乎变了调的喊声:“张大夫,张大夫,快起来,快起来。”
他忽然觉得事情不妙,很快清醒过来的他一跃而起,跑向门口。只见警卫秘书张树迎手里端着盛满鲜血的尿壶,“尿!都是红的!全是血!”
警卫秘书的脸色都变了,双唇直哆嗦。血尿,不用问,他什么都明白了。
张医生连忙走进总理的卧室,准备安慰他几句,只见总理仰面躺在床上,脸朝着房顶,一声不吭。
“总理!”他才开口,周恩来扭头朝他直摆手,叫他什么也不要说。总理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病情,他只想利用这最后的时间,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几个月后,周总理从玉泉山回到了西花厅,总理还是一如既往地在忙着自己的工作,没日没夜,保健医生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他们甚至已经到了“苦苦哀求”的地步,周总理总是说:
“你们先不要忙,先让我忙过这一段。再说,查出癌症又有什么办法?我这么大岁数了,能多忙几天,多处理几件事就可以了。”
根据保健医生的回忆,如果周总理那段时间没有那么忙,也许他的病情不会恶化的那么快,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就是一个正常人也吃不消啊,何况是疾病缠身的周总理。从那以后,总理的病就越来越重了。
04.病情恶化年11月,周总理的病情更加恶化,甚至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需要有人将总理的身体抬起来,把便盆放到他的面前才行。
有一次,大夫和厨师商议给总理做一份红烧鱼翅,给总理补充营养和增加食欲。总理已经卧床多日,吞咽很费力,头上冒出了斗大的汗珠。
总共八口饭,一边吃一边数,八口饭,对身体健康的人来说,耗时也就一二分钟,但对已步入癌症晚期的周总理来说,却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他竟足足吃了半个小时,是依靠强大的意志力才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到了12月,周总理的身体继续恶化,他已经完全无法进食,需要医护人员用管子灌到喉咙里去。
到后来无法自主排便,医生只能在总理腹部开了一个肠瘘。“进食、输血、输液、排液”,周总理的身上全部是各种管子,连翻个身都是很难的事情。
病情越来越重,带给周总理的痛苦也越来越大。医生看着也非常心疼,为了减轻他的痛楚,先后使用了安眠药和止痛针。
可是没有没多久,那些药物和止痛针就起不到作用了。有时实在是痛得受不了了,周总理甚至浑身都在颤抖,一颗颗汗珠从他的脸颊往下淌,医生每每看到眼前的这一幕,都忍不住悄悄地落泪。
无情的病痛每天都在折磨着总理,但他总是以超强的意志力在忍着,他对医护人员也非常感激,尽量不给他们增添麻烦。
只是有一次,周总理实在无法忍受这个痛楚了,便小声地对医生说:“张大夫,我实在忍不住疼了,想哼哼几声,行不行?”
医生听后,连忙说道:“总理,总理,你疼就喊……没关系……没关系,怎么样疼得好受一些,就怎么样!总理,你别……千万别再拘束……自己了。”
话音刚落下,张大夫的泪水就流了出来。他赶紧转身擦掉泪水,尽量不要让总理发现他在流泪。
年1月8日,这是很多人这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一天。
这一天,张佐良医生走进病房,发现周总理的脸色灰暗,嘴唇青紫,呼吸轻且快,立马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几个专家。专家们立即提出了抢救的方案,并且让张大夫把这个方案告诉总理并征得总理的同意。还好,总理当时有意识,同意了他们的抢救方案。
但这一次奇迹终究没有出现,周总理那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手上的皮肤也开始慢慢变凉,突然有人喊道:“总理!总理啊!总理!你醒醒啊——”顿时,整个房间内哭声一片。邓颖超亲吻了周总理的额头,说道:“恩来,你走了……”
05.十里长街送总理年1月11日,周恩来遗体告别最后一天。
长长的队列一眼望不到头,吊唁群众的泪水把地毯都打湿了。不少人在吊唁厅直接哭得昏过去,靠旁边的人搀扶出去。整个吊唁厅都充满了各种哭喊声。人们撕心裂肺地哭喊,悲痛欲绝!
总理啊,总理,人们舍不得你啊,人们是多想再看您一眼。
下午4点40分,邓颖超双手捧着镶有周恩来遗像的镜框,在两名女工作人员搀扶下,步履蹒跚地步出吊唁厅。五分钟后,载着周总理遗体的白色的灵车徐徐启动,驶往八宝山。
从中午开始,无数的人都自发走出家门,来到长安大街。他们中有怀抱婴儿的母亲,倚杖而立的老人,有工人、农民、学生、士兵、机关干部、街道居民……没有人动员,没有人组织,百万悼念群众默默地伫立在长安大街两旁,默默等候着。
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如此巨大而井然有序的送葬队伍,当白色的灵车通过长安街的那一刻,百万人群哭声一片,惊天动地。
“周总理!周总理!”
“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跑……灵车渐渐地远去了,最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十里长街送总理》
到达八宝山后,周总理的遗体躺在水晶棺中。眼看周总理的遗体即将火化,一直保持冷静的邓颖超,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她双手抚摸着棺木说道:“恩来呀,我再也见不到你了——”
工作人员一再劝告,说火化的时间到了。但看着炉中的熊熊烈火,人们反而舍不得把总理带走。大家哭着喊道:“总理啊,您醒醒吧!总理啊!您不能走啊!”
后来,人群好不容易散开,四个青年工人将总理小心抬了起来,准备放到传送带上,邓颖超又突然扑了上去,呼喊:“恩来——”听到这声哭喊,大家又一次扑了上去,过了很久才完成了火化。
1月15日,邓颖超遵照周总理的遗愿:死后不保留骨灰。当天,周总理的骨灰由工作人员,撒向了密云水库——天津海河——黄河入海口这三个地方。
谨以此文,纪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虽然周总理已经离开我们45年了,但我们永远怀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历史人物简史
historical-figure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