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在人群中感染率极高,婴幼儿期达60%~80%,孕妇更高达95%[1]。巨细胞病毒并不可怕,对免疫功能正常个体并不具有明显致病性,绝大多数表现为无症状性感染。但对免疫低下人群,包括发育性免疫缺陷的胎儿和新生儿,小婴儿等致病意义较大。
1.首先看1个病例
患儿男,2月,主因「呕吐半天」入院。
入院后检查提示肝功能异常,支气管肺炎,病原提示巨细胞病毒感染(附图)。
患儿病程中曾伴有腹泻,喘息,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停药出院,1月后复诊,肝功能正常,IgM抗体转阴,IgG抗体滴度下降(附图),提示围生期CMV感染可能性大。
最终诊断:巨细胞病毒肝炎,支气管肺炎,腹泻病,中度脱水。目前一般情况好,嘱患者继续3月后复诊。
2.什么是巨细胞病毒?
巨细胞病毒属疱疹病毒科,内有双股DNA,又叫人类疱疹病毒5型[3],几乎存在于人体各种器官和组织,可经尿液、唾液、血液、痰液、乳汁、宫颈分泌物和大便等排出[2];
对外界抵抗力弱,紫外线5分钟,56℃加热30分钟,或37℃加热1小时均可灭活,4℃存活1天[3]。
3.HCMV感染的的临床分类是?
(1)根据感染来源分类
原发感染:初次感染外源性HCMV;
再发感染:包括内源性潜伏病毒活化(reactivation)或再次感染外源性不同病毒株。
注意:无论有无症状,原发感染尤其是先天感染者可持续经唾液、尿液等体液排病毒数年之久,再发感染者亦可间歇排病毒较长时间。
(2)根据原发感染时间分类
先天感染:出生后14d内(含14d)证实有CMV感染,为先天感染;
围生期感染:出生后14d内证实无感染,生后第3~12周内有感染证据,通常经产道、母乳或输血等途径获得;
生后感染(postnatalinfection)或获得性感染:出生12周后经密切接触、输血制品或移植器官等水平传播途径获得。
(3)根据临床征象分类
症状性感染:病变累及2个或2个以上器官系统称全身性感染;病变也可主要集中于某一器官或系统;
无症状性感染:又称亚临床型感染,有CMV感染证据但无症状和体征,或有病变脏器体征和(或)功能异常。
4.新生儿/婴儿感染CMV的诊断依据是?
对于<6月龄婴儿,仅根据CMVIgG抗体阳性不能确定感染(CMVIgG阳性母亲IgG抗体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婴儿体内存在母源性CMVIgG,且可维持6个月),常以尿液和/或血液CMVDNA的检测结果为标准,其中尿液阳性率最高;
对于<6月龄婴儿,若出生≥42d(IgG抗体的2个半衰期),体内的CMVIgG抗体仍高于或与母体浓度相似,说明婴儿感染了CMV(IgG抗体的半衰期为21~24d,婴儿体内的母源性抗体随年龄增长而衰减);
母体IgM抗体不能通过胎盘,若婴儿CMVIgM阳性可确定感染[5]。
5.CMV感染的临床表现是?
通常认为年龄越小,抵抗力越低,则其临床表现越重。
(1)孕期原发感染
胎儿先天性感染的发生率为30%~50%,可引起流产、死胎死产、早产、宫内发育迟缓、小于胎龄等[6]。
原发感染孕妇随孕龄增长,胎儿先天性感染发生的可能性增加,但孕中晚期感染后致畸风险明显降低。
(2)母亲为再发感染
仅有0.5%~3%的胎儿发生先天性感染,其中85%~90%为无症状感染,约10%~15%新生儿出现后遗症,多为听力受损。
(3)症状性先天性感染[1]
黄疸(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和肝脾大最常见。可有血小板减少性瘀斑,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如头小畸形、脑室扩大伴周边钙化灶、感音神经性耳聋、神经肌肉异常、惊厥和视网膜脉络膜炎。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增加,腹股沟斜疝等。
(4)婴幼儿期原发感染
CMV肝炎:有轻~中度肝大和质地改变,常伴脾大;黄疸型常有不同程度胆汁淤积;血清肝酶轻~中度升高。轻症有自愈性;
CMV肺炎:多无发热,可有咳嗽、气促、肋问凹陷,偶闻肺部哕音。影像学检查多见弥漫性肺间质病变,可有支气管周围浸润伴肺气肿和结节性浸润。可伴有肝损害。
(5)年长儿期原发感染
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综合征(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不规则发热、不适、肌痛等,全身淋巴结肿大较少见,渗出性咽炎极少,多在病程后期(发热1~2周后)出现典型血象改变(白细胞总数达10×~20×/L,淋巴细胞>50%,异淋>5%);90%以上血清肝酶轻度增高,仅约25%有肝脾大,黄疸极少见。
注意:因为原发性感染孕母对胎儿影响极大,因此需要鉴别孕母的原发与继发感染,根据CMVIgG和IgM抗体检查结果,可进行初步诊断。
6.用药指征是什么?
有CMV感染的证据但并非均需要处理,抗病毒治疗对免疫抑制者有益;免疫正常个体的无症状感染或轻症疾病无需抗病毒治疗,主要应用指征包括:
符合临床诊断或确定诊断的标准并有较严重或易致残的HCMV疾病,包括间质性肺炎、黄疸型或淤胆型肝炎、脑炎和视网膜脉络膜炎(可累及黄斑而致盲),尤其是免疫抑制者如艾滋病患儿;
移植后预防性用药;
有中枢神经损伤(包括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先天感染者,早期应用可防止听力和中枢神经损伤的恶化。
7.治疗方案是什么?
(1)更昔洛韦
通过抑制病毒的DNA聚合酶发挥作用,需静脉给药:
诱导治疗:5mg/kg(静滴1h),q12h,共2~3周;
维持治疗:5mg/kg,1次/d,连续5~7d,总疗程约3~4周;
若诱导期疾病缓解或病毒血症、病毒尿症清除可提前进入维持治疗;
若诱导治疗3周无效,应考虑原发或继发耐药,或现症疾病为其他病因所致;若维持期疾病进展,可考虑再次诱导治疗;
若免疫抑制因素未能消除则应延长维持疗程,采用5mg/kg,1次/d或6mg/kg,每周5d或序贯缬更昔洛韦口服[1]。
注意:用药期间应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若肝功能明显恶化、血小板和粒细胞下降≤25×/L和0.5×/L或至用药前水平的50%应停药。粒细胞减少重者可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若需再次治疗,仍可使用原剂量或减量,或联合应用集落刺激因子以减轻骨髓毒性[4]。
(2)缬更昔洛韦
为更昔洛韦的缬氨酸酯,口服后在肠壁和肝脏代谢为活化型更昔洛韦。
(3)膦甲酸
通过抑制病毒的DNA聚合酶发挥作用,需静脉用药,儿童一般作为替代用药,特别是单用更昔洛韦仍出现疾病进展时,可单用或与更昔洛韦联用。
本文作者: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医院儿科刘冲
编辑:周萌萌
题图来源:Shutterstock
投稿及合作:zhoumm
dxy.cn「一算二问三查」:儿童肌酶升高时这样分析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8问8答
这种腹痛患儿,是我夜班最怕遇到的情况之一
那些被主任扔下楼的病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儿童巨细胞病毒性疾病诊断和防治的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50(4):-.
[2]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妊娠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筛查与处理专家共识[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8):-.
[3]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CabanaMD主编,黄国英主译.儿科5分钟速查[M],第7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5]周乙华,胡娅莉.巨细胞病毒抗体阳性母亲的母乳喂养[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8):-
[6]王卫平主编.儿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7]Practicebulletinno.:Cytomegalovirus,parvovirusB19,varicellazoster,andtoxoplasmosisinpregnancy[J].ObstetGynecol,,(6):0-.
点击进入儿科论坛,病例、讨论啥都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