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附院胃肠外科走到今天,最重要的,就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文化传统。”
——周岩冰
走进青大附院胃肠外科病区,满墙手写的感谢信和书画作品诉说着感人的医患故事。病例讨论室里,历年医护人员的合影留下了每一位胃肠外科人的殷殷笑容。走廊里,胃肠外科主任周岩冰带领年轻医师正准备查房,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上前紧紧挽住周岩冰的手臂,流着泪表达着感激之情……
周岩冰,青大附院胃肠外科主任,手术技术蜚声国内外,主刀达芬奇手术余例,率领胃肠外科团队两次在《美国外科年鉴》上发表文章,站上国际最高领奖台。他带领下的青大附院胃肠外科,是一支有着4个病区,40多位医师,跻身全国第一梯队的“铁军”。
回首30余载的从医之路,周岩冰有说不完的故事:“我的老师们、老一辈专家们,是我们科室、医院最宝贵的财富。他们言传身教,授人以渔,教会我的不仅是外科医生的技术,更宝贵的是为医、为师、为人之道。”
恩师张默道,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医
00:10周岩冰的授业恩师,今年93岁的张默道教授,是他行医路上的指明灯,也是青大附院的一面旗帜。张默道出生于医学世家,父亲张纪成是中国外科医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她的记忆里,父亲张纪成教授以救死扶伤为天职,以解除病痛、拂去患者心头的阴霾为毕生追求。“父亲处理小病小伤,并不是以手术解决,而是以最简单、最让病人舒适的方式解决。”
年,张默道从山东大学毕业后来到青大附院工作时,整个外科只有8位医生,张纪成和冯雁忱等老一辈医师手把手带教,传授每一位年轻医师外科操作技巧。张默道望、扪、叩、听的诊断基本功日日精进,练就了一双远近闻名的“B超手”,成长为青大附院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医。
父亲张纪成为病人殚精竭虑、废寝忘食的行为和独创术式,及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外科思路深刻地影响了张默道的一生。虽出身大方之家,她却从不娇气,身为医生,她心中唯有治病救人。
造就知名专家的临床思维
00:21年,周岩冰从青岛医学院毕业留院工作,与老师张默道并肩作战。周岩冰在老师们的传帮带下步步赶超,从一名普通的外科医生,成长为站在胃肠外科国际前沿的知名专家。30多年来,他见证、经历了外科手术技术从开腹到腹腔镜再到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数次飞跃。然而无论手术技术如何进步,老师们传授给周岩冰最朴素的思维方式却在时代洪流的洗涤中愈发闪耀出光芒,历久弥新。
近年来,美国医学界发表文章,提倡“临床思维”,从临床观察和病案中挖掘科研价值,做出科研成就。早在3、40年前,张默道、崔自介等老一辈青大附院外科人便已将“临床思维”发挥到了极致。
周岩冰清楚地记得,30多年前,崔自介教授便常对他们说:“一定要鼓励肠瘘病人吃东西。吃10口,漏9口,剩下1口也管用。”这是“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临床应用中非常朴实的典范,20年后国际学术界才真正认识到肠内营养的重要性。30多年前,张默道教授通过临床观察,已发现左、右半结肠癌临床表现的截然不同,因此治疗的手术方式、药效、转归也完全不同。直到几年前,国际权威期刊才刊登文章讲明了这种现象其中的机制。
周岩冰办公室里的医学期刊
如今,消化道菌群已被人们熟知。然30多年前,这个常识还不为医学界所知。注射抗生素引起的腹泻,更是治疗难题。当周岩冰还是一名年轻医师时,一位病人因注射青霉素造成腹泻,令大家一筹莫展。崔自介教授得知后,立刻请病人家属拿医院,并胸有成竹地下了医嘱:“将粪便用纱布过滤,用滤液给病人灌肠。”周岩冰如法炮制,灌肠2次病人即停止了腹泻。周岩冰心中惊叹崔老师如此奇招,连忙跑去请教。崔老笑着说:“《本草纲目》记载,正常人的粪便是可以入药的,古人用粪便做黄龙汤呢。”直到年左右,国际最著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才有了第一篇类似方法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个案报道。
像张默道、崔自介、杨金镛、于冠君、张敬智等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被周岩冰铭记在心。从老师们那里学来的经验,成了他取之不竭的宝库。
周岩冰继往开来的学科领军者
00:10周岩冰入职第一天,时任大外科主任的胡有谷教授便让他取来一台打字机,并告知,3个月后考盲打,不过关不准在外科继续轮转。周岩冰每日练习,丝毫不敢松懈,2个月后便通过了考核,这也为他后来的计算机操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胡有谷教授严谨的工作态度也让他明白,在青大附院外科,只要扑下身子踏实肯干,便可以从上级医师那里学到真功夫。
珍贵的合影师恩难忘
30多年来,周岩冰谨遵师训,苦练基本功,并为每一位手术病人建立图文并茂的健康档案。从胶卷相机到数码相机,周岩冰用坏了十几台。他做过的每一台手术、每一次病例讨论,都留下详细的照片和病案资料,至今已逾10万例。术后,他认真比对照片,反复研究怎样才能将手术做得更加精准。每天早晨7点之前,周岩冰已到科室。每天深夜回到家,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写当日的工作日志。“每一例病人的情况都不同,这意味着作为医生每天都要面对新问题。张老师常说,一针一线一条命,病人躺在手术台上把生命交给我们,我们必须珍爱生命,关爱病人。”张默道的箴言,被周岩冰奉为金科玉律,从医的每一天,他都将自己“归零”,去面对新的挑战。
周岩冰已记录30余年工作日志
事无巨细的记录、日思夜想的探究使周岩冰练就了扎实的科研功底和手术技术。年,周岩冰在国际会议上拿出自己十几年前的手术照片作为病例讨论,国内外同行深感震撼。
年,周岩冰接诊一位长有公斤肿瘤的患者。此时的他像当年的老师们一样,面对的是诸多医生束手无策的难题。医院将患者拒之门外,周岩冰却有接诊该患者的底气。经过充分的术前多学科讨论,他为患者制定详细手术方案,并顺利实施手术,创造了世界上最大肿瘤的切除记录。术后12年过去了,当年的患者身体依然健康,还能照顾自己的母亲。是青大附院外科传统,给了周岩冰处理世界难题的自信,让他在切除世界最大肿瘤的同时,能够兼顾保证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谈起这项“世界纪录”,周岩冰感慨道:“张老师用言行告诉我,以病人为中心,细心观察,苦练‘三基’,便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
欣欣向荣的栋梁之林
00:13周岩冰永远记得,他还是一个年轻医生时,老师们如何手把手一针一线地教他基本操作,如何严格要求他的一言一行。“对于外科感染来说,任何抗生素都无法代替切开引流。”张默道从父亲那里学来的外科“秘籍”,直到今日常挂在周岩冰嘴边,传授给学生们。
如今,作为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的周岩冰肩挑科室发展重任。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周岩冰带领胃肠外科团队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他将老师们传授的医学“真经”继续传给青年医师,重视对年轻医师的“三基”培养。无论工作如何繁忙,周岩冰都坚持每周二科室大查房、大讨论,每周三晚6-9点给年轻医生上课,每月开科室质控大会。他传承老师们对英文基础的重视,坚持胃肠外科用英文早交班和点评。
胃肠外科的文化墙
20年来,周岩冰培养了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带出了30多位科室主任和副主任,打造了青大附院胃肠外科“铁军”队伍。周岩冰为胃肠外科做好了充分的布局,放眼未来,为年轻医师选准发展方向。
现任青大附院胃肠外科西海岸病区主任的王东升是周岩冰亲自带出的硕博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求学期间,周岩冰让王东升专攻某个科研课题。王东升苦心钻研却屡屡不得其解,在周岩冰面前流下了眼泪。周岩冰深知王东升有潜力在此方面取得成果,便用激将法:“做不出来,你以后都别干了。”果然,王东升不负所望,硕士在读期间便发表了该领域世界上第一篇胃癌围手术期ERAS管理的RCT研究SCI论文,现总引用量已过千。如今的胃肠外科副主任曹守根,亦经过周岩冰的“魔鬼训练”。胃肠外科曾收治过一位严重的肠瘘感染病人,其皮下大面积坏死,危在旦夕。曹守根严遵周岩冰医嘱,天天靠在病房,做好床旁观察记录,睡在病人身旁3个月,协助周岩冰诊疗,终于使病人痊愈。减重亚专科带头人李宇接过的,是周岩冰最钟爱的亚专科。在周岩冰的指导下,胃肠外科副主任、市南病区主任牛兆建教授在胃肠肿瘤微创及机器人外科方面已经成为国内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如今的胃肠外科人才济济,每个人各有所长,发展后劲十足。
“我可以自信地说,胃肠外科未来20年不缺科主任。”从周岩冰的眼睛里,能看到数十年来辛勤培育的一片栋梁之林。
为医学奋斗终身的光荣传统
00:07从数人的外科医师队伍到40余人的国内一流团队,青大附院胃肠外科人披荆斩棘,风雨兼程。以病人为中心,苦练基本功,把创新论文写在手术台上,是青大附院胃肠外科人的光荣传统,亦是科室发展的制胜法宝。从张纪成到张默道、崔自介,再到杨金镛、于冠君、张敬智等,从周岩冰到牛兆建、王东升、曹守根、张坚、江海涛、李宇……,代代青大附院胃肠外科人,用自己的诚心与热血,治愈了无数病人,续写着科室发展的不朽传奇。
治病救人,是他们终生奋斗的事业,全然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今天,93岁的张默道仍在门诊一线坐诊,激励着周岩冰将医学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事业。“我的退休生活已经安排好了,潜心研究我几十年存下来的10万份病例,我相信可以至少做10年的科研。”周岩冰笑道。
感谢信
细读胃肠外科病房墙篇感谢信,便可知周岩冰和他的团队曾给了病人多么大的帮助。他们治愈了病人的病痛,延长了病人的生命。或许,这些病人并不会想到,他们在张默道、周岩冰们的生命里,同样留下了清晰的印记。
在青大附院,在胃肠外科,
这些印记被珍视,被守护,
将被传承给后世代代医者,
写入流金的光辉岁月。
总策划∕宁险峰
审核∕张鲲鹏
撰稿∕李晓鸥
责编∕李永红
美编∕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