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作为外科急诊中的常见病症,其发病率在普外科急诊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约为三分之一。尽管阑尾切除术被视为普外科的基础手术,手术过程并不复杂,但有时却因其独特性而成为最具挑战性的手术之一。许多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都曾在阑尾切除手术中遭遇困境。我曾听闻一位资深外科医生,在执行阑尾手术时,因无法在两小时内找到阑尾而被迫关腹,最终导致患者并发腹膜炎等严重症状,不得不接受两次手术,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这背后的原因何在?原来,阑尾的解剖结构变化极大。在传统的开腹手术中,由于手术切口较小,寻找阑尾往往成为一大难题。而如今,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阑尾切除术后理论上能够找到所有阑尾。然而,若不了解阑尾的多样变异,即便是找到了阑尾,年轻的医生也未必能够准确识别。因此,本文旨在分享近20年来我所目睹的各种形态各异的阑尾。
、早晨好,阑尾!我首次主刀的阑尾切除手术,在术前我心中忐忑不安,甚至跑去与麻醉师商讨。我坦言自己从未单独操作过此类手术,而她则安慰我:“不过是个阑尾嘛,以你的浙医大毕业生的水平,肯定没问题。我会确保麻醉到位,你尽管放手去做。”我带着一名进修医生,带着不安的心情上台开始了手术。当我切开腹膜的那一刻,那条发炎的阑尾仿佛受到了惊扰,猛地跳出并竖立起来,仿佛在向我打招呼:“早晨好,医生!”这让我惊喜地发现,我的首台阑尾切除手术竟在短短不到20分钟内顺利完成。病人恢复迅速,出乎意料地好。我后来将这类进腹即可清晰可见的阑尾称为“早晨好”阑尾,非常适合初学者,能极大增强手术信心。
2、大块头阑尾。通常,发炎肿胀的阑尾大小适中,略粗于小手指,但不会超过中指。其长度也仅有几公分,与一根手指相当。然而,也存在一种天生就又长又粗的“大块头”阑尾。我曾见过直径达3厘米、长度20厘米的超大阑尾,其粗细甚至可与空肠相媲美。若非其炎症表现和盲端特征,以及与盲肠的连接,恐怕很难将其识别为阑尾。这也提醒我们,无论是B超还是CT检查,单纯依据阑尾的粗细来判断其是否发炎是不准确的。
3、双阑尾奇观。在医学领域,偶尔会遇到一种极为罕见的情形——回盲部竟然长出了两条阑尾,即所谓的“双胞胎阑尾”。这种奇景无疑为医生们带来了额外的挑战,同时也增添了手术过程中的趣味性和复杂性。双阑尾示意图。这种双阑尾的变异情形极为罕见。其特殊之处在于,若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未察觉并仅切除了一条阑尾,患者未来仍有可能罹患阑尾炎。
4、双根部无头阑尾的特殊情形。双根部无头阑尾的示意图展示了一种特殊的阑尾形态,其两端均开口于盲肠壁。在手术过程中,若未能发现并结扎两个根部,仅闭合了一端,则会导致另一端盲肠壁上出现漏洞,使得大便泄漏,即肠瘘形成。肠瘘的治疗颇为复杂,但庆幸的是,这种情形相当罕见。
5、腹膜后位的阑尾。医学上,这种阑尾被称为腹膜后位阑尾,虽然较为常见,但处理起来却颇具挑战。其中,一种情况是阑尾本身就生长在腹膜后,位置较为隐蔽。另一种情况则是由于阑尾反复发炎并发生黏连,导致其与后腹膜紧密相连。在缺乏腹腔镜手术的年代,这种阑尾的切除手术难度较高,新手医生往往难以找到阑尾的确切位置。
6、位置多变的阑尾。阑尾的位置并非一成不变,有时会因为回盲部的活动而发生移动。在接受硬膜外麻醉时,如果病人采用左侧卧位,回盲部和阑尾可能会移至左下腹。同时,回盲部的位置也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有的人回盲部位置较高,甚至会达到肝下,那么阑尾也就随之移至肝下。相反,如果回盲部位置较低,位于盆腔内,那么阑尾则可能进入盆腔。
对于这类位置多变的阑尾,传统手术方式往往难以准确找到阑尾的位置。在缺乏腹腔镜手术的年代,医生通常需要依赖术前的体检来确定压痛最明显的部位,从而在手术中以该点为中心设计切口。然而,随着腹腔镜手术的普及,现在这类阑尾的定位变得相对容易。
7、自我了断的阑尾。在某些情况下,阑尾炎患者的阑尾根部可能发生坏疽并穿孔。经过保守的抗炎治疗后,炎症可能逐渐消退,而阑尾根部也因此断裂,残端随后愈合。此时,断下的阑尾因坏死而被人体自然吸收,我们称之为“阑尾自我了断”。这类病人在阑尾炎愈合后,有时会因肠憩室炎等疾病误诊为阑尾炎而接受手术。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可能会发现腹腔内并无阑尾存在。因此,对于这类病例,医生需格外谨慎,必须仔细确认无阑尾及其他异常后方可结束手术。
8、隐匿于盲肠壁内的阑尾。从盲肠壁上剥离的一段阑尾。上图展示的是今日下午手术中从盲肠上剥下的阑尾。这类阑尾,可能部分被盲肠的浆膜所包裹,这是先天性的,也可能部分与盲肠壁粘连,这是后天形成的。若不仔细分辨,可能误将隐藏在盲肠壁上的阑尾遗留,导致病人未来复发阑尾炎。
当然,阑尾的变异远不止这些。由于篇幅限制,此处仅列举部分。欢迎大家分享自己曾目睹的奇特阑尾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