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者了解,溃疡性肠炎是消化内科的一个疾病,它和克罗恩病统称为炎症性肠病。“以往的炎症性肠病多见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中国被认为是很少见的,但近十年来在中国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医院消化内科教授陈旻湖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炎症性肠病包括两种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目前,炎症性肠病在全球的发病率为0.5%,估计在年病人将会超过万”。
此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不过,多数研究认为,炎症性肠病可能主要由遗传易感体质决定,免疫调节紊乱是关键的发病机制之一。同时,肠道菌群和环境、精神因素也是发病诱因,尤其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西化食物,有可能改变肠道菌群,导致炎症性肠病的发生率增加。
根据我国统计资料,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高峰年龄是35岁-45岁,克罗恩病的发病高峰年龄是25岁-35岁。前者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后者消化道症状主要是腹泻和腹痛。
得了这个疾病的患者常常会感觉很辛苦。陈旻湖介绍说,它们会使肠道的内层表面变得粗糙和糜烂,患者会出现腹泻、腹痛、便血和体重下降等症状。
“10年来,炎症性肠病的患者越来越常见,累计这么多年的病例,我们专科门诊随访的病例超过例,每一天的门诊都有多位患者就诊。但是很多人对炎症性肠病并不了解,很难得以正规的治疗。”
不少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服药维持治疗。据记者了解,目前临床上治疗炎症性肠病仍以药物和手术治疗为主。常见药物有六大类,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和生物制剂等。这些药物中有些用来缓解急性发作,有些用来巩固维持,而有些兼有两种功效。
许多患者通过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好,无需行手术治疗,但3/4的患者一生中将需要做手术。当他们出现肠梗阻、肠瘘、肛瘘或腹腔脓肿等并发症时,就有手术的必要了。
溃疡性肠炎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肠黏膜反复发炎,出现腹痛、便血、便脓,严重的一天上几十次厕所,有的还会休克。因为长期腹泻,一般的溃疡性肠炎患者还常伴有营养不良和贫血。这种病以前在亚洲地区比较少见,目前病因虽不明,日本厚生劳动省将其指定为“疑难杂症”,遗传、环境、高油脂饮食、自身免疫力缺陷、肠道菌群异常等都被列为发病因素。
一些医生认为,它与饮食有关,推理是,以前亚洲人吃粗粮多,所以发病少,而吃高油脂食物的美国病人就多,发病率为十万分之10到20,由于其容易反复,患病率可达十万分之60,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就有这种病,但是现在中国和日本的发病率也在迅速提高。
安倍承认,由于发病是上世纪70年代,日本患者人数极少,一般医生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病,也没有兴趣研究,所以一直不知道自己得的到底是什么病。后来,大学毕业进入神户制钢所后,由医院接受检查,这才确诊是溃疡性大肠炎,那时已经有了大约10年的病史。再往后,医院消化内科的朝仓均医师开始对安倍实施认真的治疗。
不过,治疗效果时好时坏,并不能根除,当然这也是这个病的特点之一。安倍说,自己在年众议院议员选举时感到特别的痛苦,虽然经常发生强烈的便意,但因为不能从选举车里下来,所以只有强行忍耐,很多时候忍得浑身是汗,异常痛苦。最严重的是年担任自民党国会对策副委员长的时候,一度只能靠打点滴维持生活,体重也从65公斤减少到53公斤,最后不得不赌上自己的政治生涯,在医院住院了3个月。而且,那时候为了在政坛上实现目标,还必须彻底对公众隐瞒病情,以致于安倍的妻子昭惠曾泪流满面地劝他:“请辞去政治家的职务”,他向身边人透露了病情后,所有人都劝他退出政界,但安倍不甘心,决定根据治疗结果来确定,甚至做好了将大肠全部切除的准备。
尽管经历了五十年数十种药物的治疗,但安倍数日前的吐血,再度引发日本媒体猜测,安倍的溃疡性大肠炎是不是出现了癌变?日本《邮政周刊》爆料称,年12月众议院大选前,本是由医院消化器内科主治医生日比纪文领衔安倍医疗小组,而在大选后,“御医”悄悄更换了,改由“一位治疗癌症的专家”,医院肿瘤中心的副教授高石官均,出任安倍晋三医疗小组组长。
日比纪文教授在治疗溃疡性大肠炎方面是首屈一指的专家,而高石官均是一位治疗癌症的专家,在医院里面负责诊治癌症初期患者,现在,他突然取代了日比纪文成为安倍的“御医”,显然具有特殊的意味。据安倍病史和两人专业治疗领域的医学专家推断,安倍现在可能已经从大肠炎转成大肠癌了。知情者称,其现在是一期大肠癌。并不属于晚期。
全结肠炎病人变癌的机会比左半结肠炎高一倍
这种病最初多见于20至40岁的壮年,易反复、难治愈,治疗周期需两三年甚至更久,美国肛肠科医生对溃疡性肠炎的研究已不亚于肠道肿瘤。数据显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与大肠癌关系密切,患病时间越久,癌变的可能性就越高,尤其是全结肠炎其发生大肠癌的机会比正常人高上数倍,往往在发生慢性溃疡性大肠炎10年后开始癌变,而且患病超过10年后患肠癌风险是正常人的5到10倍。
数据还显示,患病20年后,全结肠炎病人变癌的机会比左半结肠炎高一倍,癌变的平均年龄也比后者大约早5到10年;患溃疡性结肠炎迁延不愈的时间愈长,癌变的机会愈多,患病以后15年的癌变机会仅3%,其后,每年患癌的机会增加0.5-1%,30年以上癌变机会可达10%以上。因此,10年以上不愈的全结肠溃疡性结肠炎,应被视为“癌前疾病”,而安倍的病情推算起来,已经将近50年。当然,即便癌变,从时间推算,安倍也应该是早期,而1期大肠癌的存活率现在已经可以达到95%以上。
医学专家认为,鉴于溃疡性结肠炎这种病的病理还不是很清楚,要减轻患病甚至癌变的可能性,最好的方法其实还是预防,主要从生活方式入手。首先是饮食,安倍在这方面是个反面典型,据《朝日新闻》报道,安倍尤爱韩式烤肉,经常光顾日本烤肉店。年5月从欧洲出访回来,就去日本一家高级烤肉店,一个小时后又去相隔不远的第二家烤肉店,这种吃法,恐怕正常人的肠胃都受不了。安倍夫人昭慧还曾透露,安倍遇到工作紧张时,肚子就闹得厉害,甚至一度患上失眠症,每夜需一盅白兰地才能入眠,而酒精和烟草,对病情也有着激发作用。其次是缓解压力,注意休息,不过作为日本首相,这方面安倍恐怕很难遵医嘱,从今年初以来,为应对不断袭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安倍几乎没有什么休息日,所以与其一同参加会议的人传出过安倍“脸色不好”、“很疲惫”的消息,也就不是什么意外了。
关于溃疡性结肠炎,这几件事你要知道1.如果直系亲属有溃疡性结肠炎,你更有可能患病研究表明,10%~30%的患者中,至少有一名直系亲属患有溃疡性结肠炎。2.医生诊断溃疡性结肠炎,要做很多“侦破工作”由于它的症状不典型,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要从体格检查开始,结合验血、大便检查等一系列检查,而且一定要做结肠镜检查。3.溃疡性结肠炎虽然治不好,但积极治疗能缓解有效的治疗可以帮助控制症状。药物可以减少炎症,预防疾病再次发作。抗腹泻和止痛药物也能够缓解症状。治疗炎症的药物包括类固醇、氨基水杨酸类、免疫调节剂和生物制剂。4.生活中要注意减压、适当运动,还得吃对食物均衡的饮食能为你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全谷物和新鲜的水果、蔬菜。可以多吃一些清蒸蔬菜,或选择食用低脂乳制品。有些食物可能会引发不适,最好别吃,比如酒、咖啡、碳酸饮料、干果、爆米花、生的水果和蔬菜、糖果、辛辣食物等。可以做好饮食日记,来帮助自己找到症状发作的诱因。5.如果症状严重,可以选择手术治疗对大多数患者来说,保守治疗可以控制溃疡性结肠炎。但如果出现难以控制的严重症状、严重并发症或癌前病变,可能要做手术。具体做不做由医生来判断。切除结肠确实能完全治愈溃疡性结肠炎。内容来源网络,健康邦编辑整理,版权属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