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从炎症因子水平、总体疗效评估、免疫功能指标和肠道黏膜功能指标等方面对连续血液滤过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胰腺炎中的疗效进行全面评估,并分析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旨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借鉴,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年1月至年11月首都医科医院收治的例行连续血液滤过治疗的重症胰腺炎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年《急性胰腺炎诊疗指南》中关于重症胰腺炎的诊断标准和分级标准;②发病到入院时间≤48h;③年龄18~65岁;④无胆道梗阻。排除标准:①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病变;②恶性肿瘤;孕期及哺乳期;③合并肠道炎性病变。将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连续血液滤过治疗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禁食水,给予胃肠减压、液体复苏、改善微循环、抑酶、抑酸、血糖控制、维持血钙水平、镇痛、导泻、抗生素治疗,有呼吸衰竭的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均行连续血液滤过治疗。使用德国费森尤斯公司的AVS血液滤过机,由上海长征富民金山制药有限公司提供血液滤过置换液,或使用成都青山利康药业有限公司提供的血液滤过置换基础液,通过颈内静脉置管或股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监测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水平,正常者采用普通肝素抗凝治疗,有出血倾向者不行抗凝治疗,定时用生理盐水对滤过器、管路等进行冲洗,置换液流量控制在~ml/h。
1.2.2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观察组患者入院24~28h内用胃镜引导鼻-空肠管置入到Treitz韧带下30~40cm处,确认患者无休克、肠梗阻、肠瘘、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后开始肠内营养支持。先使用百普素等短肽类制剂作为营养物质,第1天给予ml,以20~30ml/h速度喂养,每4~24h增加10~25ml,观察患者耐受情况,若无不良反应则过渡到肠内营养混悬液等制剂,每日递增1/4喂养量直至达到喂养目标。同时给予谷氨酰胺颗粒,2袋/d,并给予双歧杆菌胶囊,2粒/d。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时需注意给予量应由少至多,由淡及浓,由慢至快,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对照组患者不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1.3观察指标
①疗效评估:治疗7d后患者疼痛、发热等症状完全消失,各项检测指标恢复正常为痊愈;治疗7d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显著缓解,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为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显著改善甚至恶化为无效。②检测并记录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因子水平,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降钙素原、血浆二胺氧化酶等肠道黏膜功能指标,IgA、IgM、CD4/CD8水平等免疫功能指标;③使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研发的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LQ-C30)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46/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9/50),差异有显著性(x2=3.73,P=0.)。
2.2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IL-6、TNF-α、CRP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IL-6、TNF-α、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3两组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素原、血浆二胺氧化酶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显著两组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0.05);治疗后观察组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降钙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2.4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免疫组IgA、IgM、CD4/CD8水平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见表3。
2.5治疗后两组患者QOL-C30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QLO-C30量表各项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4。
3、讨论
近年来关于肠内营养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较多,结果均显示其可降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更有效地控制血糖,减少或预防细菌易位,医院将其作为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建议在患者入院后或术后24h内施行早期肠内营养,可减少并发症,促进肠道功能恢复。肠内营养剂富含免疫增强剂及营养物质,可进一步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肠道屏障功能,故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