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通过障碍,称为肠梗阻。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一、病因及分类 按梗阻发生的基本病因可分为
机械性肠梗阻(最常见)
粘连性肠梗阻
常在腹腔内手术、炎症、创伤、出血、异物等引起肠粘连的基础上发生
肠扭转
小肠扭转多见于青壮年,常在饱食后剧烈运动时而发病,表现为突发脐周剧烈绞痛,常牵涉至腰背痛,极易发生绞窄性肠梗阻,故应及时手术治疗
肠套叠
多见于2岁以内儿童,常突然发作剧烈阵发性腹痛,伴有呕吐和果酱样血便,腹部可扪及腊肠形肿块,X线:“杯口状”阴影
动力性肠梗阻
神经反射或毒素刺激引起肠壁肌功能紊乱导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可分为麻痹性肠梗阻和痉挛性肠梗阻,如腹膜炎,术后感染等,肠道功能紊乱及铅中毒引起痉挛性肠梗阻
血运性肠梗阻
较少见,由于肠系膜血管受压、栓塞或血栓形成,使肠管血运障碍
二、临床表现★
机械性肠梗阻
肠扭转
麻痹性肠梗阻
绞窄性肠梗阻
过气水声或金属音
腹胀不对称
腹胀均匀,肠鸣音减弱
固定性压痛,腹膜刺激征
症状
特点
腹痛
机械性
阵发性剧烈腹痛
绞窄性
腹痛发作间隙时间缩短,呈持续性剧烈腹痛伴阵发性加重
麻痹性
持续性胀痛
呕吐
高位肠梗阻
呕吐出现早且频繁,主要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
低位肠梗阻
呕吐迟而少,呕吐物为粪样
麻痹性
呕吐呈溢出性
血运障碍
呕吐物呈棕褐色或血性
腹胀
高位肠梗阻腹胀不明显;低位肠梗阻腹胀明显
停止排气排便
绞窄性肠梗阻,可排出血性黏液样粪便
记忆
共同症状
痛吐胀闭四大症;肠鸣蠕动见肠型
机械性
阵发绞痛伴肠鸣;痛吐胀闭见肠型
麻痹性
麻痹梗阻无绞痛;腹胀均匀不蠕动
绞窄性
阵发加剧持续痛;呕吐频频早期症 腹胀不均腹膜征;排出物液为血性 早期休克难纠正
三、辅助检查 X线:一般梗阻发生4~6小时后,立位或侧卧位腹部平片可见多个阶梯状排列的气液平面。绞窄性肠梗阻可见孤立、突出胀大的肠袢,且不受体位、时间的影响或有假肿瘤阴影。 四、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
解除肠道梗阻和矫正全身生理紊乱
非手术治疗
禁食禁饮、胃肠减压、解痉止痛、矫正体液失调、防治感染和中毒
手术治疗
粘连松解术、肠切开取除异物、肠套叠或肠扭转复位术、肠切除肠吻合术、短路手术、肠造口术等
五、护理问题 1.体液不足与频繁呕吐、肠腔内大量积液与胃肠减压有关 2.疼痛 与肠蠕动增强或肠壁缺血有关 3.体温升高 与肠腔内细菌繁殖有关 4.潜在并发症:吸入性肺炎、腹腔感染、肠瘘、肠粘连等六、护理措施(要点) 1.维持体液平衡 (1)合理输液并记录出入量:根据病人脱水情况及有关的血生化指标安排合理的输液计划;输液期间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 (2)营养支持:肠梗阻病人应禁食,给予胃肠外营养。若经治疗肠梗阻解除,肠蠕动恢复正常,则可经口进流质饮食,以后逐渐过渡为半流质及普食。 2.有效缓解疼痛
禁食、胃肠减压
清除肠腔内积气、积液,有效缓解腹胀、腹痛
腹部按摩
若病人为不全性、疼挛性或单纯蛔虫所致的肠梗阻,可适当顺时针轻柔按摩腹部
应用解痉剂
腹痛病人在明确诊断后可遵医嘱适当予解痉剂治疗,如阿托品肌内注射
3.维持体温正常 遵医嘱正确、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并观察病人在用药过程中的反应。 4.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吸入性肺炎
预防
病人呕吐时,应协助其坐起或将头偏向一侧
病情监测
是否发生呛咳,有无咳嗽、咳痰、胸痛及寒战、发热等
护理
若发生,则抗炎+翻身、叩背+雾化+指导咳嗽
腹腔感染及肠瘘
避感染
保持引流通畅,无菌操作
营养
根据情况合理补充营养
观察
引流液粪臭味+局部或弥漫性腹膜炎,应警惕腹腔感染及肠瘘
肠粘连
术后早活动
翻身+肢体活动,尽早活动促进肠蠕动,预防粘连
观察
是否再次痛吐胀等肠梗阻症状
七、健康教育(了解) 1.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防止发生肠粘连。 2.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多吃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食物,注意饮食卫生,忌暴饮暴食,忌食生硬及刺激性食物,避免腹部受凉和餐后剧烈活动。 3.出院后有腹痛胀、呕吐等不适时应及时复诊。 附:肠套叠(要点)
好发人群
2岁以内儿童
症状及体征
痛
突然剧烈的阵发性肠绞痛
吐
初为乳汁、乳块和食物残渣,后可含胆汁
便
发病后6~12h排出果酱样黏液血便
腹部
多数患儿在右上腹可触及腊肠样包块,晚期发生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可出现腹胀、腹肌紧张和压痛等
治疗
保守
病程<48小时,全身情况良好,无腹胀,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者,首选空气灌肠
手术
保守搞不定,病程>48~72h、疑有肠坏死或穿孔者以及小肠型套叠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