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D中心质量控制及经验分享
何瑶
医院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异质性很强的慢性疾病,诊断和治疗难度大。建立全国统一IBD中心质量控制标准,对于指导全国IBD中心建设,规范IBD诊治流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自医院的何瑶教授,在本周末的“西安IBD高峰论坛”上,介绍了中国炎症性肠病中心的质量标准,医院IBD中心的经验。
下面请看“情报官”来自会议现场的听课笔记。
显著的疾病异质性:IBD疾病监测及治疗难度大
CD诊断后10年的病程(人群为基础的队列研究)
缺乏单一的“最佳策略”
医生用药习惯各异
已有研究证实,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医生使用5-ASA和免疫抑制剂的习惯存在显著差异。
在中国,IBD诊治不规范的情况,仍比较普遍
衡量IBD诊治中心质量的三要素:架构、过程和结果
组织架构:评估医疗条件(医生资质、护士/患者比例,多学科团队,电子病历系统,认证水平等)
诊治过程:评估疾病诊疗和管理过程所采取的措施(药物使用是否及时和正确,筛查/检查是否适当
治疗结局:·描述结局(疾病活动、生活质量、并发症、致残死亡率等)
目前,已成立中国IBD诊治质量评估中心,整个组织下设:评估部、规培部、公益部、资金部。
中国IBD诊疗质控评估体系
中国IBD诊治质量评估中心,建立了“IBD诊疗质控评估体系”。
制定出“核心指标”28条(合格IBD中心必须达到),“非核心指标”13条(努力达到)和IBD中心评估标准。
一、核心指标内容
IBD中心基本人员配备和架构设施(9条)
有固定的消化内科、影像学、病理学、胃肠外科医师参与的多学科核心团队,并定期开展多学科病例讨论,至少每个月2次;
有固定的临床营养医师;
有固定的专业护士;
有专病门诊单元;
相对固定的数目合理的IBD床位或设立IBD专科病房;
有病例数据库;
标准化操作规程(SOP)或checklist制度;
具备胶囊內镜和小肠镜检查技术;
有CT小肠成像、MR小肠检查和肛周MRI技术;
诊断及评估(5条)
诊断初发型UC前,常规行粪便常规检查和粪便致病薗培养;
具有排除肠结核的能力和诊疗体系,包括PPD皮试、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干抗素测定、胸部CI检查、病变组织抗酸染色技术;
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感染检测技术;
常规进行肝炎病毒感染筛査,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标志物及HBV-DNA检测,HCV抗体测定;
能够常规进行血CMVDNA检测,及组织CMV免疫组化染色;
治疗标准化(10条)
使用免疫调节药物(如碗唑嘌或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环孢素、他克莫司、沙利度胺、生物制剂等)前,应签署知情同意书;
具备TPMI基因多态性或NUDT15基因多态性检则手段;
有潜伏结核感染者,在使用糖皮质敫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治疗时,常规使用预防性抗结核治疗;
HBSAG阳性者在糖皮质敷素、兔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治疗前,应行抗病毒治疗,持续至免疫抑制治疗停止后至少12个月;
按照指南使用和撤离糖皮质激素,不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维持治疗;
激素抵抗或依赖后,能够主动进行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治疗,有二线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的使用经验;
有能力处理妊娠期患者,包括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成生物制剂的经验;
具备进行IBD内镜下治疗,如狭窄扩张、切开、放置肠梗阻导管等能力;
具备进行IBD手术指征及并发症的评估,并且积极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
有专人负责造瘘口及空肠宫养管护理、有生物制剂配制及使用的能力;
人文管理(2条)
医院及IBD专科医师的培训的能力。区域中心有培训BD专科医师的能力;卓越中心具医院开展IBD诊疗的能力,以及开展IBD新知识、新技能培训的能力;
患者教育和沟通。定期开展患者教育活动,建立合理的联系方式和在线沟通渠道,给BD患者提供科普资料及印有中心地址、电话及开诊时间的卡片;
随访标准化(2条)
有连续性的随访计划,毎位患者有随访的纸质文档资料或电子随访档案;
有按相关指南进行肿瘤监测的计划及操作流程;
二、非核心指标(13条)
IBD诊治中心至少覆盖一个省或直辖市;
有临床药师、心理医师、儿科医生及妇产科医师中的两种医师;
有标准化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和营养状况评估量表;
熟练使用急性重度溃疡性结肠炎静脉激素治疗失败的补救治疗措施,包括环孢素、生物制剂及外科手术;
常规开展肠内外营养、静脉补铁、抗疑治疗、预防骨质疏松治疗及白细胞吸附治疗;
常规开展药物浓度测定及药物不良事件监测,并有标准化体系;
就诊时为非狭窄非穿透型克罗恩病患者,2年手术率低于20%;
急性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病死率,区域中心低于5%,卓越中心低于2%;
克罗恩病术后吻合口临床复发率低于10%;
克罗恩病术后1年内再手术率低于10%;
随访患者1年后失访率低于10%;
隨访患者2年后失访率低于20%;
初诊患者常规进行霉菌、梅毒、HIV筛查并且结合内镜下表现;
三、IBD中心质量评估标准
IBD卓越中心:符合全部核心指标对卓越中心的要求,以及至少50%非核心指标
IBD区域中心:符合全部核心指标对区域中心的要求
四、中山一院IBD质控管理经验分享
1.中山一院IBD中心人员架构组成
消化科(9人),胃肠外科(3人),病理科(4人),放射科(4人),超声科(3人),营养科(2人),儿科(1人),护士(2人),助理(3人)
2.IBD专病门诊
IBD就诊预约卡;3单元/周,50人/单元;6-10新病例/周
3.IBD多学科诊治团队会诊:固定时间,每周三上午
4.IBD数据库
例,电子版及纸质版,专人录入电子数据库
生物标本库(血清,DNA,活检标本,手术标本)
妥善保存、造册登记、专人负责标本质控
5.IBD医师培训教育
每季度举办一期IBD专科医师培训班
成立国内首个IBD联盟:广东省IBD联盟,包括33医院,双向转诊,定期巡讲,提高不同中心诊治IBD的均质性
6.制定了标准化操作流程(SOP)
初诊患者:发挂号卡→复印本院外院资料→填写《IBD患者资料收集表》→建立档案一录入数据库
复诊患者:填写《(IBD患者随访登记表》→复印新检査结果→归档→录入数据库
硫唑嘌呤优化过程管理举例
用药前:检测NUDT15水平
剂量稳定后:检测6-TGN水平
每隔3-6月:评估CDAI,炎症指标(生化指标、粪钙卫蛋白)
每隔6-12月:内镜/影像评估
根据监测结果,不断优化用药
7.IBD患者随访
IBD专业护士1.5人,研究助理2人
随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