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的分期及其相应的治疗方法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据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告,十大癌症之一,以欧美发病为高,可能与饮食因素有关。如日本是胃癌多发地区,但移居美国后则大肠癌发病率有所提高,以第二代为显著。另一因素是和大肠癌家族遗传有关,为“家族腺瘤性息肉病”(FAP)。有报告更为警觉性指出,只要父母一人可查到百颗息肉,得癌机会可达%,有一半机会遗传给子女。但对此不必杞人忧天,因为基因突变才是癌发的主因。
结直肠癌是由结肠、直肠组织细胞发生恶变而形成。
发病的危险因素:
饮食因素:高脂、高蛋白质饮食,低纤维素饮食;
结直肠的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使肠粘膜反复破坏和修复而癌变;
遗传因素;
癌前病变:如结直肠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更为重要;
其他:以往曾患结直肠癌的人群再次患结直肠癌的风险较真常人高。在女性,曾患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的病人中,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较正常人高。妇科肿瘤病人接受过放疗者发生结直肠癌的机会较正常人高2-3倍,且40岁以后逐年上升。
主要症状:大便规律改变,大便带血(鲜血便或黑便),腹泻、便秘或经常有大便没排尽感,大便变细,反复腹部胀痛或痉挛疼痛,不明原因消瘦,极度困乏,呕吐。
检查和诊断方法:体检和病史、大便潜血实验、直肠指诊、钡剂灌肠、结肠镜和活检、仿真结肠镜。
影响预后的因素:肿瘤分期、是否有肠梗塞或肠穿孔、肿瘤复发与否、患者身体状况。
治疗方法选择的依据:肿瘤分期、肿瘤是否已经复发、患者身体状况。
结直肠癌的分期和治疗原则
分
期
结肠癌治疗原则
直肠癌治疗原则
0期
瘤细胞未穿透肠壁内层的基底膜。
局部切除或只做息肉切除
切除/肠管吻合
局部切除或息肉切除
切除/吻合术
放疗(外或内照射)
Ⅰ期
侵犯超过粘膜层至肠壁中间
切除/肠管吻合
切除肿瘤±吻合术
切除肿瘤±化放疗
放疗(外或内照射)
Ⅱ期
ⅡA
ⅡB
侵犯超过肠壁一半、穿透肠壁侵入周围器官组织和/或穿透腹膜
切除/吻合术
考虑切除/吻合术→化疗
切除±吻合术→化放疗
盆腔器官切除→化放疗
放疗±化疗→手术→化疗
术中放疗→化放疗
Ⅲ期
ⅢA
ⅢB
ⅢC
在上述Ⅱ期基础上,有1-3个或≥4个淋巴结转移
切除/吻合术→辅助化疗
切除±吻合术→化放疗
盆腔组织切除→化放疗
放疗±化疗→手术→化疗
术中放疗→化放疗
化放疗缓解症状
Ⅳ期
肿瘤已侵犯周围淋巴结,并转移至其他部位如肝或肺
化放疗缓解症状
肠吻合术,切或不切肿瘤
切除肝、肺和卵巢转移灶
局部复发的再切除
切除/吻合术缓解症状
切除肝、肺和卵巢转移灶
化放疗以缓解症状
手术加化疗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肿瘤是结直肠癌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切除、根治性切除术(包括引流区域淋巴结清除)、根治性切除和结肠造瘘术、射频消融术、冷冻手术。即使医生能够在手术过程中切除整个肉眼可见的肿瘤,一些患者仍需在术后接受化疗或放疗以杀死可能残留的癌细胞。
化学治疗(化疗)和生物治疗
常用药物有5-氟尿嘧啶(5-FU),卡培他滨(希罗达)、奥沙利铂、伊立替康(CPT-11)、西妥昔单抗(爱必妥)等。亚叶酸钙(LV)能增强5-FU的疗效,5-FU最好持续静脉滴注,特别是与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联用时。含5-FU的化疗方案失败后再用卡培他滨也无效。血肌酐清除率降低时应酌情调整卡培他滨用量。伊立替康目前不用于术后辅助化疗。
辅助治疗:手术后的化疗、放疗和生物治疗称为辅助治疗,以提高治愈率。
辅助化疗指证:Ⅱ期和Ⅲ期患者;Ⅰ期且伴有不利因素(如切缘阳性、脉管侵犯、分化差、送检淋巴结数太少)。
辅助化疗方案:5-FU/LV、5-FU、卡培他滨(希罗达)、FLOX、FOLFOX4、mFOLFOX6。
不能手术或转移性结肠癌的化疗:一线化疗(FOLFOX、CapeOX、FOLFIRI、5-FU/LV、卡培他滨)+贝伐单抗(目前国内未上市);二线和三线方案多是更换化疗方案,可在化疗基础上加用西妥昔单抗(爱必妥)。肝转移治疗方法有:化疗→切除转移灶;射频消融术或冷冻术;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放疗。术前曾化疗者,可换药化疗。
(注:FOLFOX:5-FU/LV/奥沙利铂,FOLFIRI:5-FU/LV/CPT-11,CapeOX:奥沙利铂+希罗达)
放射治疗(放疗)
由于直肠没有浆膜层且与周围组织紧密相连,从而使肿瘤容易外侵,加之直肠解剖位置固定,所以放疗在直肠癌的术前、术后治疗中得以广泛应用。从Ⅰ期到Ⅳ期或复发性直肠癌,放疗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晚期结肠癌的姑息性治疗中,放疗可以缓解肿瘤引起的肠梗阻、出血等症状。
随访
随访是指在治疗结束后,定期检查患者的健康状况、检测血CEA水平和影像学检查,从而评价疗效、指导后续治疗、监测肿瘤是否复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