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凯教授团队
闵凯任骏吴彪赵春翔王辰啸
陈华涛李晓辉肖新波郭建辉孟庆彬
通信作者:任骏
本文来源?《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年11月第18卷第11期-页作者单位医院胃肠二外科,疝和腹壁外科治疗中心
摘要目的探讨腹壁切口疝修补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年1月至年12月医院收治的例行腹壁切口疝修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8例,女66例;年龄为(58±4)岁,年龄范围为31~85岁。患者均采取补片置入方式完成腹壁切口疝修补手术。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2)并发症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电话问卷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术中情况:例患者顺利完成腹壁切口疝修补手术,手术时间为(±18)min,术后住院时间为(6.1±2.4)d。例患者中,行开放手术29例,行腹腔镜手术38例,行杂交手术37例。29例行开放手术患者中,腹壁缺损部位在脐下区(M4型)25例、胁腰部(L2型)2例、髂部(L3型)2例。29例行开放手术患者的补片放置于腹壁肌肉后。38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中,腹壁缺损部位在剑突下(M1型)9例、上腹部(M2型)23例、肋缘下(L1型)6例。38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的补片放置于腹膜腔内。37例行杂交手术患者中,腹壁缺损部位在脐部(M3型)27例、耻骨上区(M5型)10例。37例行杂交手术患者的补片放置于腹膜腔内。(2)并发症情况:29例行开放手术患者中,7例发生并发症,其中术后腹壁修补区域疼痛4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修补区域浆液肿2例。38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中,2例发生并发症,均为术后腹壁修补区域疼痛。37例行杂交手术患者中,6例发生并发症,其中切口愈合不良2例、修补区域浆液肿4例。例患者中,6例术后腹壁修补区域疼痛患者,经局部封闭及镇痛治疗均缓解;3例切口愈合不良患者,经局部换药及二次清创缝合后愈合良好;6例修补区域浆液肿患者,经穿刺抽液及加压包扎后痊愈。无肠瘘、肠梗阻、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和死亡情况。(3)随访情况:例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13个月(3个月,24个月)。例患者中,术后6个月、13个月及16个月各复发1例。3例复发患者均经再次修补手术后痊愈出院。结论腹壁切口疝修补手术安全、有效,应根据术中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疝;腹壁切口疝;修补手术;开放;杂交;临床应用;腹腔镜检查开腹手术后腹壁切口疝的发病率为3%~23%,而在高危人群中可达50%[1-4]。利用合成材料修补可将腹壁切口疝的远期复发率降低至32%[5]。随着补片材料学的发展以及手术修补方式及放置补片方式的改进,降低远期复发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成为疝外科医师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年1月至年12月我科收治的例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腹壁切口疝修补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例行腹壁切口疝修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8例,女66例;年龄为(58±4)岁,年龄范围为31~85岁。例患者BMI为(28.8±1.6)kg/m2,疝环直径为(11.2±2.2)cm,发病时间为(12.4±2.4)个月。例患者中,初发性腹壁切口疝84例,复发性腹壁切口疝20例;腹部手术史:胆囊切除术10例,剖腹探查术26例,结直肠肿瘤根治术28例,子宫及附件切除术20例,肝脏手术4例,开腹阑尾切除术12例,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4例。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有腹部手术史。(2)年龄18岁。(3)行腹壁切口疝补片修补手术。(4)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而不能耐受静吸复合全身麻醉。(2)腹壁存在感染性病灶,包括肠外瘘、腹壁窦道、皮肤溃烂等不能接受补片置入手术。(3)合并有免疫缺陷类疾病、慢性肾病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以及慢性肝病合并大量腹腔积液等有可能引起补片感染。(4)临床资料缺失。1.3治疗方法
采取补片置入的方式完成腹壁切口疝修补手术。常规术前准备,合并有内科基础疾病患者在相关疾病控制平稳后择期安排手术。同时进行腹壁及心肺功能顺应性训练,如腹带捆扎2周、心肺功能训练等处置。术前留置胃肠减压管、尿管,进行肠道准备及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后叮嘱所有患者卧床24h后下床活动[6-7]。
1.3.1开放手术:采用肌后筋膜前补片修补法(Sublay)。采用开放手术Rives-Stoppa路径,切除原手术瘢痕,进入腹腔分离粘连,切除多余疝囊,测量腹壁缺损大小,在缺损两侧的腹直肌后鞘与腹直肌之间分离出足够空间,补片大小缺损3~5cm,在中线处关闭缺损,重建腹白线。必要时行组织分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