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朵上的天使
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一个让人抗拒又充满希望的地方,有人说这里离死亡最近,也有人说这里孕育生的希望。
想说爱你不容易
儿科,是一个很多人都不愿意驻足的科室,作为每个家庭的“小太阳”,孩子的一丝异常都牵动着全家人的心,也让很多儿科医护人员每日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应对每日忙碌的工作,唯恐有一点点疏漏。进入冬季,儿科普通病房里的病人已经达到60多人次,今年受疫情防控的影响,医护人员被分流支援核酸采集和发热门诊,科室人员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但即使这样,大家都没有一丝怨言,每个人都加班加点、以院为家,默默地在自己岗位上做着贡献。
自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重装接诊后,很快就收治了2名新生儿,让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医护人员更加紧张。年12月23日恰逢圣诞前夕,上午8点30分,新生儿室主任裴淑丽,副主任刘艳芹与护士长杜晓玉,主管护师户艳新开始了每天的必修课——查房,考虑到新生儿的脆弱与娇嫩,每一个操作都是由高年资医护人员进行,两位主任亲自查体,护士长为两名小宝宝吸痰、主管护师检测生命体征、采集动脉血,她们动作轻柔,小心呵护,尽量不让孩子有一丝不适。
裴淑丽主任感慨地说,儿科诊疗是一份“良心”工作,每名医护人员时刻都要具备一份爱心,扮演好“临时妈妈”的角色,特别是新生儿,对于这么个特殊的个体,更加柔嫩的身躯,更加低下的免疫力,需要我们更专业的照护,而且一般新生儿的母亲也正值产褥期,家属面临母、儿两方面的照护压力,因此我们不单单要做好新生儿的救治和护理,更要做好家属的告知和安慰,让他们及时了解我们的治疗意图和孩子的疾病转归,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共同促进孩子尽早康复,与家人团聚。听着主任的细心叮嘱,看着孩子们身上插着的各种管道,我感到了身上沉甸甸的责任。
病情变化,有惊无险
年12月24日,新生儿室一名孕32周的早产儿状况不好,食奶差,拍嗝后仍然出现呕吐,胎便不畅,今天新生儿室值班的是护士王雅楠,她是一名资深新生儿护士,医院进修,经验丰富,她根据患儿表现怀疑有发生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炎的征象,她立即通知医生。坏死性小肠炎是早产儿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死亡率10%-30%,原因不明确,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医生查体后考虑不除外“坏死性小肠炎”,王雅楠遵医嘱立即给患儿胃肠减压,肛管排气等治疗,一番紧张的忙碌后,雅楠的额头上沁出了颗颗透明的汗珠,内衣也湿透了,但她丝毫没有感觉到,仍是不停观察着患儿的各项数据和体征。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下,患儿原本膨隆如鼓、每一根血管像一条条青色的蚯蚓蔓延伸展的腹部,已恢复原有的平坦,孩子面色红润,呼吸均匀,在温暖的暖箱里平静的入睡,像是一名在云朵上睡觉的小天使。此时新生儿室里格外的宁静,只有监护仪规律的嘟嘟声在单调地唱着,好像从未发生过什么……
年12月25日圣诞夜,新生儿室内传出了悠悠的儿歌声,一名儿科护士抱起因禁食而哭闹不止的早产儿,轻轻的摇啊摇,哼唱着摇篮曲,歌声里充满了母爱,这声音是世界上的最美妙的声音,原本哭闹的孩子一点一点的平静下来,安然入睡了。今天值夜班的护士是一名二胎妈妈,名叫于盼盼,她的小女儿刚刚9个月,还没有断奶,因为科室人员紧张,她忍痛扔下自己嗷嗷待哺的宝宝,主动申请值夜班,面对幼小的新生儿,她情不自禁的轻轻抱在怀里,就像抱着自己的宝宝一样。
经过了儿科医护七天七夜不眠不休的看护,那个早产儿终于脱离了坏死性小肠炎最危险期,一点点的进行人工喂养,从最初的鼻饲3毫升到出院时的自主吸吮20毫升奶量,这其中包涵着多少次的提心吊胆,多少次百转千回,里面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或许只有值班的医护们才能体会吧。
暖流,兄弟科室的协作
因早产儿特殊的生理需求,患儿必须在相对特殊的环境中进行保护性隔离,不管是室内的空气还是所用的物品都要经过消毒,处于相对无菌的状态,这样才能保护早产儿不被外界的细菌污染。从收治早产儿的当天,院感科的马艳丽主任第一时间来到了新生儿室指导工作,强调手卫生和无菌物品使用的重要性,及时联系新生儿用品的清洗和高压灭菌。服务公司的常云丽经理一次次的询问我们的需求,一次次的挑选无菌物品,并进行质量比对,从无菌包被到无菌奶瓶奶嘴,亲力亲为,为儿科的医护解决了燃眉之急!新生儿的康复之路倾注了无数人的爱心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