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办实事
医院外一科成功为一岁半宝宝实施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肠套叠复位术
自医院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以来,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为方便百姓就医,深化“省市县乡”四级医疗融合体建设,发挥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患者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进一步提升我院综合能力,4月28日傍晚,医院外一医院小儿外科下沉专家李王骏医师、我院超声科团队成功为一岁半宝宝实施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肠套叠复位术。
事件概括
4月28日傍晚,一对老夫妻怀抱一个小女孩来到我院急诊科就诊,经询问得知,患儿是这对老夫妻的外孙女,才一岁半,孩子出现阵发性哭闹伴呕吐已经有24个小时,精神萎靡并且出现了脱水的症状。接到急诊电话的李王骏医生经过一番查体后,结合急诊B超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急性肠套叠”。
经常接触这类病症的李王骏心里明白,该患儿肠套叠时间太久了,此时若不及时处理,肠壁套叠水肿出血很容易造成肠坏死,甚至出现腹膜炎体征,而且患儿多次呕吐已经造成脱水状态,需要马上进行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肠套叠复位术,但我院此前尚未开展此项技术,也缺乏相关操作设备。此刻医院,路途遥远,很可能出现肠坏死等情况危及患儿生命。
在李王骏和外一科主任毛华新结合患儿病情进行详细沟通后,决定利用现有资源自制简易复位设备为患儿实施“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肠套叠复位术”。急诊室护士长刘少琴立即为患儿开通绿色通道。李王骏一边嘱咐当班护士立即准备制作简易装备需要的材料,一边和两位老人谈话,耐心地告知其患儿的情况及准备实施的治疗方案。看着李王骏医生关切的面容,听着他通俗易懂的说明,两位老人信任地在知情同意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经精细的术前准备,联合超声科为患儿立即予行“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肠套叠复位术”,手术过程顺利。
这次医院下沉专家李王骏的帮助下,成功开展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肠套叠复位术,是我院“省市县乡”四级医疗融合体建设的其中一个具体体现,通过成立名医工作站,邀请省、市级医生来院坐诊,加强了对疑难杂症、重症病的诊疗,让患者不必再奔波于省、医院,为龙泉及周边地区百姓就近就医提供了方便,解决了患者就医路途周折不便的诸多问题。
医生有话说
李王骏医生介绍说,当前肠套叠的治疗上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分为X线下空气灌肠与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两种方式均得到小儿外科医师的认可及广泛应用。
肠套叠以往多用X线诊断,但随着X线对人体危害的认识的提高,尤其是在复位时间较长接受X线剂量较多时,对医务人员及患儿的危害较大,故要求医务人员优先采用无危害诊疗方法,尽量减少对人体不必要的射线暴露,保护患儿及医务人员;空气灌肠时肠腔内的压力较高,肠管膨胀显著,空气进入末端回肠后可能产生张力性气腹,如压力过大或骤增,可导致肠穿孔,腹腔高压也易引起患儿出现呼吸衰竭。
而水压灌肠中应用的生理盐水安全性较高,不易引起其它症状,B超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对肠道刺激小,安全性高,而且诊断肠套叠的误诊率低,因此B超监视下肠套叠水压灌肠复位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
科普小知识Q1
什么是肠套叠?
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肠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特别是2岁以下的儿童。典型表现有腹痛、呕吐、便血及腹部包块。继发性肠套叠则多见于成人。绝大数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套叠较罕见,不及总例数的10%。
Q2
如何治疗?
小儿肠套叠多为原发性,可应用水压或空气灌肠法复位。但怀疑有肠坏死者禁忌使用。若灌肠法不能复位或怀疑有肠坏死,或为继发性肠套叠者可行手术疗法。具体手术方法应根据探查情况决定。无肠坏死者行手术复位;有困难时切开外鞘颈部使之复位,然后修补肠壁;已有坏死或合并其他器质性疾病者可行肠切除吻合术或造瘘术。
Q3
怎样预防?
1.应避免腹泻,尤其是秋季腹泻,家长应高度警惕此病的发生;
2.平时要注意科学喂养,不要过饥过饱、随意更换食品,添加辅助食品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
3.要注意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各种容易诱发肠蠕动紊乱的不良因素;
4.如果一个健康的婴幼儿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阵发性哭闹、面色苍白、出冷汗、呕吐、大便带血,精神不振时,应想到是否有可能会得肠套叠;
5.最主要症状为腹痛、呕吐和果酱般血便。
专家介绍
end
通讯员: 李王骏 张丽花 编 辑: 黄 琪
审 核: 李沈晟 主 审: 汤 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