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放疗技术的进步.放疗已成为诸多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方法,近年来放射性损伤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放射性肠炎(radiationenteritis,RE)是盆腹腔及腹膜后恶性肿瘤放疗后的常见损伤。可发生于肠道任何节段,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血便,严重者甚至出现肠梗阻、肠穿孔、肠瘘等。接受过盆腔肿瘤放疗的患者,其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可高达20%。放疗中如何预防放射性肠炎的发生是临床上的重点。一旦出现症状,目前仍缺乏统一的策略。
1、放射治疗的预防
1.1放疗技术
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几年在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基础上,调强放射治疗(IMRT)逐渐发展.无论在靶区适形度还是在正常组织的保护中均较三维适形放疗有明显优势,该技术能最大程度地保护正常器官,提高放疗疗效,减轻放疗损伤。在英国,8l%的医疗中心都采用了IMRT技术。
1.2放疗体位
盆腹腔放疗时肠道损伤的发生率与肠道接受不同剂量的受照射体积密切相关。有学者认为患者在放疗时的体位改变能直接影响受辐射肠道体积的大小。进而有可能影响肠道急性放射反应及晚期放射性损伤的发生率。应用特殊的放疗固定装置及改变放疗体位来减少肠道受照射体积可以作为一项减轻肠道放疗损伤的有效措施。
1.3放疗时辰
动物研究表明,当大鼠在1天里的不同时辰接受放疗。其肠道隐窝的凋亡细胞数量也会呈现一定的昼夜变化规律。基于这样的研究基础,有学者提出时辰放疗的概念,即选择最佳时间放疗来减少放射损伤。放疗的昼夜规律能直接影响小肠的黏膜反应.可以通过放疗时间上的调整来减少肠道的放射损伤。但实际上,严格的放疗时间段限制在大型的放疗中心较难完全实现。
2药物的预防和治疗
2.1肠道益生茵制剂
益生菌是一种活菌制剂,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肠上皮,能改善肠道菌群,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及调节免疫系统,缓解腹泻等症状。有研究者认为肠道的菌群失调可能是放射性肠病的发病因素之一。在放疗开始之前开始预防性口服益生菌能有效地减少患者放疗期间腹泻的发生。肠道益生菌服用简单。在放射性肠炎预防及治疗方面具有良好前景。
2.2放射防护剂
氨磷汀是目前较受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白癜风治疗的较有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