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丽娜
编辑/朱弢
出品/谷雨×《财经》杂志
行医三十多年后,主任医师秦苑的工作目标在知天命的年纪,发生了大反转。此前她从事血液和肿瘤临床诊治,使命是治病救人;现医院安宁疗护病房主任,责任是为终末期患者“送终”。
“在末期患者照护中,最大限度尊重生命,以其本人希望的方式提供医疗护理和关怀,减轻痛苦,获得舒适,改善生存质量。”55岁的秦苑说。
近几年,新增癌症患者数量逐年增高,中国因癌症离世的患者每年超过万例。他们在经历病情震惊、剧烈疼痛、生命枯竭、钱财耗尽后,死亡不可避免。
生命最后的时光,癌症患者是选择身处哒哒作响的仪器旁,插满管道、气管被切开无法与家人言语,还是选择安详、有尊严地做好后世安排而离去?
这是摆在患者、家属和医生面前一道必做的选择题。
“减少痛苦、不留遗憾”
秦苑显然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年5月11日上午,她的工作表排得满满的。查房,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商议疗护方案;紧接着,安排心理咨询师与家属会谈;医院走廊时,她又协调了一名患者的告别筹备会。
她的病房年3月开诊,有6张病床,是北京市临终关怀15家试点之一。
查房时,85岁的肺癌患者刘林(化名)因癌细胞转移到淋巴,挤压气管、食管,入院时憋气严重,吃不下东西。秦苑俯身揽着他脖子,贴近左耳说话,沟通核实后,秦苑准备调整给他合适的补水量。
秦苑与患者沟通疗护方案。
两年前刘林被确诊癌症晚期,两次化疗后白血球急剧减少,只能中止。年冬天,癌细胞转移,因饮食困难,刘林接受了胃造瘘手术。听说有安宁疗护病房后,家人商议入住。“对他最后一段治疗,我们定下‘减少痛苦、不留遗憾’的八字方针。”刘林的妻子说。
像刘林一样预期生存期小于一个月的病人,或预期生存期小于六个月、伴有严重痛苦症状的癌末患者,是秦苑所在病房的主要收治人群。“症状严重复杂的患者如肺癌末期喘憋、癌症引发的恶性肠梗阻等严重症状,需要专业医生帮助缓解痛苦。”秦苑说。
安宁疗护病房收治不再有机会针对原发病进行治愈性治疗,并以减轻痛苦为目的的癌末患者。要求入住者和家属认同尽量使患者舒适、助其完成心愿的安宁理念,接受生命的自然结束,临终时不接受增加痛苦的心肺复苏术。
面对申请咨询,秦苑会挑选入住者。“死亡是高度个体化的事,每个人想法和期待不同,没有对错。有人愿意在末期继续去ICU和治疗性科室抢救,做个斗士,当然应被尊重,只是这样的患者不适合来安宁疗护病房。”
开诊一年多,秦苑的团队每天为患者提供身体、社会、心理、精神等方面的支持,后三者主要包括关系修和、未了心愿满足等。“曾有患者放心不下收养的多只宠物,我们和志愿者协助处理宠物去向。”
安宁疗护病房先后收治患者余人次,其中超过一半已经离世。行将离世的患者,可住到单独的告别室,以便家属私密陪伴,也能走得更体面。
告别室曾入住一位90岁的老人,因各种原因,近30年全家人没有团聚过。秦苑团队得知后,与其家人一道准备生日聚会,邀请所有子女到场,一家人聚在病房回顾老人的一生,11天后老人离世。
一位患结肠恶性肿瘤导致循环衰竭的老人,曾做靶向治疗9次,末期转至安宁疗护。住院期间除了止痛,其他措施他都不要,水喝不下时,医生询问是否输液也被拒绝。家属告诉秦苑,每项干预都尊重他自己的选择,老人走得安详平静,家属也无遗憾。
秦苑则重获医生的价值感。“原来人可以这么从容”,在面对重病、行将离世的生死挑战时,“患者用自己的生命故事教我们应怎么活着”。
“不惜代价”背后的误区
秦苑以前认为,患者治愈出院时,“医生职业的意义和价值感才体现出来”。但30年来,她所在的都是死亡率很高的科室。一度她产生怀疑,甚至有抑郁倾向,“这个职业的价值是什么?”
困惑中,年,北京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委员会组织去台湾学习安宁疗护。其间一堂课给秦苑留下了深刻印象。
老师说医学任务是分段的。没有生病时,对身体保健,推迟发生疾病,医学任务是预防。一旦发生疾病,通过各种手段干预,希望患者康复,医学任务是治疗,这也是医生最习惯做的事。第三阶段是,当疾病不能逆转,生命进入末期,“把一个生命好好送走,也是医学的责任”。
秦苑突然明白了自己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回到肿瘤科后,她不断跟同事分享安宁疗护知识。年底,得知北京市卫计委计划遴选临终关怀试点,她向院长提出创办安宁疗护病房。
一位患者,在白板上练习写字,医护人员看到他的进步后鼓励他。
临床实践中,安宁疗护一般都从肿瘤学科领域发起。而恶性肿瘤即癌症是全球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家癌症中心公开数据显示,年中国有.6万人死于癌症,占同年总死亡人口万人的近四分之一。安宁疗护理念在肿瘤医生和老年科医生里拥趸众多,服务对象又以癌末患者为主。
“患者眼睛一天天没神,逐渐走向死亡。肿瘤医生对生命的耗竭看得最清楚。”医院专家组成员、原全军肿瘤内科诊断治疗中心主任刘端祺说,癌细胞生长、发展和转移需要时日,临终过程相对漫长。
74岁的刘端祺与肿瘤打交道四十余年,见证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最近二十年来,手术越做越精准,化疗、放疗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化疗,由过去几种化疗药发展到现在几十种,疗效显著提高。近年又兴起靶向治疗。
刘端祺为患者分析X光片。
随着医学不断进步,人们对治愈疾病寄予更大期望。同时中国人忌讳谈论死亡,民众缺乏生死教育。刘端祺观察到,当一个末期癌症患者无药可救时,有些家属就是不相信。“你不给我继续治,我投诉你不负责任,医院换个大夫。还有所谓‘不惜一切代价救治’‘生命不止化疗不息’。医患双方关系微妙,互相看脸色,谁也不敢说停止,形成了尴尬局面。”实际上,晚期癌症治愈率很低,一般是延长一两年或三五年时间。
还有临终前过度抢救,如过度使用心肺复苏,始自上世纪60年代。刘端祺说,媒体曾报道过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几分钟都被抢活的案例。“好像很神奇,结果大家进入误区,气管插管、心脏电击等心肺复苏术扩大到癌症、脑出血等垂死之身上。其实,它适用范围有限,通常会造成损伤,并延长患者的痛苦。”
医学是有局限性的,对癌症更是如此。人类历史寻找癌症治疗有效手段的脚步从未停下,但癌症像一个打不败的敌人似的始终困扰医学界。
这种绝望,出身医学世家的原肿瘤外科医生李玲亲身体验过。年,她父亲被查出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用了经典化疗方案,半年后还是离世了。老人在癌症末期出现了疼痛、肠梗阻、胸腹水、谵妄。“我们很痛苦。我爸是心外科专家,培养出不少医生,到末期时大家围着他却束手无策。”李玲说。
怎样去帮助患者,沟通坏消息
病中的父亲总是问李玲,“你碰见像我这样的患者,你能为他们做什么?”
什么是癌末患者真正需要的?李玲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她在国外文献中了解到,缓和医疗理念和临终关怀在欧美国家发展已有小半个世纪,决定赴美留学。
面试时,导师抛出了和父亲类似的问题。“你如何帮助患者?”
那是年,李玲临床工作几年后,考上博士,专注于恶性肿瘤的分子诊断,研究方向是靶向治疗。她迷恋新技术,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改善手术术式,学习癌症新辅助化疗技术。
“我一直努力学新业务,给患者最好的治疗。”李玲强调。
导师打断了她,“这是你的工作,学习新业务不是你应该做的吗?我问的是如何帮助。”
她想了想告诉导师,自己曾花时间倾听患者和家属诉求,从家里拿豆奶粉给没钱吃饭的农村患者,帮交不起住院费的患者募捐。导师的表情和缓下来。
李医院专门做恶性肿瘤姑息治疗,有张病床。姑息治疗也称缓和医疗,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一种提供给患有危及生命疾病的患者和家庭,旨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面对危机能力的系统方法。
治疗原则包括:将死亡视为生命的自然过程,既不加速也不延缓死亡;帮助患者过尽量优质的生活直至去世等。缓和医疗与安宁疗护的理念基本一致,但安宁疗护更侧重末期患者的临终关怀。
医院有人死亡。“医院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她问导师。得到的答案是,这些患者已经从人间出口走出,“我们是陪着他们走向天堂入口的人。仔细倾听,眼神交流,温柔抚触,甚至在他们死亡时把他们抱在臂弯里,这都是一个医生必须要做的”。
导师言传身教,使李玲理解了美国医生特鲁多一百多年前留下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她五六岁就会背这句流传于医学界的墓志铭,“但我干专科的时候,是总想去治愈,偶尔去帮助,几乎不安慰。我们以往的医学教育和实践,几乎不重视怎么帮助和安慰患者”。
年底,李玲回医院,主导成立姑息治疗暨安宁疗护中心,这是内医院的姑息治疗和安宁疗护病区,现有75张病床。主要为末期患者及其家庭提供有临床医疗和人文关怀特色的医疗服务,除帮助末期肿瘤和预生存期一个月内的患者控制癌痛、恶性胸腔积液等症状,评估和改善营养状况,完成未了心愿,还有芳香治疗、心理疏导等项目。
医院安宁疗护病房的告别室。
年,李玲开始本土化安宁疗护实践。她参与起草的《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安宁疗护中心管理规范(试行)》《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等文件,在年2月由原国家卫计委颁布,是中国首次出台有关安宁疗护的官方文件。
官方文件支持的医疗理念,如何在临床和教学中推广,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前肿瘤内科医生宁晓红这些年不遗余力推动的事情。
4月13日,医院老科研楼,宁晓红给研究生授课,主题是与末期患者沟通的技巧。
她总结,患者及家属一般提出的主要问题包括,什么病,怎么治,还能活多久,怎么不受罪。对此,传统医生回答,通常是肺癌晚期或者隐瞒病情说肺炎,化疗、放疗或没有办法,大概余生3-6个月。她以前也常这么答,接受缓和医疗理念后,她的答案变了。
比如女儿带老人来看病,她会多问一句,“你爸怎么想的?”“她说他不知道。我说,放疗化疗多难受,他想这么难受吗?先和女儿建立信任关系。”然后会再问,“你爸都来了,让他进来行吗,我看看他怎么不舒服?”这时有的家属很快同意,有的犹豫拒绝。这就需要沟通技巧,需要真诚、坦白、具有同理心和从患者最佳利益出发。“如果不告诉他,让他化疗他痛苦,放弃治疗你纠结,你替他做什么决定都觉得错误。”
她很清楚,中国末期癌症患者通常被隐瞒病情真相。
这一点,8年创办上海浦东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的王莹也深有体会。
她观察到,担心患者接受不了或年岁已高等因素,至少50%患者会被隐瞒病情。患者会焦虑,他们不知道住院的真实原因,质疑医护人员的治疗方案,“他觉得被家人抛在一个等死的地方”。最煎熬的一个案例是,患者得知病情后,沉默两天才开口说,他想好了接下来做什么。
王莹亲历家人患癌的痛苦后,从民间探索临终关怀,做志愿者陪伴和护士全人关怀的培训,改善癌症重症家庭生命品质,提升应对死亡哀伤的能力。目前服务临终者多户,每年服务癌末患者约人次。
王莹经常培训志愿者和指导家属,如何适时开启这个话题。
“我们会跟家属讨论与其这么隐瞒,不如让他知道个目标,至少他还能为余生做一些安排。但发现有的家属自己没法开口谈,需要第三方帮他做病情沟通。”
患者到了癌症晚期,家属不让医生说,你怎么办?这也是宁晓红上课时开门见山提出的问题。与很多大夫按照家属要求隐瞒病情不同,她更愿与患者直面交流,医学伦理学原则首条就是尊重患者自主性。
“过了家属这关,我才能见到我的患者。”宁晓红有些无奈地说,“我们不能和家属串通起来,要时刻想着患者意愿,争取患者发言机会。患者本人对自己最后时光如何度过具有绝对发言权,这个权利不应也不能被剥夺。”
我的生命谁做主
常有家属找到王莹讨论,该给患者选择哪种治疗。王莹会问,“你认为好的方式,是患者想要的吗?如果他不想要你怎么办?”
“这些家属通常会愣住,他们根本没想到这一点。”她说,事实上做决定的家属除了纠结难断,还会背负其他家庭成员埋怨的负担。
医生也有困惑,谁来做这个决定。
4月10日,宁晓红主持所在科室大查房。听完住院医师对一名85岁、植物状态患者的介绍,宁晓红问,对这样长期卧床患者,“输液补充大卡热量,够不够,谁来决定给他用多少?”
“末期病人要不要治疗?治疗,我一切东西都给你上,治好治不好,反正咱一起努力。你要说放弃治疗,那对不起,你回家,我这病床你不能给我占着。”曾是临床医生的罗点点认为,医院里的情况。据统计,一个人一生70%-80%的医疗费是用于临终阶段已没有质量的抢救。
医院安宁疗护病房外的楼道一隅。
正是看到临床中很多不堪、不文明的死亡方式,甚至脑死亡的病人,脑组织已液化,还靠生命支持系统维持时日。罗点点12年前推动创办选择与尊严网站,年成立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推广尊严死、生前预嘱、缓和医疗,提倡“我的生命我做主”。
她介绍,现在已有1万余人在生前预嘱数据库登记,还有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