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苦是春季十分常见的症状之一,有些人经常在早晨起床时感觉轻微口苦;有的口苦则持续一整天,吃东西如同嚼蜡,并且伴有口臭;也有些患者口苦持续几天甚至几个月都不见好转。
然而大多数患者对于口苦一症却并不重视,甚至认为口苦就一定是上火了,只需服用清热药物即可。但其实口苦不一定是上火,如果一味的服用寒凉的药物非但不能缓解口苦的症状,甚至可能加重症状并且损伤脾胃。那么这里可能很多人要问了,口苦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又应该如何治疗呢?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口苦是一个并无特异性的自觉症状,消化不良、幽门螺杆菌感染、食物残渣、细菌分泌物、口腔及鼻咽部炎症都会导致口苦一症的发生,此外如果经常使用抗生素、微量元素缺乏及消化道、神经内分泌、泌尿系、呼吸系等疾病也会引起该症。虽然口苦作为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但论及其病机,医者往往无法给出相对圆满的解释。这也给许多患者在就医时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而乐启生中医团队认为,口苦主要与肝胆有关。《灵枢·四时气》:“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动澹澹,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此多见于心胆两虚,中焦虚寒,胆液外泄,寒饮上逆,呕苦并见。可见导致口苦最直接的原因是胆液外泄。
但是胆汁生于肝,藏于胆,经肝之疏泻入肠,辅助脾胃运化水谷。因此,口苦的病变部位,不全在肝胆,还涉及到脾、胃和肠等脏腑。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
《东医宝鉴》云:“肝之余泄于胆……胆附于肝,由经脉互为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肝与胆在生理和病理上密切相关,肝病多影响于胆,临床多见肝胆同病。肝火热盛、肝虚寒劳均可引起口苦。《素问·痿论篇》有“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的记载。热气由肝及胆,胆府受热则摄藏胆汁的正常功能被扰,导致胆汁外泄;邪热并于胆经经气,从经病角度看则表现为经气盛实,经气盛实则沿经逆上,胆汁随逆气上行至口则口苦。
胃气逆则呕苦
脾胃与肝胆关系极为密切,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肝木疏土,助其运化之功,脾土营木,成其疏泄之用。胆液,即胆汁,生于肝而藏于胆,为黄绿色液体,正常生理情况下具有促进饮食水谷消化和吸收的功能。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脾胃纳运失司,升降失调,燥湿不济,则可导致饮食积滞或痰湿内停,久而化热、化火,以致胆气上逆出现口苦。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胃中水谷常挟胆汁逆出而发为呕苦。此类口苦、呕苦病证,多由邪犯于胆,胆气不利,精汁不藏,逆流于胃,胃失和降,胆汁上溢所致,乃多因为木旺有余,邪乘脾土所引起。可见其病邪多袭于胆而病位多在于胃,病机总属胆胃不和。
治宜整体审察,辨证用药
很多人都认为口苦皆为热证所致,其实虚寒证所致口苦也非少见。朱丹溪在《脉因证治》中指出“胆热则苦,口苦亦有肝虚寒者”。口苦主热者,常伴有烦躁失眠,口干而欲饮,饮后觉舒,或舌面有麻辣感,或口臭。其舌质多红或鲜红,舌苔多见深黄,或老黄,或黄而干燥,或黄腻,脉多数。口苦主寒者,常夜间明显,伴有口淡无味,渴而不欲饮,饮亦不多,或口中多涎,或口中咸涩,或口多清水。
当然凡事不可一概而论,临证之时若患者素体偏于阳虚,年老体弱,或失治日久,或已服用过大量苦寒泻火或滋阴清热之药,为内科慢性疑难病证,则应考虑为虚寒证。此外在特殊情况下,口苦尚可以假象出现于水极似火、真寒假热的证候中。
因此辨治口苦我们不仅仅从清利肝胆湿热一法论治。不同的病机决定了不同的治法,失治、误治都会引起变证、坏证。所以当出现口苦一症时,我们切记不可盲目使用寒凉药物,而应咨询专业医生,整体审察,识脏腑、辨寒热、察虚实,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勿犯虚虚实实之戒,遣方用药才能有效。
医案辨析
患者游女士,46岁,年3月28日初诊。主诉:口苦、口干黏2月余。现病史:口苦干黏,口干夜间尤甚,饮食无味,食后脘胀,大便时便秘,小便黄,舌红,苔黄厚腻,脉弦。中医诊断:口苦,证属肝胆湿热。治宜清肝泻火,清利三焦湿热。给予龙胆泻肝汤合连朴饮加减。
处方: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黄、车前子(包煎)、泽泻、当归、木通、黄连、厚朴、清半夏、淡豆豉、芦根、石菖蒲、甘草。7剂,水煎,1天1剂,分早晚口服。
二诊:药后口干苦已消,仍有食后脘胀,舌偏红,苔黄稍厚,脉弦,给予中药汤剂,处方:栀子、黄芩、柴胡、当归、木通、黄连、厚朴、清半夏、淡豆豉、芦根、石菖蒲、甘草。7剂,以固疗效。
最后需要强调一点,虽然口苦不是一种严重病症,但其十分常见,加上其病机多样,且往往伴随其它症状,因此临证须仔细审察病因病机,知常达变,以“辨证施治,治病求本”为原则,因证遣方,立法选药,才可见良效,切记不可随意自行服用药物,防止症状加重。
:在任何情况下,文章中的资讯仅供读者参考之用,读者不应单纯依靠本文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对于因使用、引用、参考本文内容而导致损失、风险及纠纷,乐启生不承担任何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