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点燃爱的呼唤,爱照亮梦的彼岸

前言

年的金秋十月,我有幸得到爱在延长炎症性肠病基金会(CCCF)的资助,来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市,开启了期待已久的浙江大学医院IBD中心进行专病学习旅程,短短一月的时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医院炎症性肠病(IBD)中心让我领略到的是比西湖更美的“风景”,也让我获得了比风景更有价值的心“得”。

浙江大学医院

浙江大学医院IBD中心

浙江大学医院是中国医院评审(JCI)医院,也是中国首家加入MAYOCLINIC医疗联盟医院。浙江大学医院IBD中心是中国“炎症性肠病卓越诊疗中心”之一,该中心秉承“合作、专业、严谨、卓越”的宗旨,积极引进国际诊治理念与技术,培养了各领域国内一流专家,整合了消化内科、普外科、病理科、影像科、肛肠外科、营养科、妇产科和护理等多学科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为患者提供最前沿的诊治方法。该中心每年收治来自全国各地的IBD转诊住院患者余例,接受外院IBD病理会诊千余例,进行IBD相关手术余例,在社会和业内有较高的影响力。同时,该中心还积极开展IBD专科医生的培训工作,通过IBD“青年荟”、IBD高级研修班、各种线上及线下讲座等方式带动了全国及区域内IBD诊疗水平的提高。

CCCF医师培训及心“得”

浙江大学医院IBD中心

IBD是一个涉及多学科诊疗的疾病,因此,IBD专病医生也需要学习IBD相关的多学科知识。来到邵逸夫IBD中心后,我的带教老师曹倩教授与叶玲娜教授为我安排了包括IBD专病门诊、病房、内镜、病理、外科、影像、营养在内的多个方面的充实而有价值的学习方案,让我在每一个方面都有所“得”。同时,该中心推行的“实时MDT”更让我感受到了多学科合作的紧密性和高效性。

邵医院IBD专病门诊

(1)专病门诊:在繁忙充实的门诊中,患者各种临床及内镜下表现让我深刻领会到了IBD疾病“异质性”这个特点;同时,带教老师结合病例的分析和答疑,加深了我对IBD疾病的诊治及鉴别诊断的认识。对病程长达数十年的患者的长程管理和随访,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非常有价值和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

(2)专病病房:在初诊IBD患者的诊治中,我们再次巩固了规范的IBD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患教、随访流程;在各种IBD肠外表现、外科情况、生物制剂失应答、药物治疗副反应、转换治疗失败等疑难情况的处置中,我们不但学会了如何结合专业指南和最新进展为患者提供最恰当的治疗方案,充分感受到了多学科诊疗的重要性,还体会到了众多生物制剂新药临床试验为我们患者带来的利益和希望,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如何与患者做到“有效”的医患沟通,通俗的语言、手绘图片和形象的比喻都是曹倩教授和叶玲娜教授在沟通中常用到的技巧和工具,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做出理智、恰当的判断,真正地做到我们所提倡的“医患共决策”。

邵逸夫IBD中心专病病房

邵医院IBD中心病房日常工作

(3)内镜方面:IBD疾病内镜表现的规范评估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前提。结合内镜下表现对SES-CD评分、Rutgeerts评分、Mayo评分、PDAI评分等的详细讲解,让我们对IBD内镜下表现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和更加准确的判断。另外,各种内镜下治疗的学习更是给我们增加了克服各种并发症的“武器”。

邵医院IBD中心内镜下诊治工作

(4)外科方面:IBD经典手术的参观,让我们IBD内科医生这种“外科门外汉”对IBD的外科情况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另外,IBD外科团队的周伟教授和刘威老师针对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如何做好围手术期管理等问题的讲解,让我们IBD内科医生更能够“找准时机,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

邵医院IBD中心外科手术

(5)病理方面:正确的病理诊断是IBD治疗的基石,为了让IBD病理诊断有据可依,有度可量,姜支农教授带领的病理团队制定了《邵医院CD病理证据分级与临床病理联系》的参考规范,为临床医生尽可能规范、准确地提供了量化依据,同时大大简化了临床诊断的流程。在病理会诊中,姜教授展示的IBD及其他常见肠道疾病的典型病理表现让我们临床医生对IBD相关疾病的病理特点有所了解。另外,特别感谢姜教授为我院病理工作提供的宝贵的指导意见和帮助。

邵医院IBD中心病理工作

病例分享

----披着羊皮的狼,还是披着狼皮的羊?

病史简介:

(1)患者,女性,46岁,因“反复腹痛、便血3年余”入院。

(2)3+年前出现腹痛(具体情况不详),考虑“粘连性肠梗阻”,医院行“肠粘连松解术”,术后数日后再次出现腹痛,医院行“回肠远端及升结肠近端肠切除+回-升结肠吻合术”,两次手术切除肠段较多,仅剩余1.4米小肠,术后大便7-8次/日,并反复出现便血、黑便,伴头晕、身软、乏力,曾先后就诊于当地及国内多个知名IBD中心考虑为克罗恩病(CD),并给予美沙拉嗪治疗,但其症状并没有改善,故慕名来到邵逸夫IBD中心就诊。

(3)既往史:20年前行“剖宫产”术,3年前两次腹部手术病史。

(4)体格检查:体型消瘦,BMI:16.4,右下腹可见手术瘢痕,余无特殊。

(5)辅助检查:院外多次肠镜仅提示吻合口糜烂。

经全国多家IBD中心辗转反复就诊,患者仍存在以下情况:

经历2次手术仍无法明确CD的诊断;

术后反复出血的原因不清;

下一步治疗茫然;大多数外科医生认为患者再次手术后并发症风险大,不建议手术。

1、首先,为明确患者CD诊断是否成立,我们结合患者情况安排了多项检查后,立即展开了实时MDT:

消化内科意见:患者在手术前并无慢性消化道受累症状,其术后大便次数增多考虑短肠综合征所致,无肠外表现,内镜及实验室检查均CD证据,临床表现无CD诊断依据。影像会诊意见:CTE未见典型CD的影像表现。病理科会诊意见:会诊院外手术大体病理及两次肠镜小活检病理均未见炎症性肠病特征性病理表现。胃肠外科会诊意见:患者既往多次肠道手术病史,据手术记录描述,无典型CD外科表现。

综上,考虑CD诊断不成立,不考虑由CD所致消化道出血。

2、患者在住院期间再次发生消化道出血,为进一步明确出血病因及确定治疗方案,我们再次进行实时MDT:

消化内科会诊意见:结肠镜检查可见吻合口溃疡,虽未见活动性出血,但溃疡表面似有血管影,结合胃镜、异常胃粘膜显影、CTE、胶囊内镜等结果,考虑吻合口溃疡伴出血可能性大,从内科角度,可考虑内镜下治疗,另外也可以考虑选用沙利度胺药物保守治疗。胃肠外科会诊意见:患者多次手术后剩余肠段短,且出血原因不完全明确,再次行外科手术有加重短肠综合征及不能完全去除出血病因的风险,但若内科治疗无效,可考虑选择外科手术探查,必要时切除吻合口病变,同时尽可能保留正常小肠的手术方案。介入科会诊意见:患者每次出血量不大,目前无活动性大出血,暂不考虑介入造影剂治疗。营养科会诊意见:患者大便次数增多考虑为短肠综合征表现,建议采用安素肠内营养,住院期间可配合部分肠外营养,加强营养支持。

经慎重考虑,患者暂时无外科手术的打算,选择内镜下治疗,于-10-09结肠镜下使用金属夹封闭溃疡面后,再在溃疡周边多点注射高糖注射液促进肉芽组织增生以达到促进溃疡愈合,避免再出血的目的。

内镜下诊治前后表现

3、术后患者未再解黑便,大便转黄,次数有所减少,头晕乏力症状有所改善,血红蛋白97g/L(入院后最低76g/L,未输血),患者临床治愈。出院前再次实时MDT制定出院计划:

综合消化内科、胃肠外科、营养科意见:建议出院后口服沙利度胺及肠内营养液,密切随访,若再次出现出血,可入院行外科手术治疗。

心得:从这个病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并非每一个疑似IBD的患者都是IBD,我们需要对IBD这个疾病有着敏锐的触觉,既不要误诊一个IBD患者,也不要漏诊一个IBD患者。另外,在这个病例中各学科紧密联系的、有效的多学科合作是患者在短期内明确诊断的关键,而其中外科医生的担当和迎难而上的勇气更是值得我们学习。总之,不管是对IBD的诊断和治疗,我们都需要有效的MDT来实现“以患者为中心,患者利益最大化”的诊疗理念。

地区及全国会议

杭州市消化疾病高峰论坛及全国消化年会

培训过程中,我有幸参加由浙江大学附属邵医院消化内科承办的杭州消化疾病及消化内镜高峰论坛,其中关于难治性肠瘘病例专题、疑难病例专题、生物制剂专题等都让人受益匪浅。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中IBD专场的讲座也大咖云集,格外精彩纷呈,其中邵逸夫IBD中心曹倩教授关于“全球炎症性肠病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的专题讲座为我们总结了IBD科研的最新热点,也为我们的IBD科研指点了方向。

结语

如果我们把与IBD的斗争比作“乘风破浪”的旅程,那IBD中心就是我们的“港湾”,它不仅是患者避难的港湾,也是我们IBD医生充电续航的地方。在邵医院IBD中心学习充电的一个月期间,我不但得到了曹倩教授、叶玲娜教授以及多学科团队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还收获了IBD中心中各位小伙伴的友谊以及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表示我最诚挚的感谢!最后感谢CCCF提供这样一次学习机会,希望在CCCF以及其他IBD组织的带领和推动下,让我们在这场“乘风破浪”之旅中,用“心点燃爱的呼唤,爱照亮梦的彼岸”,为我们的IBD患者们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

钟晓琳

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问学者

CCCF医师

中国胶囊内镜及肠病委员会青年委员

四川省医师学会消化内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审校:曹倩教授、叶玲娜教授

编辑:杨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bangk.com/cwys/54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