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汇报
病历
患儿,男,48h。因「尖叫1天,抽搐1次」入院。胎龄29周,其母妊娠高血压、先兆子痫,剖宫产娩出,仅在产前12h用地塞米松1次。羊水清亮。Apgar评分1分钟5分,5分钟7分,10分钟8分。出生体重g,转NICU,给予NCPAP吸氧等,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出生2h给予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继续NCPAP。出生24h开始反复尖叫,抽搐1次,表现为「双眼凝视、四肢强直」,持续1-2分钟缓解。
查体:早产儿貌,反应一般,无明显贫血征,无多血质外貌。前囟0.5cm×0.5cm,平坦、稍紧张。瞳孔等大等圆约2mm,对光反射稍迟钝。头罩吸氧下无明显青紫,心肺未闻及明显异常。腹软,肝脾肋下未及。肌张力减低,拥抱反射、吸吮反射减弱。
辅助检查:出生8h颅脑B超:未见明显异常。出生36h颅脑B超:室管膜下尾状核头部及侧脑室前脚见强回声。脉络丛增粗,回声不均,局部突出,尤其在后角处明显。脑室扩大。再查头颅CT: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凝血功能无异常。
入院诊断:1.新生儿颅内出血(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III度);2.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小于胎龄儿
初步处理:苯巴比妥负荷量、维生素K13mg、血凝酶、头罩吸氧,动态监测颅脑B超。
主任提问
实习医生
1.问:从发育和解剖学角度,为什么早产儿易发生颅内出血?
答:胎龄32w以下的早产儿,脑室周围的室管膜下及小脑软脑膜下的颗粒层均留存胚胎生发基质(germinalmatrix,GM)。GM是未成熟的毛细血管网,其血管壁仅1层内皮细胞,缺少胶原和弹力纤维支撑。
当动脉压突然升高时,可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引起室管膜下出血,出血向内可穿破室管膜进入脑室内引起脑室内出血;血液外渗可扩散至脑室周围的白质。
GM层血管壁内皮细胞富含线粒体,耗氧量大,对缺氧敏感,易引起血管壁破坏出血。此处小静脉系统呈「U」形汇于Galen静脉,这种特殊走向,易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致出血及出血性脑梗死。胎龄32周以后GM层逐步退化形成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生后脑白质的基础。
2.问:从最外的头皮到最内的脑组织,解剖结构有哪些?这些部位的出血,你知道哪些?
答:(1)从外到内依次为:头皮、帽状腱膜、骨膜、颅骨、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脑组织。
(2)头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出血、新生儿头颅血肿(骨膜下出血)、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出血/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
主任提问
住院医师、主治医师
1.问:新生儿颅内出血常见类型有哪些?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按照Papile分度法分哪Ⅳ度?
答:(1)常见类型: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硬脑膜下出血(严重后颅凹出血、下矢状窦出血、上矢状窦出血)、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小脑出血、基底核区域出血。
(2)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apile分度法,根据出血发生发展的过程,依据头颅B超或CT检查分为Ⅳ度:
Ⅰ度:单纯室管膜下生发基质出血;
Ⅱ度:脑室内出血但无脑室扩大;
III度: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
Ⅳ度:脑室内出血、脑室扩大伴脑实质出血或发生出血性梗死。
2.问:颅脑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应用价值?
答:新生儿颅脑超声采用经前囟检查,优点:无创、价廉、简便、可床旁进行。对颅脑中心部位出血(如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具有特异性的诊断价值,可动态监测出血的变化,故应首选。
对主要分布于脑边缘部位的蛛网膜下腔、后颅窝和硬膜外等部位的出血,新生儿颅脑超声不敏感,需CT、MRI确诊。
主任总结
要点
1.入院诊断
同意诊断为「新生儿颅内出血(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III度)」。
2.诊断依据
(1)患儿存在以下高危因素:
胎龄29周:详见上述「胚胎生发基质」;
Apgar评分1分钟5分,5分钟7分,10分钟8分,出生后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缺血缺氧窒息时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损害脑血流的自主调节功能,形成压力被动性脑血流,易引起毛细血管破裂/损伤出血;同时低氧、高碳酸血症可引起脑血管扩张,血管内压增加,毛细血管破裂出血;静脉淤滞、血栓形成,脑静脉血管破裂出血);
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反复静脉穿刺等均可造成全身系统血压波动增大,使颅内压呈现「涨落」型脑血流,引起毛细血管破裂而出血。
(2)存在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出生24h开始反复尖叫,抽搐1次。前囟0.5cm×0.5cm,平坦、稍紧张。瞳孔等大等圆约2mm,对光反射稍迟钝。肌张力减低,拥抱反射、吸吮反射减弱。
(3)辅助检查支持诊断:出生36hB超:室管膜下尾状核头部及侧脑室前脚见强回声。脉络丛增粗,回声不均,局部突出,尤其在后角处明显。脑室扩大。再查CT: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haemorrhage,PVH-IVH)是早产儿最常见的颅内出血,主要见于胎龄小于32周、体重低于g的早产儿,发生时间50%在生后第1天,90%在生后72h内。因临床「无表现型颅内出血」占50%以上,对于高危早产儿,提倡常规颅脑超声筛查。
注意早产儿PVH-IVH可出现合并症:出血后梗阻性脑积水、脑室扩大所致白质损伤、脑室周出血性梗死。
注意新生儿颅内出血特有症状:不明原因的突然苍白、贫血和黄疸加重。
3.治疗
(1)保持患儿安静,避免搬动、刺激性操作,维持正常的PaO2、PaCO2、pH、渗透压及灌注压。采用止血药物,多用维生素K1。惊厥时给予苯巴比妥止惊,氧疗改善机体继发性缺氧。存在颅高压症状者,可用呋塞米。对中枢性呼吸衰竭者可用小剂量甘露醇。
(2)出血后梗阻性脑积水的处理:强调颅脑超声动态监测,一旦有进行性加重趋势,应予以恰当措施积极治疗:
给予乙酰唑胺、呋塞米等药物;
连续腰椎穿刺,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放液量宜在8~10ml左右。总疗程一般为2周至1个月。此法尚存在争议,还应注意避免继发感染;
「Ommaya储液囊」脑室外引流;
侧脑室-腹腔分流术;
神经内镜第三脑室造瘘术。
4.预防问题
III级以上IVH缺乏特殊治疗措施,常留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预防格外重要。预防措施如下:
减少早产;
恰当的医疗与护理措施(如集中护理、保暖、保持安静、避免剧烈哭闹等,尽量降低呼吸机参数,维持血糖稳定,减少高渗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维持相对稳定的颅内压);
高危早产儿,生后6h内预防性给予负荷量的苯巴比妥,再给予维持量5天(此法尚有争议)。
本文作者:医院高翔羽
编辑
周萌萌
#注意#
对话框新增「疾病搜索」,快去搜搜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