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消化内分泌肾病内科成功完成了一例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据悉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医院开展,医院能开展的单位为数不多,我院作为医院能够成功完成首例该技术,完全得益于我院消化科团队的不断开拓引进新技术。
患者男性,74岁,因食管上段恶性肿瘤曾先后就诊于上海中医院,行手术及术后放化疗。不幸的是于术后第3年病灶复发,再次追加放化疗效果均不佳。因疾病的消耗及多次放化疗的损伤,患者体质衰竭明显。看病无望的一家只能带着遗憾返乡。返乡后病情恶化迅速,患者逐渐出现饮水困难。家属抱着临终关怀的想法就诊于我院内科,后转至消化内分泌肾病内科,转入该科时患者已经20余天茶水未进,一度生命垂危。
缝合固定
穿刺
扩展窦道
球囊固定
在李正文主任查看病人后指示患者如果长期不能经口进饮食,会导致胃肠功能衰竭,肠道屏障破坏,肠内菌群种植转移引起全身感染。该患者除食管梗阻以外,其他脏器功能尚正常,当务之急是尽快行肠内营养支持,但食管肿瘤已完全梗阻管腔,且病灶位于食管上段,内镜下扩张及支架植入均不适合,唯一方法就是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为患者另辟蹊径,建立延续生命的绿色通道。经过充分准备,在内镜中心于胃镜下定点进行胃和腹壁的固定,后经皮直接穿刺,放置导管在胃内,成功实施了首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术后24小时患者即可通过造瘘管注入流质食物,满足了所需营养摄入,家属对手术十分满意。经过加强肠内营养的支持,患者营养状况明显改善,病情转危为安,现已可自己下床活动,将安排近日出院。
体外固定
据消化内分泌肾病内科主任李正文介绍:PEG技术和传统手术造瘘相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低、恢复快、费用低、麻醉风险小和病人痛苦小等优点。该项技术的开展为我院临床长期不能进食的患者提供了方便有效的肠内营养支持方法,它标志着我院营养治疗领域迈上新台阶,为我院危重患者营养支持开辟了新路径。
知识链接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是内镜引导下在胃前壁和前腹壁之间放置造瘘管、建立胃腔通往体外通道的一项微创技术,可通过造瘘管进食、喂药,达到长期维持机体所需营养的目的。
主要适应症包括: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吞咽困难;②脑卒中、脑外伤、植物人;③头颈部肿瘤放疗或手术前后;④呼吸功能障碍作气管切开者;⑤食管穿孔、食道吻合口漏;⑥腹部手术后胃瘫、胃肠郁积者;⑦重症胰腺炎、胰腺囊肿、胃排空障碍者(胃肠减压的同时经空肠营养管供给营养)。
禁忌症:有门脉高压、腹水、腹膜炎、胃大部分切除后患者。
点击标题查看往期精选
热烈祝贺我院荣获全市年医疗卫生对医院服务能力擂台赛“三等奖”
精彩视频回放
精彩视频回放
百岁老人动手术患者感激送牌匾
供稿:消化内分泌肾病内科任小杰
编辑:卢欣
审核:王进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