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学》妇科之阴吹篇
妇女阴道中时有气体排出,并带有声响,状如矢气者,谓之阴吹。本病证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证并治》:“妇人阴吹者,阴中时时气出有声,如谷道转矢气状。”
西医学认为本病乃由于自然产、人流引起的阴道弹性纤维断裂、萎缩,平滑肌松弛,摩擦增加而产生气体及声音所致,其表现与本病相符者,可参照本病论治。
病因病机本病证的病因病机,或因气虚下陷,或因胃肠阴亏大便秘结,或因痰湿下注。
(一)气虚下陷
多见于经产体弱之妇,或产后劳作过早以致气血亏虚,中气下陷,患者一般均阴道壁松弛而不能完全闭合,收腹时由于阴道穹窿部形成负压,气体易于进入,而当腹压增加时则气体从阴道排出而成阴吹。《医宗金鉴》云:“气血大虚,中气下陷者,宜十全大补汤加升麻,柴胡以升提之”明示阴吹一证由于中气下陷者可予升提法治之。
(二)胃燥便结
多见于素体阳旺阴亏患者,由于腑气不行,谷道欠通,胃气下泄,逼走前阴所致。
(三)痰湿下注
多见于脾胃薄弱,素有痰饮蓄积,痰湿下注,气随湿下而致阴吹。
本病证病因病机虽大体不出气虚、胃燥、痰湿三端,然证诸临床尤以经产体弱气虚下陷者为多见。
诊断依据(一)临床表现
妇女阴道中时有气体排出,并带有声响,状如矢气。
(二)病史
素体赢弱或产后体亏,常有人工流产、多产、难产或产后劳作过早史。
(三)鉴别诊断
直肠阴道瘘:临床表现为从轻度溢粪到显著溢粪不等,瘘口小或肛门狭窄或肛门闭锁时则表现为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在出生后数日甚至数月或2~3岁后,小儿发生排便困难,有顽固的大便秘结有时必须灌肠或用泻剂才能排便,若瘘口很大则无梗阻症状但有排便位置异常、排便疼痛和粪便变形症状。
辨证论治本病常见于40岁以上经产妇,且多素体赢弱或产后体亏者,青少年及未婚未产女子极为少见。本证一般并不严重,但因患者常隐忍而不肯告人,造成精神负担很重。本病证临床须与阴道直肠瘘,先天性前庭肛门等作出鉴别。此外,还须辨阴吹之真伪,有些神经官能症患者,仅自觉阴道有出气感,而他人却不能察闻,这类患者多伴有情志症状,不属阴吹范畴当详加辨察。
本病证在临床上以气虚下陷最为多见。这类病人往往在阴吹的同时,伴有以气虚下陷为主的临床见证,阴道矢气连连有声,但无秽味。胃燥便结,痰湿下注之阴吹,较为少见,治当各随伴见证而异。如阴吹而伴有秽味,见有腑实之证,大便秘结难解者,治当润肠通便使气归故道。
(一)气虚下陷
证候:阴道出气,常在体位改变或收腹时发生,且有声可闻,头昏神疲,倦怠少气,四肢乏力,小腹胀坠,苔白舌淡,脉虚细。询及患者常有多产,难产或产后劳作过早史。
治法:补中益气,升提举陷。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
党参30g,黄芪30g,当归10g,陈皮6g,升麻10g,柴胡10g,白术10g,桔梗10g,茯苓10g,木香10g(后入),砂仁10g(后入),肉桂6g(后入),甘草6g。
(二)胃燥便结
证候:阴道出气,伴有大便燥结难解,常数日一次,口干烦热,腹胀尿黄,舌红少苔或苔黄而腻,脉沉实。
治法:滋阴润肠,通便去结。
方药:增液承气汤合五仁丸加减。
生地15g,玄参10g,麦冬10g,生大黄6g(后入),柏子仁15g,郁李仁15g,火麻仁15g,瓜蒌仁15g,杏仁10g,枳壳10g,甘草6g。
(三)痰湿下注
证候:阴吹,伴白带增多,胸脘痞闷,不饥不食,时有泛恶,口腻痰多,苔白腻,脉滑。
治法:化痰燥湿,健脾和胃。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党参30g,黄芪30g,白术15g,茯苓12g,木香10g(后入),砂仁10g(后入),陈皮10g,半夏9g,苍术10g,川芎10g,香附10g,生姜6g,大枣3枚,甘草6g。
临证权变气虚下陷之阴吹,在临床上常兼有血亏见证,而为气血虚。表现为面色少华或萎黄,肌肤粗糙不荣,头晕目眩,心悸怔忡,夜寐不安,少气懒言,神疲倦怠,舌淡,脉虚细充力等,此多由产后失血或心脾素亏所致。治当用十全大补汤加柴胡、升麻、枳壳以大补气血,升提举陷。此外,治疗气虚下陷或气血两虚之阴吹,均宜在补中益气或大补气血方中酌加炒枳壳10g~15g,现代临床及药理研究证明,枳壳具有促使平滑肌收缩增强阴道肌张力的作用。
至于因神经官能症,而主观感觉阴道有出气感的患者,应详加审辨,这类患者治以甘麦大枣汤或以暗示疗法可获得疗效。
(一)调护
阴吹并不是严重的病证,但由于患者存在羞涩心理,隐忍而不肯告人,害怕与人交往,造成心理压力较大,整日心情沉重,忧心忡忡。当此情况,应细心解说,若浪投药饵,逆乱阴阳、反使病生。
患者应加强体质锻炼,减少房室,饮食应禁辛辣之品,多食蔬菜瓜果,培养每日按时排便的习惯。
(二)应用例案
于××,女,38岁,已婚,年7月12日初诊。阴吹而正喧,迄已三载余,初不肯告人,亦不敢会客,后发作益频,日数次至数十次不等,发则连续不断,声如矢气,遂由其夫伴来求治。刻诊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腰酸膝软,气短声微,便溏溲频,带下清稀量多,脉象沉细无力。
辨证:脾肾两虚,中气下陷。
治法:补脾益肾,升提中气。
处方: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0g,陈皮6g,炒杜仲10g,川续断10g,当归10g,炮姜炭6g,乌贼骨10g,升麻4.5g,柴胡4.5g,炙甘草4.5g,3剂,水煎服。外用,蛇床子10g,黄柏6g,吴萸3g,3剂,布包、泡水、坐浴洗。
数日后其夫来访,谓服药三剂,阴吹即减,再三剂而愈。守方服至二十余剂,并坚持外用熏洗药,带下亦止,精神体力均见恢复,迄未再犯。(《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按:本案患者阴吹而见神疲倦怠、腰酸膝软、气短声微,便溏溲频等症,故辨证为脾肾两虚,中气下陷。治以补中益气,升提举陷佐以补肾之品,药证相符故而三剂即效。在内治同时配合外治,用蛇床子、黄柏、吴萸泡水坐浴,以增助疗效。
(三)简便验方
蜂蜜30g,香油6g。每日1次,清晨空腹,开水冲服。对阴吹而属于胃燥便结者有效。(周凤梧《实用中医妇科学》)
文献摘录《金匮要略》:“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
《医宗金鉴》:“妇人阴吹者,阴中时时气出有声,如谷道转矢气状,《金匮》谓由谷气实,胃气下泄。用膏发煎,即猪膏煎乱发服也。导病从小便而出,其法甚奥。若气血大虚,中气下陷者,宜十全大补汤加升麻,柴胡,以升提之。”
《温病条辨》:“饮家阴吹,脉弦而迟,不能固执《金匮》法,当反用之,橘半桂苓枳姜汤主之”。
《古今医案按》:“张路玉治一仆人之妇,经闭三月,少腹痛贯彻心,而阴吹不已。与失笑散一服,瘀血大下,遂不复作。又治一贵妇,小产后寒热腹痛,亦病阴吹,与山查炭熬焦黑糖为丸,用伏龙肝煮水澄清煎独参汤送三钱,一服结粪大下,再进,瘀血续行而愈。始悟猪膏发煎,实为逐瘀而设也。”
《沈氏女科辑要》:“阴吹亦妇人恒有之事,别无所苦者,亦不为病。况属隐微之候,故医亦不知耳。俗传产后未弥月而啖葱者,必患此。惟吹之太喧,而大便艰燥,乃称为病。然仲圣但润其阳明之燥,则腑气自通,仍不必治其吹也。”
按语:我师郑伟达教授幼承家学,又师承名师新中国中医药的奠基人,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主任中医师),郑孙谋教授(全国五百老,主任中医师)等著名专家。从医40多年,深得中医辨证论治之真谛,尊经不泥古,尚经方,时方而创新,励行实践,注重实用。主治肿瘤病及各种疑难疾病。内,外,妇,儿,眼,鼻,喉科。临床治疗方面,诊断确切。立法严谨,以法统方,喜用合方,方中有方,方方相扣,处方用药,灵活稳当,尤其擅于运用经方,不拘时方,验方均广为采用。其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独具一格,疗效优异,治愈癌症和疑难病者不计其数。
主编:郑伟达
副主编:刘雨昕
校正:郑东英
编辑出版:郑东京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