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用一生来写一部小说,然而有人却从一出生就开始写故事,主角却是自己,演绎着与病魔斗争的小勇士。当他生命垂危之时,一根通过手术植入的管道输送着他每天生存所必须的养分,帮助他找到活着的希望。
10月30日,一名多灾多难的医院降临,一出生宝宝就被诊断:脐疝嵌顿并小肠坏死、肠外露,先天性肠发育畸形。当日,邀请贵医三附院专家前来为该患儿做第一次抢救性小肠切除、双口造瘘手术。接着,被送往新生儿科进行重症监护。由于该患儿为早产儿,又经历了一场大手术,护理起来非常困难。患儿肠道功能没有恢复,没有办法进食,只能进行肠外营养,但长期应用外周静脉进行肠外营养,对于这样一个刚刚接受大手术的早产新生儿来说,是存在极大风险且难以完成的,这可愁坏了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
此时,宝宝的“救星”出现了,医院儿科专家陈文娴抵达独山县,对于这方面患儿的护理经验丰富,她当机立断组织科室骨干给宝宝实施PICC置管术,置管顺利。这为患儿后期的治疗成功打通了“高速路”,也为救治患儿生命提供了重要“生命线”。
据悉,PICC置管术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血管,适用于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长期胃肠外营养、使用刺激性和高渗性药物,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痛苦及药物刺激造成的血管损伤,确保输液安全。另外,对于长期化疗的患者来说,可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加上大静脉血液回流快,可以迅速稀释化疗药物,防止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因此能够有效的保护上肢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疼痛。PICC置管技术具有保留时间长,操作创伤小,感染机会少等特点,可长时间保留在血管内,同时大大降低医疗费用。
陈文娴主任为该患儿成功实施PICC置管术后,患儿情况明显好转,护理人员不再为了给患儿打针输液或注入营养液而束手无策。经过一段时间的肠外营养后,患儿肠道功能逐步恢复,目前已能经口喂食,且造瘘口排便顺畅,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体重较出生时增重近1KG。
该项技术的成功医院儿科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技术的空白,标志着儿科护理技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珍视眼睛,才能展望未来
作者:毛红丹
来源:医院
编辑:刘佩佩
投稿邮箱:qnzx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