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腺瘤概述
胃腺瘤是边界清晰的良性上皮性病变,管状结构为主体的上皮内非浸润性肿瘤。分为管状腺瘤(肠型)和管状腺瘤(胃型)。
胃腺瘤通常是指显示肠型(主要是小肠型)细胞性质的管状腺瘤,管状腺瘤(胃型)很少见,也被称为幽门腺腺瘤。
根据细胞异型和结构异型,可以分为低异型和高异型腺瘤。后者与低异型度超高分化腺癌鉴别困难。
从限定性地使用腺瘤的立场出发,把低异型度腺瘤的定义为“腺瘤”。相当于胃癌处理规约的Group3。
高分化腺癌和高异型腺瘤鉴别诊断困难,相当于胃癌处理规约的Group4。
腺瘤多发于有Hp感染的慢性胃炎背景中,管状腺瘤(肠型)多发生在中老年男性患者,胃窦部多发;管状腺瘤(胃型)多发生在高龄老年患者,胃体上部、胃底腺区域、贲门部好发,女性多见。
病理免疫组化肠型腺瘤多CD10,MUC2阳性,胃型腺瘤多表现MUC6阳性。胃腺瘤癌变率平均为40%左右,多为黏膜内癌,内镜下切除即可,定期随访是可行的。
腺瘤维也纳分类
1无肿瘤病变
2肿瘤不确定
3低级别内瘤变
低级别腺瘤
低级别异型增生
4高级别内瘤变
4.1高级别腺瘤/异型增生
4.2非侵袭性癌(原位癌)
4.3浸润性癌持怀疑态度
4.4黏膜内癌
5.癌侵犯黏膜下层
胃活检的分组分类(日本分类)
X组:不适当的材料,不能作出组织学诊断。
第1组:正常组织或非肿瘤性病变。
第2组:很难诊断肿瘤性或非肿瘤性病变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病理学家应该描述该病变为“对肿瘤的诊断”,并为临床医生增加以下原因:
1.非典型细胞是存在的,但由于体积较小,以细胞异型性为基础的肿瘤诊断是困难的。
2.非典型细胞是存在的,但肿瘤或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非常困难,因为明显的糜烂和/或发炎。
3.非典型细胞的存在,但肿瘤或非肿瘤病变的诊断困难,由于组织损伤。
第3组:腺瘤。
第4组:怀疑为癌的肿瘤性病变。
第5组:癌。
更新的组分类与临床管理直接相关。例如,第2组的诊断需要重新诊断。第4组的诊断表明肿瘤性病变不能归类为腺瘤或腺癌,因此需要内镜切除或活检以获得明确的组织学诊断。值得注意的是,第5组的诊断包括非侵袭性癌,根据JCGC中的定义,因此并不完全符合维也纳分类中的第5类癌。
图例
低级别腺瘤/异型增生。周围黏膜明显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病灶边缘不清。
低级别腺瘤/异型增生。靛胭脂染色清晰地显示病变的边缘。
低级别腺瘤/异型增生。周围黏膜明显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病灶边缘不清。
低级别腺瘤/异型增生。靛胭脂染色清晰地显示病变的边缘。
低级别腺瘤/异型增生。周围黏膜明显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病灶边缘不清。
低级别腺瘤/异型增生。靛胭脂染色清晰地显示病变的边缘。
低级别腺瘤/异型增生。周围黏膜明显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病灶边缘不清。
低级别腺瘤/异型增生。靛胭脂染色清晰地显示病变的边缘。
NBIType分类
主要根据腺管构造(MCE或WZ)分类
TypeI腺管构造均匀,看不到微小血管
TypeII腺管构造均匀,看到微小血管,且与周围黏膜相同
TypeIII腺管构造紊乱,血管比周围血管浓密、明显,超过白区
TypeIV腺管构造轻度消失,血管异型明显
TypeIV腺管构造高度消失,血管异型明显
NBIType分类鉴别
白光:低级别腺瘤/异型增生
NBI:可以清楚的观察病变范围。TypeI
白光:低级别腺瘤/异型增生
NBI:可以清楚的观察病变范围。TypeII
白光:低级别腺瘤/异型增生
NBI:可以清楚的观察病变范围。TypeI
白光:低级别腺瘤/异型增生
NBI:可以清楚的观察病变范围。TypeII
白光:胃窦前壁IIa褪色病变,大小约5mm,界限尚可。
白光抵近观察:可以较清楚的观察到病变大小、范围。
NBI
NBI抵近切线位观察可见IIa病灶,表面呈分叶状,腺管密集。
NBI+ME:TypeII分类。类似于肠道JNETTypeIIa.
病理:低级别腺瘤。免疫组化:Muc-2(+)CD(+)肠型腺瘤
WOS本质是上皮内或上皮下脂肪沉积,根据WOS的规则与不规则鉴别腺瘤与腺癌。
白光:胃窦部低级别腺瘤/异型增生
NBI:胃窦部低级别腺瘤/异型增生(WOS)
白光:胃窦部低级别腺瘤/异型增生
NBI:胃窦部低级别腺瘤/异型增生(WOS)
病理免疫组化分类
肠型腺瘤多CD10,MUC2阳性,胃型腺瘤多表现MUC6阳性
管状腺瘤(肠型)
管状腺瘤(胃型)MUC6强阳性
参考文献
1、食管癌.胃癌病理诊断中山书店
2、Preneoplasia,andEarlyCanceroftheUpperGastrointestinalTractSpringer
3、日本消化内镜杂志
4、WHO分类
(其余参考文献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