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克罗恩病的发病

CD的病因涉及基因、免疫与环境因素,即在携带风险基因的易感人群中,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而诱发的自身免疫异常。除了卫生条件、吸烟酗酒、抗生素滥用等,饮食习惯的改变被认为是CD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食品抗原和肠道菌群改变可能是饮食影响肠道炎症发生的重要机制。饮食方式和CD之间是否确实存在相关性,目前仍然无法定论。现在的观点认为,某些营养物质的过多或过少摄入可能与CD的发病有关,而在CD患者中进行饮食的调整或实施特殊的饮食方式可能会有助于改善疾病的活动度。

01蛋白质

蛋白质是人体所需要的一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蛋白质可以分为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动物蛋白来源于奶类、蛋类和各类鱼、虾、肉,植物蛋白主要来源于各种豆类和干果类的食物。因为动物来源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的种类及比例更加符合我们人体的生理需要,所以动物蛋白相比植物蛋白的营养价值更高。

有研究发现,CD的发病率和总蛋白质、动物蛋白质及牛奶蛋白质的消耗呈正相关,而蔬菜中的植物蛋白则对疾病起到了保护作用。而另外一项针对法国中老年妇女的大型前瞻性研究对将近7万名中年妇女进行平均达10年的随访观察,结果发现高消耗肉类和鱼肉等动物蛋白(而非蛋类和奶制品)可能和CD的发病有关。由于动物蛋白的消耗往往伴随着动物脂肪的消耗,所以CD的发病是否与动物蛋白有关,仍然有待验证。

02糖类

糖类是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由于它所含的氢氧的比例为2∶1,和水一样,故称为碳水化合物。它是为人体提供热能的最廉价营养素,是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糖类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半乳糖、五碳糖)、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和多糖(纤维素、淀粉、糖原)。已有多个研究证实,总糖类、单糖、二糖及精制糖的高消耗可能和CD的发病有关。

年丹麦的一项人群研究发现,过多摄入糖分可能和儿童期CD发病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另外一项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并未发现糖类的消耗和CD发病关。因此,糖类的过多摄入是否会导致CD发病风险的升高仍未可知,但考虑到过量的糖类摄入会引起肥胖、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及龋齿等疾病,饮食中的糖类应该控制在适量的水平。

03脂肪

脂肪是机体的一种储能物质,能够为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热能,维持躯体和内脏的体温,同时有利于协助脂溶性维生素的转运和吸收,并且参与了机体多个生理过程的代谢等。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甘油三酯。根据脂肪酸的种类和长短,可将其分为三大类,即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及多不饱和脂肪酸。不含双键的脂肪酸称为饱和脂肪酸,除了包括动物性油脂如肉、蛋、奶等,还包括植物油和椰子油;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类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根据双键个数的差异,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两种。单不饱和脂肪酸是指含有1个双键的脂肪酸(油酸),多存在于花生油、橄榄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指含有2个或2个以上双键且碳链长度为18~22个碳原子的直链脂肪酸,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多存在于葵花籽油、玉米油、黄豆油中。根据双键的位置及功能又将多不饱和脂肪酸分为ω-6系列和ω-3系列。距离羧基距离最远的双键存在于倒数第三个碳原子上的称为ω-3;存在于第6个碳原子上的则归类为ω-6。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属ω-6系列,亚麻酸、DHA、EPA属ω-3系列。不同于饱和脂肪酸,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中呈液态。中国营养学会建议膳食中脂肪的供给量不宜高于总能量的1/3。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宜为1∶1∶1。

年一篇针对饮食与CD发病相关性的系统性综述发现,高摄入SFA、MUFA、PUFA、ω-3PUFA、ω-6PUFA和肉类均有增加人类患CD风险的相关报道,而膳食纤维和水果则可以降低这种患病风险。但是两项权威的前瞻性调查却没有得出类似的结论。法国E3N研究纳入了将近7万名中年妇女进行随访,最后并未发现脂肪摄入和CD发病之间存在关系。美国NHS研究对17万女性进行随访观察,其中例随后发生了CD,在对她们的饮食习惯进行分析后笔者却发现,SFA、不饱和脂肪和PUFA并不会增加患CD的风险。

鱼肉富含ω-3PUFA(DHA和EPA),并且还是人体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两项回顾性研究的结果发现,进食鱼肉可能有助于预防CD的发生。但另外一项研究却发现,高消耗鱼肉反而可能会增加CD的患病风险。因此,关于海产品是否与CD发病有关仍然有待进一步证实。

04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属于多糖的一种,既不能被胃肠道所消化吸收,也不能产生机体代谢所需能量。膳食纤维根据自身是否溶解于水,可以分为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两种。可溶性膳食纤维主要来源于魔芋、红薯、果胶和土豆等;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主要来自麦麸、麦片、全麦粉及糙米、燕麦等全谷物食物、芹菜、果皮和根茎蔬菜等。可溶性膳食纤维进入肠道后能够被肠道中的菌群所酵解,进而产生短链脂肪酸。短链脂肪酸是一种具有明显抗炎特性的代谢产物,能够降低成人患CD的风险。不可溶性纤维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加快食物通过胃肠道、减少吸收,在大肠中吸收水分软化大便,可以起到防治便秘的作用。富含膳食纤维的全麦面包及燕麦麦片均被证实对肠道具有保护作用。有学者进行调查后发现,儿童时期进食过少的全麦面包和麦片可能与CD的发病有关。另有多项研究均证实蔬菜、水果对肠道具有保护作用,从而降低CD的患病风险。一项研究对个新近诊断CD的患者和个正常人进行饮食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每周进食超过5个柑橘可以显著降低疾病风险。

05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一类用于优化食品的色香味及为了防腐等需要而添加入食物中的人工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我国现有的食品添加剂包括23个类别,共计多个品种,包括漂白剂、酸度调节剂、膨松剂、抗结剂、着色剂、乳化剂、防腐剂、甜味剂等。食品乳化剂是指一类可以优化乳化体系中各种组成成分之间的表面张力,促进均匀分散体或乳化体形成的物质,又称为表面活性剂。其添加入食物后可明显降低油水两相的界面张力,从而使得互不相溶的油类物质和水可以形成稳定的乳浊液,能够起到乳化、起泡、悬浮、破乳、结晶控制、湿润、润滑等作用。羧甲基纤维素和聚山梨醇酯80同属于乳化剂,常常用于乳制品、冰淇淋和面包等食品中,其使用量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国外有研究团队使用CD的小鼠模型,喂养小鼠含2%浓度的羧甲基纤维素的饮用水,发现该小鼠的回肠黏膜菌群数量增加了将近3万倍,并且诱发了回肠的炎症。而另外一篇发表于《自然》的研究则同时评价了羧甲基纤维素和聚山梨醇酯80这两种常见的食品乳化剂,研究结果发现,这些食品添加剂不仅能够影响肠道菌群、诱发肠炎,还能够导致代谢综合征的发生。

在果酱、沙拉酱、蛋黄酱之类的一些加工食品中还含有不可溶的细小微粒,如二氧化钛(钛白粉)、铝硅酸盐。这些细小微粒可能会作为抗原刺激肠黏膜发生炎症。西方国家的饮食大多富含食品微粒,这可能是CD高发的原因之一,但这一点目前尚未有定论。有学者进行饮食调查后并未发现CD患者与正常人饮食中细小微粒含量存在差别。

目前在克罗恩病外科并发症的治疗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大多数外科医师缺乏诊断克罗恩病外科并发症的经验;二是在克罗恩病患者出现外科并发症后,外科医师在手术时机的选择、术前准备措施和术后处理措施等方面缺乏经验,往往采用常规的,甚至是简化的围手术期处理措施,以加速治愈患者,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但其结果往往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胃肠手术患者。鉴于此,让外科医师了解克罗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十分必要。

本书在介绍克罗恩病诊断与治疗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克罗恩病外科并发症的诊断与处理经验,总结了克罗恩病外科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与预防的研究成果,以降低克罗恩病患者出现出血、梗阻、穿孔、肠瘘和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减轻并发症的危害。

——任建安

科学出版社赛医学(sci_med)

医药卫生分社订阅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bangk.com/cwzl/52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