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食物导致酸性体质,食物按酸碱分类

谣言:

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

健康人体体液的pH值处于7.35~7.45之间,呈弱碱性状态。但大多数人由于生活习惯及环境的影响,体液pH值都在7.35以下,这些人就是酸性体质者,他们的身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

??研究表明,当pH值降低0.1(即体液偏酸)时,胰岛素的活性下降30%;免疫细胞功能降低;神经的敏感性下降;内分泌系统将发生紊乱;癌细胞更易生长扩散;红细胞及血小板易发生聚集......

因此,医学砖家认为,当今许多慢性病、癌症及亚健康状态都与酸性体质有关。要避免酸性体质,就要多吃碱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更有效的做法是吃一些具有「排酸功效」的保健品。

图片来源

网络截图

网上关于“酸性体质与碱性体质”的文章还真不少[譬如上文];电视广告也不逊色,各种弱碱性水的广告如火如荼轮番上演。就好像如果你不喝这种弱碱性水,就会不小心成为「酸性体质」,什么便秘肥胖三高痛风癌症..都会随之而来。

关于酸碱平衡的谣言一直是此消彼长,要弄清楚酸性体质这件事,咱还是从食物酸碱性说起...

食物有酸碱分类吗?

食物能打破我们体内的酸碱平衡吗?

医学上的“酸中毒”是怎么回事?

癌症与人体酸碱性有关吗?

“碱性”保健品的效果如何?

什么样的饮食才是健康饮食?

1

请输入标题bcdef

图片来源

Google

在食物化学研究中,食物分为成酸食物和成碱食物,其分类依照食物燃烧后所得灰分的化学性质而定。如果食物灰分中含有较多的磷、硫、氯元素,溶于水后则因酸性阴离子占优势而呈酸性,即为成酸食物;如果灰分中含有较多的钾、钠、钙、镁,溶于水后则因碱性阳离子占优势而呈碱性,即为成碱食物。这种分类主要用于区分食物的化学组成。

我们平时吃的肉类、蛋类、海鲜等荤食富含蛋白质,而蛋白质在体内经过消化分解后产生酸性代谢物,还有大米、土豆、酒、甜食等含有淀粉和糖的食物消化分解后产物也是酸性,因此这些食物都属于酸性食物。蔬菜和水果,虽然很多味道是酸滋滋的,但是这些植物性食物在体内分解后生成碱性物质,所以属于碱性食物。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可以把食物分成酸性食物、碱性食物的。但是用这种分类来指导饮食似乎并没有太大意义,「酸性体质学说」所宣扬的「酸性体质引起各种疾病」,其实是颠倒了因果关系,利用看似专业的医学名词制造恐慌,诱导消费。

2

请输入标题bcdef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酸碱调节过程

西方的营养学家们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认识到,膳食对人体酸碱平衡存在影响(并非指改变血液pH)。

如果日常摄入大量的酸性食物,酸性代谢物增多,确实会对身体的酸碱平衡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的身体并不会因为某天多吃了一斤猪肉就轻易变酸。因为我们所摄入的食物会经过各个器官的层层把关和配合,使体液的pH值能保持在一个恒定范围。

并且,能对血液酸碱性产生影响的可不止食物。甚至连呼吸过程对血液酸度的影响都要比食物大。

要知道,我们代谢的能量物质有一部分会转化成二氧化碳,它会与身体内的水结合生成碳酸;或是呼吸,都会使大量的酸随时进出身体——肺脏可是调节酸碱平衡效率最高的器官。我们血液的酸碱值就在这复杂因素的影响下保持动态平衡,这也是人体长期适应的稳定性。

可是我们的肾脏为了将大量的酸性代谢物排出,会马不停蹄的连轴转,合成更多碱性的氨(NH3)来中和酸性代谢物,然后从尿液排出。因此长期、大量、单一的摄入酸性食物,会加重肾脏的负荷,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减弱肾脏排泄酸性代谢物的能力,最终影响酸碱代谢平衡。

所以,我们的身体能在正常情况下自我调节严格控制体液酸碱度,不受单独的一餐一饭的影响。但是可能会在在严重的病理条件下“变酸”。但无论如何,在饮食上多注意摄入植物性饮食,确实是有益处的。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老年人,更需要注意膳食搭配,因为血栓和糖尿病都有引起酸中毒的潜在危险。

3

请输入标题bcdef

图片来源

Google

酸性体质这一说法可能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医学上确实存在着「酸中毒」、「碱中毒」的概念,这是指在某些病理状态下血液的酸碱平衡机制失代偿,偏离正常范围的状态——pH值低于7.35时为酸中毒,pH值高于7.45时为碱中毒。

酸中毒一般是某种疾病的并发症,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病因也复杂多样。比如代谢性酸中毒可由腹膜炎、休克、高热、腹泻、肠瘘、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引起;而呼吸性酸中毒则可由脑膜炎、血栓、脊髓灰质炎、支气管哮喘以及广泛性肺疾病引起。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糖尿病急性代谢并发症。

发现这类症状必须积极进行干预和治疗,靠保健品纠正酸碱体质是不现实的。换言之,是先患了病,才出现的酸中毒,而不是“酸性体质会导致疾病”。

酸中毒早期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进一步发展可表现为嗜睡、烦躁不安、精神不振,以致昏迷死亡。如果你真的属于所谓的“酸性体质”,最正医院,找大夫进行专业治疗。

如果你没有这些严重的疾病,不用担心自己是“酸性体质”,更没必要天天举着“家用人体酸碱仪”来自检。按照国际常规,检测体液酸碱度主要从静脉血、尿液、体内碱贮备和二氧化碳结合率等四个方面进行测试,显然不是“家用人体酸碱仪”可以自检的。

4

请输入标题bcdef

图片来源

Google

癌症与「酸性体质」的关系也是类似。科学研究发现,肿瘤周围微环境的pH值确实比正常组织和器官要低。这是因为肿瘤细胞比正常细胞生长快,而肿瘤组织氧气和养料的供应相对不足,肿瘤细胞总是在缺氧的微环境中生长,新陈代谢过程也与正常细胞不同,生成了更多的乳酸等酸性代谢产物,使得肿瘤组织周边的组织液pH值降低。

不过,肿瘤对体液酸碱度的影响只局限于肿瘤组织周边的微环境,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实体肿瘤会导致整个身体的体液都「变酸」。号称「酸性体质者易得癌症」,同样是颠倒了因果关系。

5

请输入标题bcdef

图片来源

Google

让我们再来看看碱性保健品的成分吧。例如、如有一种甲壳宝胶囊,成分是几丁聚糖。几丁聚糖我们其实并不陌生——我们指甲的主要成分就是它。

传说中的几丁聚糖不仅可以改善酸性体质,还能减肥、降低血脂血压血糖、提高免疫力...但是科学家的研究却表明几丁聚糖并没有这么神奇,比如对减肥、降血脂血压血糖就没有作用;而改善“酸性体质”的说法也缺乏科学证据。

还有一些碱性保健品,声称是从植物中萃取的活性有机碱——既然是植物萃取物,直接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岂不更加纯天然,对各种生物碱的吸收也更经济实惠安全。

还有一些保健品上打着美国、澳洲等旗号,也许你会想,进口的保健品应该可信一些吧?其实在国外保健品的广告也一样满天飞,不过国外例如美国,其市场上销售的保健品包装上都注明了一句话:本品的疗效未经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认证。但随后更有大段的说明:人们相信本品对改善XXX症状有辅助作用等等。也就是说,这些保健品的疗效未经科学证明,效果——只在于你信不信。

6

请输入标题bcdef

最简单的方法??

在国内,「酸性体质学说」最早是在年,由一位保健品制造商提出,其主要目的不言而喻。如果误信伪科学,购买了这些「排酸」保健品,只是在浪费钱财。

如果真的根据它来指导日常饮食,则有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危害了。谷类、鱼、肉、蛋等都被列为应该避免的「酸性食物」,而实际上它们都是营养丰富的优质食品,长期不吃,不仅不会变“碱性”,还会导致营养不良。

健康的饮食应该是均衡的饮食,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素的食物,都适量、合理地摄取,在此基础上,我们推荐多食用水果蔬菜——推荐多食并不是因为它们的酸碱性,而是其本身的营养价值,只有合理的选择搭配食物,才能够减少营养缺乏满足日常营养需要,并保持健康。

图片来源

Google

小结

1)食物确实有酸碱分类,但是用这种分类来指导饮食似乎并没有太大意义;

2)正常生理状况下,人体有着严密的调控机制,血液的pH值在7.35~7.45之间保持动态平衡,酸中毒是低于此范围,碱中毒则是高于此范围。

3)酸中毒和碱中毒都是必须接受专业治疗的严重疾病,不要依靠保健品。

4)短期内食物摄入不可能改变正常人血液的酸碱度,长期、大量、单一摄入酸性食物,可能会造成肾脏负担,导致肾脏调节酸碱能力下降。

5)目前的研究不认为体液偏酸与癌症发生相关。

6)健康的饮食是均衡的饮食,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素的食物,都适量、合理地摄取。

参考文献:

孙亚飞.不靠谱的酸碱性食品论[J].科学大观园,(20):77-79.

王兴国.拨开食物酸碱的迷雾[J].饮食科学,(8):15-15.

石雪.探究饮食,体液酸碱度与肿瘤细胞酸性微环境之间的关系[J].中国科技博览,(8):-.

-THEEND-

本文属易衡营养及作者版权所有,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转载授权请联系editor

ebalance.cn

作者、编辑

易妞儿

做自己和家人的营养师

健康美食

定制食谱

靠谱知识

母婴关怀

减脂瘦身

学生配餐

敬请







































白癜风怎样才能治好
甲氧普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bangk.com/cwby/1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