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考干货2018护士考试消化系统必考

1

小儿腹泻病人的护理

病因和发病机制:

以轮状病毒感染最为常见(无臭味,黄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细菌以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为主(腥臭味)。

临床表现:

急性腹泻(病程<2周)、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2月)和慢性腹泻(病程>2个月)。

a.轻型腹泻:黄色或黄绿色稀水样便,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

b.重型腹泻:黄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低钙血症(抽搐或惊厥)等。

输液种类:

a.低渗脱水——补2/3张-等张含钠液;

等渗脱水——补1/2张-2/3张含钠液;

高渗脱水——补1/3-1/4张含钠液。如果临床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可先按等渗脱水处理。

b.累计损失量应在8-12小时内补足。滴速约为每小时8-10ml/kg。重度脱水或有周围循环衰竭者应首先静脉推注或快速滴入2:1等张含钠液20ml/kg。

c.补液总量:轻度:90-ml/kg;中度-ml/kg;重度:-ml/kg。

d.肠粘膜保护剂:蒙脱石散,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护和修复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保护肠粘膜。

护理措施

(1)输液按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

(2)观察补液效果:若补液合理,3-4小时应排尿,表明血容量恢复;若仅是尿量增多脱水未纠正,可能液体中葡萄糖比例过高;若补液后患儿出现眼睑水肿,可能是电解质溶液比例过高。

(3)喂养:母乳喂养的患儿继续母乳喂养,暂停辅食。

(4)臀部及会阴护理:避免使用不透气的塑料布或橡胶布;红臀的护理:每次辐照时间15-20分钟。便后清洁臀部哭闹明显,注意肛周皮肤护理。

不同程度脱水的临床表现

轻度

中度

重度

失水占体重百分比

3%-5%

5%-10%

>10%

精神状态

稍差、略烦躁

烦躁或萎靡

昏睡甚至昏迷

皮肤弹性

稍差

极差

口腔黏膜

稍干燥

干燥

极干燥

眼窝及前囟

稍凹陷

明显凹陷

深凹陷,眼睑不能闭合

眼泪

尿量

稍少

休克症状

不同性质脱水的临床表现

低渗性

等渗性

高渗性

血钠(mmol/L)

-

口渴

不明显

明显

极明显

皮肤弹性

极差

稍差

尚可

血压

明显下降

下降

正常/稍低

神志

嗜睡/昏迷

萎靡

烦躁/惊厥

几种常用混合液组成

混合

溶液

生理

盐水

5%-10%GS

1.4%碳酸氢钠(1.87%乳酸钠)

张力

应用

1:1

1

1

——

1/2

轻、中度等渗性脱水

2:1

2

——

1

等张

低渗性或重度脱水

2:3:1

2

3

1

1/2

轻、中度等渗性脱水

4:3:2

4

3

2

2/3

中度、低渗性脱水

1:2

1

2

——

1/3

高渗性脱水

1:4

1

4

——

1/5

生理需要

2

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肠梗阻:

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通过障碍称为肠梗阻。  

病因及分类:

(1)机械性肠梗阻:最常见。肠腔堵塞、肠管受压、肠壁病变。

a.粘连性肠梗阻:常在腹腔内手术后引起肠粘连的基础上发生。

b.肠扭转常在饱食后剧烈运动而发病,若发生绞窄性肠梗阻,应及时手术治疗。

c.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内儿童,果酱样血便。X线“杯口状”阴影。早期(48小时以内,情况良好)首选空气灌肠。

(2)动力性肠梗阻:由神经反射或毒素刺激引起肠壁肌功能紊乱,麻痹性肠梗阻(如:慢性铅中毒引起的肠痉挛)

(3)血运性肠梗阻::肠系膜血栓栓塞或血栓形成致肠管血运障碍。绞窄性肠梗阻指不仅有肠内容物通过受阻,同时发生肠管血运障碍。

临床表现

共同表现:痛、吐、胀、闭  。

(1)腹痛:阵发性剧烈腹痛是机械性肠梗阻的腹痛特点,绞窄性肠梗阻表现为腹痛发作间隙时间缩短呈持续性剧烈腹痛伴阵发性加重。麻痹性肠梗阻呈持续性胀痛。

(2)呕吐:

a.高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早而频繁;

b.低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迟而少,并可吐粪样物。麻痹性肠梗阻时呕吐呈溢出性;若呕吐物呈棕褐色或血性,表明肠管有血运障碍。

(3)腹胀:高位肠梗阻不明显,低位明显,麻痹肠梗阻均匀性全腹胀;腹胀不对称为绞窄性肠梗阻的特征。

(4)闭: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绞窄性肠梗阻可排出血性粘液样粪便。

(5)绞窄性肠梗阻腹部有固定性压痛和腹膜刺激征;机械性肠梗阻时,可闻及肠鸣音亢进;麻痹性肠梗阻时则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X线检查:腹部平片见气液平面。

治疗原则:禁食禁饮、胃肠减压。

护理措施:

(1)维持体液平衡:

a.营养支持:禁食,给予胃肠外营养。肠蠕动恢复正常,则可经口进流质软食。

b.有效缓解疼痛:禁食、胃肠减压。

c.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若腹腔引流管周围流出液体带粪臭味、同时病人出现局部或弥漫性腹膜炎的表现,应警惕腹腔内感染及肠瘘的可能。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预防粘连。

3

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解剖  :

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点(McBurney点)。

病因:

阑尾管腔阻塞,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病因。阑尾管腔阻塞最常见原因是淋巴滤泡的明显增生,约占60%,粪石约占35%。

临床表现  :

(1)症状

典型腹痛发作始于上腹,6-8小时后转移并局限于右下腹(最典型的症状)。胃肠道症状,发病早期厌食、恶心、呕吐。

(2)体征  

a.右下腹压痛,是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常位于麦氏点,即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b.腹膜刺激征象: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提示阑尾炎症加重,出现化脓、坏疽或穿孔等病理改变  。

C.右下腹包块:多为阑尾周围脓肿的表现

治疗原则:

绝大多数阑尾炎确诊后,应及早施行阑尾切除术;阑尾周围脓肿先使用抗生素控制症状,一般3个月后手术切除阑尾。

护理措施:

(1)减轻或控制疼痛:采取半卧位或斜坡卧位,以减轻腹壁张力,有助于缓解疼痛。

(2)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a.内出血:常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故手术后当天应严密观察脉搏、血压。如有面色苍白、脉速、血压下降等内出血表现,或是腹腔引流管有血液流出,应立即将病人平卧。

b.切口感染: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3-5天体温升高,切口疼痛且局部有红肿。

c.腹腔脓肿:术后5-7天体温升高。

d.肠瘘:少量粪性肠内容物从腹壁伤口流出。

健康教育:

(1)鼓励病人早期床上或下床活动,防止发生肠粘连。

(2)阑尾周围脓肿患者出院后3个月,再次住院做阑尾切除术。

4

腹外疝病人的护理

概述

腹股沟斜疝发病率最高;疝内容物是进入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以小肠最为多见,大网膜次之。

病因及分类:

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是腹外疝发病的两个主要原因。

分类:

a.易复性疝

b.难复性疝

c.嵌顿性疝

d.绞窄性疝:动脉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全阻断。

临床表现:

(1)易复性斜疝:腹股沟区有肿块和偶有胀痛

(2)直疝:不进入阴囊,故极少发生嵌顿。

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半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住腹股沟管深环,防止疝块突出。

(2)手术治疗

单纯疝囊高位结扎适用于:

a.婴幼儿疝

b.绞窄性斜疝并感染(发热)

(3)手法复位  

适用于嵌顿时间3-4h以内,压痛不明显年老体弱或伴有严重疾病,估计嵌顿肠管无绞窄、坏死者。手法复位后,必须严密观察腹部体征,一旦出现腹膜炎或肠梗阻表现,应尽早手术探查。绞窄性疝的内容物已坏死,更需手术治疗。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术前有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腹压升高因素者,均应给予对症处理。

(2)术后护理:体位:取平卧位,膝下垫一软枕,使髋关节微屈,以松弛腹股沟切口的张力和减少腹腔内压力,减轻切口疼痛,利于切口愈合。活动:一般术后次日即可离床活动。防止腹内压增高。减轻或有效缓解疼痛:术后:平卧3日,髋关节微屈,以松弛腹股沟切口的张力。

(3)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预防阴囊水肿,术后可用丁字带将阴囊托起。

健康教育:

3个月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或提举重物。需注意保暖,防止受凉而引起咳嗽。保持排便通畅,给予便秘者通便药物,嘱病人避免用力排便等引起腹外疝复发的因素。

腹外疝病人的护理

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直疝

发病年龄

儿童与青壮年多见

多见于老年

突出途径

经腹股沟管突出

直疝三角

进入阴囊

可进入

决不

疝块外形

椭圆形或梨形有蒂

半球形,基底较宽

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

疝块不再突出

仍可突出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

精索在疝囊后方

精索在疝囊前方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关系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嵌顿机会

较多

极少

更多相关资讯

历年护考各种疾病必考点!分值超高建议收藏~

护考外科护理知识点!教你3分钟记住烧伤九分法!

年护考易混淆知识点!建议人手一份~

护考基础护理历年考点整理!越简单越要注意!

临床护理49问,建议收藏!

护考《内科知识点》最全记忆口诀!

纯干货!护考临床护理50个常见问题

年护考必备:护考外科护理知识点口诀

护考必备:内科学超全记忆口诀

年护士资格考试基础护理学考点总结!

距离年护士考试的日子只剩

1

4

7

福利年护考一次通关备考群

群号:

长按







































献礼春节中科白癜风帮扶
白癜风患得能否服用金霉素软膏消脂肪粒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bangk.com/cwby/1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