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多发于30~50岁的经产妇女,表现为渐进性的痛经和月经过多。少数患者有非经期盆腔痛、性交痛、不孕、贫血。子宫呈球形增大,较硬。B超检查可见子宫增大,肌壁回声增粗,散在微囊腔或微钙化点,核磁共振检查表现为病灶的信号低于正常组织,病灶内散在有点状强回声。血CA水平可升高。当前全国治疗子宫腺肌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药物治疗:对年轻有生育要求、近绝经期或不接受手术治疗者可试用曼月乐、米非司酮、孕三烯酮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等,可减轻痛经,减少经量。但治疗是暂时性的,停药后痛经常很快复发,且有一定不良反应,如低雌激素高雄激素血症、骨质疏松、血栓倾向、心肝肾功能异常等。本疗法属于暂时性的药物性卵巢切除,部分女性提前衰老,出现肥胖等现象。中药以活血化瘀为主,但无确切的循证医学数据证实中药有充分的治疗作用,较好的中药治疗,也只是达到暂时性的部分缓解。
2、子宫切除术:有开腹、腹腔镜、经阴子宫切除,适用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者。但手术切除子宫造成了女性器官结构、功能的丧失,也阻断了卵巢的血流,可导致卵巢早衰。导致阴道下坠。可能在腹部留下疤痕。
3、部分子宫组织切除术:腹腔镜下子宫病灶做横H形切口,这些方法可保留表面看似完整的子宫,但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症手术后,复发率较高。很少在腹部留下疤痕。
4、子宫内膜去除术:适用于无生育要求有明显月经过多的患者。夏恩兰等报道疗效满意,但存在子宫内膜去除不净复发、患者失去生育能力、术后子宫大出血复行子宫切除的报道。没有对子宫肌层深层次的腺肌症病灶束进行处理。
5、子宫动脉栓塞术:通过双侧子宫动脉栓塞阻断子宫血流,促使异位的子宫内膜缺血、低氧化,达到使异位的子宫内膜坏死并被机体吸收的目的,从而减缓患者的痛经,痛经完全消失的几率较小。该治疗副作用大,医生一般不建议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除了造成恶心、发热,还可能造成膀胱或直肠局部组织坏死、膀胱阴道瘘、子宫肠瘘、多器官血栓、盆腔感染、败血症死亡等,对卵巢和子宫功能有影响。有可能造成子宫内膜缺血性坏死、萎缩或形成粘连,导致女性生育力下降,甚至绝经。
6、腹腔镜下腺肌症病灶切除:术后痛经和月经过多的现象可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非弥散性患者治愈率较高。弥散性患者治愈率相对较低。发表于年第17卷第34期《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的医学论文《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症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分析》显示:通过对例子宫腺肌症患者进行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经过为期1年的随访工作,患者痛经的症状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痛经状况治愈率分别为:1月(86%),6月(81.33%),12月(73.33%)。术后2~5年的复发率尚未统计。本手术对医生经验和设备品质要求较高。
7、腹腔镜下子宫神经切除术、腹腔镜下骶前神经切除术:即在腹腔镜下采用电刀或激光等方式灼烧切断宫骶韧带内的神经或骶前神经,使得子宫的痛觉神经上传阻断。对于有强烈保留生育能力的女性而言,虽该术式操作困难,但与传统手术相比,对长期疼痛的控制有着很好的效果。本手术只是切除了女性子宫神经和骶前神经,虽然对痛经没什么感觉了,但子宫依旧会增大,月经量依旧在增大,长此以往,造成女性贫血。因此,该手术并非治疗的最佳选择。
8、医院孙爱达教授腺肌症“定点病灶高效剔除术”:通过开腹方式逐个剔除子宫腺肌症病灶,完整保留子宫,痛经完全消失,月经量恢复正常,复发率极低。可以达到彻底治愈目的,但可能会在腹部留下疤痕。
9、海扶刀:根据临床报道,复发率比腹腔镜低,但并发症较多,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烫伤、局部疼痛、神经损伤、肠穿孔、膀胱损伤、阴道流液等。还可能引起神经损伤,膀胱损伤,组织黏连等。优点是腹部无疤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