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本书,每个人读完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借助别人的角度,也能扩展我们自己的视角。这次宁怡和志芬就分别解读了《清单革命》这本书。
以下音频版与文字版内容是一样的,只是提供多一种选择
音频版:
12:45之前为志芬解读版,之后为宁怡解读版。
文字版之志芬解读:小纸条的大作用
你好,我是志芬。今天给大家讲述《清单革命》
在讲述这本书之前,我先说说这段时间我听到的两起医疗事故。
朋友马可可腰椎不舒服,于是去看医生,医生建议它去做个磁共振检查,结果执行检查的时候,操作人员帮她做的是肩椎磁共振,不是有问题的腰椎。马可可大怒,浪费元不说,身体还遭罪,一气之下,就再也没去检查了。
朋友的妈妈生完他之后,肠胃一直不太舒服,不过一直没看,拖了十几年,后来越来越严重,痛疼难忍,就去广州拍片了,医生发现他妈妈肚子里有个金属物件,一查,原来是在剖腹产时候,医生忘记把物件取出。
关于医疗事故,我猜测你也听过不少,网上曝光的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更是层出不穷。如果你认为这只发生在中国,那就大错特错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年的数据调查,每年全球至少有万人在术后残疾,至少万人不能走下手术台。手术造成的伤害,并不比疟疾或是结核病以及其他公共伤害带来的问题少。
本书《清单革命》,正是针对此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手术事故,如此复杂专业的问题,清单可以解决吗,所有人听完都觉得怀疑。嗯,让我们一起听作者是怎么说的。
首先,作者阿图.葛文德给我们介绍了下医疗事故的背景。
第一是疾病方面:作者说: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身体能够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出问题,治疗阶段,又需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而医生手边有多种治疗手段和多种药物可供选择,这让医生很难不出错。
第二是场景方面。医生的工作场景是交叉复杂而又紧急的。作者举例说上一个小时诊断一位呕吐发烧女孕妇怀疑其是阑尾炎,然而不能做CT扫描。下一个小时被内科医生电话召唤过去一起诊断一位肿瘤病人,因为内科医生帮病人切除肿瘤的时候,发现胰腺也有问题,需要他确认是否需要一并切除胰腺。没一会,另一位医生让他一起给一位直肠瘘病人做诊断,确定是否需要做手术……而这些,只是门诊的工作量而已。而对于重症监护室,每位病人每天要接受项护理操作,而每一项,都有风险。
综合以上两项,作者发现,医疗事故的出现,根源不在专业技能的缺失,而是操作人员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缺失带来的失误,就像开篇我提到的两个案例。假设,把不知道某项知识而犯的错误叫做无知之错,那这种医疗事故,就是无能知错。
企业产品出现质量事故,最多损失金钱,再做一批就是了,而无能知错带来的医疗事故,病人则永远失去了第二次拯救机会。
作者非常苦恼,后来,他想到了类似性质的建筑师和飞行员。跟医生上手术台一样,它们面临的情况也是复杂的,后果也是致命的。但从记录来看,这么多摩天建筑,事故率微乎其微。而飞机失事次数相对于飞行次数,失事率也是极低的。
它们是怎么做到的?抱着这个疑问,作者访问了建筑业和飞行员。它发现:
在建筑行业,经过几百年进程,它早已不是像手术台的医生,一个人指挥一切和控制一切的年代了。在现代,建筑行业总共涉及16大行业,每个行业分管一部分工作,比如负责电梯的运输系统,负责供热、通风、空调、防火的机械系统,砖石结构,混泥土结构,金属结构,电器系统,温度和湿度控制系统,木工,现场管理,当然还有更加细致的工作比如内部装饰,景观美化等。这些工作缺一不可,但每种工作既要符合大局也要相互协调有序展开。
如此复杂的系统,它是仅通过两份清单就完成了项目的跟进,一份是施工日程安排表,上面把每天要完成的各项任务都标注起来,所有工作顺序和完成时间一目了然。每次制定新的清单,每个行业会派代表前来参加,确保它负责的板块是没有问题的,制作完后,会送给各分包商和独立专家手中,再一次接受检查,确保没有重要环节被忽略。
另一份清单则是建议日程安排表,也是沟通清单,它主要用于应对突发任务,确保专家能相互讨论和交流,虽然没有人能够预料所有问题,但至少可以预估可能会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出现什么问题,根据沟通清单,规定那些人在什么时间就什么问题进行讨论。
就这样,借助详尽的清单,数百计或千计的专业人士,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方式,贡献自己的知识,城市得以建成。
作者拜访的这位建筑专家说:在过去几十年里,建筑领域的最大进展就是对进程跟踪和沟通过程的不断完善。
而飞行员给作者的启示是:因为清单的强制培训和存在,飞行员在每个操作阶段,如启动发动机前,飞机被推出前,开始滑行前等步骤,都是必须按照清单,逐一完成各项检查,如此一来,不会出现任何遗漏。当遇到紧急情况,也有相应的紧急清单,比如驾驶舱冒烟,各种警示灯亮起等情况,飞行员也会沿用清单进行解决,不会手忙脚乱错过时机。作者查看了这些清单,它们一一对应,非常简洁,只有几行字,大号字体,一本做成册子放在驾驶室,同时上传到驾驶显示屏,方便阅读和操作。
作者在考察完建筑清单,飞行清单外,他也有去考察饮食业的厨房清单,看完后,他发现这些清单,都符合以下四个原则:
1、权力下放,即团队合作,所有人在紧急情况下都将参与和协作。
2、简单至上。这些清单,并不是操作手册,不是详细步骤罗列,它是取关键步骤,抓大带小。
3、以人为本。是人决定了在关键的时刻应该做什么,而不是清单.所以清单首先需要适应人使用的习惯,容易操作。
4、持续改进,情况日益复杂,需要实时更新,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又可以一劳永逸的。
作者总结完这些原则后,跟团队制定了一份提升医疗效率降低事故的清单,它总共分手术前,中,后,总共19步,拿患者离开手术室前,需要进行的5项目检查清单来看,它含这些内容:
记录里的手术名称和刚刚完成的手术是否一致;
手术器械,敷料,针头是否清点完毕
需要进行病理检查的组织标本是否已经标记
是否存在需要解决的设备问题
主刀医生,麻醉医生,和护士是否说明患者术后康复治疗方面的注意事项,是否确定没有重要信息遗漏,是否就重要问题进行了沟通
你看,这些步骤跟技能本身没有多大关系,然而就是这些步骤,解决了我们开篇提到的无能知错,比如我朋友妈妈肚子里的金属物件。
这份清单做出来时候,作者团队决定在全球8家医院进行实地测试。三个月之后,试验结果出炉,结果显示:8家医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发病率下降了36个百分点,术后死亡率下降了47个百分点。清单的使用,在3个月内,让多人免受伤害,更让死亡人数减少了27人。
结果是让人振奋的,但同时也让人深思的。
我们的无能知错,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多大影响和损失?医院推行清单降低医疗事故,我们在工作和生活,清单能否也适用呢?
这个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最后,说一点本书不足的地方。虽然作者用大量的案例证明清单的有效性和紧迫性,然而全书的讲述并没有它在目录那么清晰,它的案例多而杂,有些案例并不能支撑它的论点,你会有些迷失:他到底想说什么呢?所以,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不时回到目录或是标题,找回作者的本意。
让我们用一句话来总结这本书吧:清单,它是一种解决无能之错的方法,它通过记录简单但关键的步骤,抓大带小,解决人类记忆不完整,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从而降低操作失误,提升效率。我把它称之为小纸条方法。
亲爱的,你掌握了这个小纸条方法了吗?
文字版之宁怡解读:借助清单提升效率
什么是“清单”?是双11的剁手采购单、还是工作中永远也做不完的todolist?
怎样利用清单把事情做对?MM’s巧克力豆居然也可以是清单?
《清单革命》这本书让我对清单有了新的认识。
作者阿图·葛文德是一位外科医生。整本书的叙述主线,是作者及其团队借鉴建筑业、航空业以及餐饮业的管理经验,为世界卫生组织设计了一套通用清单,医院减少手术死亡和伤害事故,并将其推广使用的过程。通过讲述设计和使用清单的过程,作者实际讲述了一套借助“清单”工具,来改善管理、提升效率的方法论。
今天,我就从提升效率的角度来谈谈清单的作用吧。
提升效率,就是用更少的投入(人、财、物、时间)得到更多的收获。
清单,能帮助我们减少不必要的投入。
1、避免犯错:
什么是不必要的投入?最常见的就是“犯错”。犯错,意味着之前的投入可能白费了,需要重新投入进行纠正或补救。所以避免犯错,就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入,提升效率。
举个小例子:
我爱游泳,虽然游得不咋地,但一到夏天小区泳池开放,必定第一时间跑去开卡泡水。
头几次不是忘带泳帽,就是忘了带游泳卡。虽然跑回家拿也就是几步路的事,但来回折腾不仅浪费时间,还影响心情。
于是我坐下来仔细过了一遍每次必带物品:
泳衣、泳帽、泳镜、浴巾、游泳卡、家门钥匙、门禁卡、手环(看时间用),一共8件。
我的背袋分了大小两格,所以再细分了一下:浴巾、泳衣、泳帽、泳镜装在大格子里,另四件小物件放入小格里。也就是大格4件+小格4件。
之后每次再去游泳前,我都会先看一眼背袋,确认一下大小两格是否塞齐了4+4件。从此再没遗忘过,每次都开开心心游够了再回家。
这应该是清单最简单的应用了。
不一定是白纸黑字写下来的才叫清单。《清单革命》这本书中给出的一个原则就是简单至上。对于游泳物品这种简单事项,我虽没写下来,但切切实实在脑子里列了一遍,然后用4+4作为检查点,简化记忆要素。看似没啥技术含量,操作起来也并不费事,但却轻松地将这件事的错误率直接降到了0。从此不用来回折腾,大大提升了效率。
类似的小事,其实在工作中经常遇见。因为事情不大、不难、不复杂,错了漏了回头补一下就好,并不引人注意。长年累月这么边做边补救,也顶多是抱怨一下当事人:你昨晚没睡好吗,干嘛又搞错了。很少有人会去在意浪费多少时间,损失多少效率。
而在公司管理中,经常发生的小错被放任不管,很可能引发蚁穴决堤。
一方面是这些小错造成的效率损失不断累积,影响公司整体效率。另一方面,放任的背后往往会伴随着一种声音:人嘛,又不是机器,难免会有遗漏失误啊。不仅对小错视而不见,甚至认为纠结这样的问题简直就是吹毛求疵。长久以往,人人都会找借口,谁还会去谈改善?
反之,如果管理者能意识到:因为是人都会有失误,所以才需要想办法去避免人为失误。从这些小错入手,正视问题,并充分利用清单这类工具去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自然而然就会为公司营造出不断改善和提升的氛围了。
2、聚焦关键点:
工作中,清单无处不在,但有时候并不太受欢迎。特别是那些与流程挂钩的表单,常常让我们觉得过于啰嗦、流于形式。不过,这个锅,清单表示坚决不背!
清单原本是来帮助我们释放脑力,确保那些看似简单但十分重要的步骤不被忽略的。它可没要求人们必须事无巨细、样样罗列。
《清单革命》这本书里,举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
美国著名摇滚乐队范-海伦的主唱罗斯,在签订巡演合同时会坚持在合同中列出这样一个特殊条款:后台化妆间必须摆放一碗MM’s巧克力豆,而且里面不能有一颗棕色的巧克力豆。吃过MM’s的童鞋们都知道,这种巧克力豆是五彩缤纷的,要达到要求,主办方可要小心仔细挑选了。如果主办方没有做到的话,演唱会将被取消,而且主办方还要对乐队进行全额赔偿。这看似是大明星摆谱提出的苛刻要求。但罗斯在其自传中解释道:演出的设备要装足足9卡车,调试安装需要大量人手,稍不留神就会犯技术错误。所以他们设置了这个小小的检查项,来考察主办方是否足够严谨和认真。有一次他们在后台的碗里发现了棕色巧克力豆,于是取消了这场演唱会,并对各项装配工作进行逐一检查,果然发现当地主办方没有仔细阅读有关舞台重量的要求,舞台完全有可能在演出中坍塌。所以看似小小的一颗巧克力豆,实际上是用来保障演唱会安全的一块试金石。作为乐队主唱,如果每一次演唱会都需要参与所有幕后事项的检查工作,估计还没上台就累趴了。所以他们找到了这个关键控制点,帮助他们减轻工作量,提升效率。
清单,并不是简单的事物罗列,而是要在深入理解工作目标的前提下,找到并抓住关键点。其实清单也好,流程也罢,都只是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工具和方法,是需要使用的人根据使用场景调整打磨之后再使用的。打磨后的工具,才能变得称手好用,实现高效。
3、分享和传承经验:
把打磨好的清单写下来或印在纸上,可以帮助我们把以往的打磨经验分享和传承下去。
不幸的是,一但变成白纸黑字,又会变成一种枷锁,变成人们印象中不能轻易改变或挑战的权威了。这也是我们天天在用各种清单,但一提清单又觉得厌烦的原因之一。
其实,作为一种需要不断打磨的工具,不断升级迭代,才是清单应有的状态。意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发挥清单的作用,帮助我们提升效率。
《清单革命》这本书内容丰富,我今天只是从提升效率这一个角度来解读。有兴趣的话还是推荐自己阅读,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期待更多不同地解读哦。
道谷文化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