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瘤是病理学家最常见的诊断之一。通常是低倍镜下通过鉴定上皮细胞的核浆比、核浓染和假复层来诊断的。异型增生是以“自上而下”的过程出现的,因此异型增生的诊断在表面更加明显,而且更可能是无基底部的(图1)。与之相反,正常黏膜的核深染和增生性息肉在上皮基底层最明显。异型增生的分级主要是基于对腺体结构的低倍评估。低度异型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特征是无筛状和微乳头状结构,坏死,固有层无小腺体或单个细胞浸润。
图1管状腺瘤
低度异型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通常包括染色深染和假复层细胞,但保持核极性,彼此之间表现出相对的一致性(图2)。凋亡活性增强和有丝分裂像也是低度异型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常见表现。
图2管状腺瘤低度异型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偶尔,病理学家在呈息肉的标本中只会遇到正常的黏膜。在大多数病例中,深切组织块是推荐的。由于70%的小腺瘤可能位于较深的组织内,因此建议要尽可能的深切组织,并且最初未加取样因为组织定位。如(图3)所示,显示的是最初的切片(插入小图),较深的切片显示在组织的表面有一个单一的异型增生的隐窝。
图3深层显示异型的隐窝
除了息肉的大小、数量和结构,异型增生等级是用来对随后的结直肠肿瘤风险进行分层的变量,因此有助于确定监测间隔(低度异型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监测间隔为5-10年,而高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为3年)。
结肠高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要在低倍下诊断。高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结构特征包括筛状结构,腺体背靠背,明显的腺芽和腔内乳头簇生。单独的腺体拥挤不是高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特征。如图所示(图4)筛状隐窝在低倍镜下容易识别,诊断为高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图4管状腺瘤高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与仅有轻度异型增生的患者相比,高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有显着的腔内簇生、核大小和方向的变化以及N:C比增加,使其呈现出蓝色和“脏”的表现(图5)。一个或两个以上的隐窝应显示所需的高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图5管状腺瘤高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即使在混合性、大小不一的腺体和单个细胞的拥挤模式提示诊断固有层浸润时,也应避免术语“黏膜内癌”,因为没有转移的风险。高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行内镜下ESD是恰当的。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高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一词适当地反映了病变的生物潜力,同时有助于防止过度治疗。
高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细胞学特征补充了细胞极性的丧失,整个上皮细胞的核分层,显着增大的细胞核,明显的核仁突出,非典型核分裂象,营养不良的杯状细胞以及凋亡明显(图6)。
图6管状腺瘤高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偶尔的病例显示低度异型增生的结构特征,但显示严重的核变化,足以诊断的高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像这样的病例是例外,应该努力避免过分的哪里治疗白癜风效果好皮肤白癜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