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目前位居“我国高发的十大恶性肿瘤”之列,可见其发病形势严峻。请问:肠癌有什么临床表现?早期有什么蛛丝马迹吗?
我国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已超过17万,死亡近10万,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在上升,沿海、长江中下游是高发区域,其中上海为发病率最高的区域,从上世纪70年代初大肠癌发病率上升了4倍,年均增速超过4%,在常见恶性肿瘤中的排位也从第6位上升到第2位。发病率排名第二,仅次于男性肺癌和女性乳腺癌。
临床表现
1.排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大便性状
2.血便
3.腹痛或腹部不适
4.腹部肿块
5.肠梗阻
6.贫血及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低热。
早期早期结直肠癌可无明显症状,最多见的表现,也是最容易被患者忽略的就是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带血,经常被误认为痔疮进行治疗,导致病情的延误。因此在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40岁以上中老年人出现类似症状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医院就诊检查。
从目前的筛查情况来看,大肠癌的早期检出率高吗?目前大肠癌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早期和中晚期的治疗有什么不同?什么情况下可以“保肛”?
在首批累计筛查的万人群中,共发现大肠癌高危对象34万人,其中9.4万人接受肠镜检查,共检出大肠癌例,早期率在40%左右;同时,还检出了大肠息肉1万余例,这其中60%有癌变风险。
治疗上还是以手术为主,对于早期的,仅仅侵犯到粘膜层或者粘膜下层的肠癌或耳边息肉,可以采取内镜下局部切除的方式,避免了大的手术创伤,对于中晚期的大肠癌,仍然采取手术为主,配合其他辅助治疗: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生物治疗等,目前的手术已经已微创手术为主,90%以上的大肠癌可以通过腹腔镜手术完成,第二天就可以进食,下床活动,术后5-7天即可出院,减少了患者的损伤。
保留肛门与否主要取决于肿瘤的位置,也就是肿瘤距离肛门的距离,目前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低位保肛,超低位保肛可以将为河口距离肛门1-2cm内,以往需要人工肛门造瘘的患者也可以保留肛门,而且盆腔神经保留技术可以不影响患者的排尿及性功能。
如果采用不保肛手术,术后患者本人和家属该如何护理?
1、饮食调理:开始要稀淡、易消化的食物,以后逐渐增加纤维素和维生素多的蔬菜,过渡至正常饮食,多活动、多饮水,保持排便通畅。必要时可进食蜂蜜或者口服通便药物通便。
2、皮肤护理:造口周围皮肤由于受粪便及消化液的刺激腐蚀,容易引起皮肤湿疹及糜烂等,应注意保持造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清洗后,氧化锌软膏或者造瘘口护理粉敷于造口周围。每次排便后用清水擦洗后再重新更换,防止造口周围皮肤的炎症。
3正确使用人工肛门袋
观察造口处肠黏膜的血液循环情况及造口肠段有无回缩,根据病人情况和造口大小选择适宜的肛门袋,及时更换人工肛门袋每日随时注意观察人工肛门周围皮肤有无湿疹、充血、水疱、破溃等发现异常应及时进行处理。
4人工肛门功能锻炼:扩肛,以松弛肛周肌肉,避免人工肛门狭窄排便困难。具体方法:戴手套用食指涂以液状石蜡,缓慢插入造口至2指3指的关节处,在造口内停留3min~5min。
5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避免做腹压增加的动作,如举、提、推等,以防人工肛门脱出。若人工肛门出现发紫、内陷、脱出或体温38.5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时,需立即就诊。
肠癌患者在饮食方面有什么讲究?
1、以新鲜、易消化,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为主,新鲜蔬菜、水果每餐必备。可以吃一些有一定防癌抗癌的食物,如菜花,卷心菜,西兰花,芦笋等,富含膳食纤维素的食物。如:魔芋、大豆及其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藻类;
2、减少肉类摄入,尤其是红肉的摄入;
3、限制高脂食物,特别是动物性脂肪的摄人;
4、减少食盐和腌制食物、煎炸、熏制的食物等;
5、禁忌辛辣、燥热、刺激性食物、酒精等。
从预防的角度而言,远离大肠癌我们应该怎么做?
高蛋白、高脂肪、少谷物、少蔬果,食物比重不合理情况,以及身体活动程度明显减少、超重肥胖增多是肠癌的高危因素。
1.人群筛查及早发现、早诊断
在人群中进行筛查,对预防肠癌发生和防止发展到晚期以及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都有重要作用。
2.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注意膳食纤维的摄入。
3.积极处理癌前病变(腺瘤、息肉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4.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戒烟限酒,适当从事体力活动,保持身心健康。
5.控制能量摄入,保持正常体重,防止肥胖。
6.优化环境,避免接触致癌物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