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肿瘤科为一名下咽癌手术后进食困难的患者成功施行了“DSA引导下胃造瘘术”,这项手术相对传统胃造瘘术,具有麻醉要求低、操作简单、创伤小、置管后喂养时间更早、手术并发症少、费用更低等优点,是建立长期肠内营养的理想途径。
临床上,不能靠嘴进食的患者一般使用“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两种途径进行营养支持。可是“肠外营养”是通过静脉滴注营养液,这种方式不仅经济成本高,而且对局部血管的刺激很大,时间一长会导致静脉炎,还会造成肝功能衰竭、胃肠粘膜萎缩等情况。“肠内营养”以往通过传统胃造瘘术或放置鼻胃管进行营养支持。而传统胃造瘘术需开腹逐层切开放置导管,麻醉要求高,手术创伤大,费用高。通过放置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易导致食道炎,且由于胃管破坏了正常的贲门功能,经常发生胃食管返流,而频繁的返流容易导致肺部感染,甚至加重病情,所以鼻胃管常常用于需要肠内营养支持不超过30天的患者。
经DSA下胃造瘘术的营养管放置在腹部,穿衣服后可遮盖,使患者更舒适、美观,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交活动,不会导致反流性食管炎及吸入性肺炎,还可根据患者营养需求更换更粗的导管,换管操作简单无痛苦,非常适合进行长期肠内营养。
案例分享
40岁的张先生,因下咽癌手术后进食困难并咽部疼痛,多处住院治疗,进食困难不能解决,已放置鼻胃管2月,12天前开始感呼吸困难,反复咳嗽并高热收入我院肿瘤科,诊断为吸入性肺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病情较重,严重营养不良,为患者进行抗感染等治疗后,为了解决患者不能进食,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再次发生,主治医生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为患者施行“经DSA下胃造瘘术”,仅仅20余分钟,手术顺利完成。
现患者造瘘外口愈合良好,无感染、无肉芽组织形成,造瘘管通畅,困扰患者的进食难题终于得到解决,目前患者可以通过留置的造瘘管顺利进食。
什么情况下需要胃造瘘呢?
1
食管癌及贲门癌伴梗阻,失去手术机会者;
2
口腔及颌面部肿瘤影响吞咽者;
3
食管穿孔或食管、气管瘘者;
4
神经肌肉病变导致吞咽功能异常者。
注:其中,临床应用最多的就是脑卒中导致的神经损害,引发吞咽呛咳的患者。
作者:刮文霞
简介:湖南省静脉输液专业委员会委员,常德市静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医院静疗小组组长。
专业审核:蓝金钰
供图:刮文霞
微编:胡添翔
审核:护理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