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连臣麦威
作者单位:广医院胃肠外科
摘要
目的分析总结在B超的实时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对肠外瘘腹腔脓肿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年8月至年12月来采用B超引导经皮引流术治疗62例肠外瘘腹腔脓肿患者。结果穿刺成功率%,治疗腹腔脓肿成功率87.1%。结论在B超的实时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对患者全身影响小、可重复操作、对于高龄、危重的患者还可在床边进行等优点,是治疗肠外瘘腹腔脓肿较好的办法。
腹腔脓肿;B超;经皮穿刺
腹腔感染是肠外瘘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溢出的肠液大量潴留在腹腔、肠袢间形成腹腔脓肿,其控制是决定肠外瘘患者治疗成功的关键。在B超的实时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下简称PCD)对腹腔内脓肿定位引流、冲洗及局部抗生素应用,具有操作简单、疗效高、创伤小等诸多实用价值。本院年8月至年12月来采用PCD治疗肠外瘘腹腔脓肿62例,效果确切,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本组62例,男38例,女24例。其中原发疾病包括手术为:胃癌手术18例,大肠癌手术27例,肠梗阻手术4例,全子宫切除术2例,胃大部分切除1例。经B超证实腹腔脓肿的诊断。成功54例,6例手术引流,脓腔在8~30cm之间。
操作方法
①患者取平卧位,常规作腹部扫查,进一步明确脓肿位置、脓腔大小,距离体表的深度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确定距脓腔最近的穿刺点(以龙胆紫标记)和进针深度,注意人路要避开周围组织、脏器;②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③超声实时引导下以18G-PTC穿刺针刺入皮下,然后垂直进入脓腔,退出针芯,抽取部分脓液送细菌培养及常规检查;④沿PTC针向脓腔内放置导丝,退出PTC针,沿导丝插入7Fr扩张器扩张皮下组织和脓肿前方的组织,退出扩张器,沿导丝插入双腔导管,导管接引流袋,经导管抽脓并以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每2d再复查B超,调整导管位置,必要时重新穿刺置管,结合体温与全血白细胞的变化,待感染症状和脓腔消失后,拔除引流管。
结果
本组脓腔直径在10.5~11.5cm之间,平均穿刺次数1.2次,54例经过引流后痊愈,其中4例行引流后腹腔感染得到控制,后行确定性肠瘘手术,8例引流效果不佳,后行手术引流。穿刺成功率%,治疗腹腔脓肿成功率87.1%。
讨论
迄今,感染仍是肠外瘘患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溢出的肠液大量潴留在腹腔、肠袢间,单纯的全身性应用抗生素往往难以奏效,肠外瘘腹腔感染的治疗是以外科引流为主,抗生素治疗为辅,再加支持治疗及其他治疗的综合治疗[2]。
采用剖腹清洗的方法对患者打击太大。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既可抽出脓液及反复冲洗脓腔抽引出残存液,又可向病灶部位注入抗生素,脓腔愈合病程明显缩短[3],B超穿刺探头实时定位能正确引导穿刺方向和捷径定位,既可以避开重要器官,又能引导置管位置,操作者通过观察B超屏幕上的“亮点”可准确调整导管在脓腔的位置,经皮穿刺置管方式很多,PCD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对患者全身影响小,可重复操作,对于高龄、危重的患者还可在床边进行,这是经X线透视指导下或CT下定位所无发比拟的[4]。
肠外瘘腹腔脓肿形成后,患者多伴有胃肠道功能障碍,肠道积气较多并可能存在多房性脓肿,通过B超定位下置管引流脓肿,因脓腔内液(含溢出的消化液)的持续的引出,减少了对腹腔内器官、伤口周围组织的侵蚀,加速了肠瘘的愈合,但需注意要按时复查B超,了解脓腔变化,必要时重新穿刺,本组病例最多行6次穿刺。笔者也注意到PCD对腹膜后、形状不规则的脓肿引流效果有时不理想,若腹腔感染控制不理想,要及时采用手术引流,但毕竟PCD具有创伤小、见效快的特点,所以对此类病例亦可尝试,即使是获得一定程度的缓解,也会为手术创造好的条件。
腹腔引流管存在脱出及逆行性感染可能,作为异物可刺激腹腔而致肠粘连,要随时观察,保证引流管不受压和扭曲;注意引流管固定,避免移位和脱出;保持引流管口与皮肤、伤口接触部位的清洁。
参考文献
黎介寿.肠外瘘.人民军医出版社.,6:1.
黎介寿,任建安,尹路,等.肠外瘘的治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4o(2):—.
徐颖,吴爱顺,王巧玲,等.B超引导穿刺应用抗生素治疗深部脓肿的临床观察(附例分析).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0(1):62-63.
苏洪英,邵海波,梁松年,等.经皮引流术治疗腹部器官和腹腔严重感染82例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1):58-59.
广州市凌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白癜风症状有那些百癣夏塔热片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