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中国每5分钟就有1人死于大肠癌

无论是风里,还是在雨里,我都在这里守候着你~

近年来,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中国,大肠癌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二大恶性肿瘤。

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癌症上升速度约为4.2%,远超2%的国际水平,每5分钟就有1人死于大肠癌。全球每年大约万新发病例,53万死亡病例,其中我国每年新发病人数约40万人,死亡为7.35/10万。

我国肠癌高发区主要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苏浙沪三地是最高发区,如上海市区男性中的发病率为48/10万,在女性中则为45/10万。

更可怕的是,中国肠癌年轻化趋势特别明显。美国人肠癌平均发病年龄是69.8岁,但是中国人居然是48.3岁,年轻了20岁,很多都是30-40岁的中年人!

大肠癌的病人中,约有20%与遗传、基因有关,其余80%则跟肥胖、生活型态不佳、低纤高脂的饮食、年龄增长等后天因素有关。

特别的是,家族性腺瘤(FAP)的病人主要是APC基因的突变,此基因的突变会导致大肠息肉广泛增生,进而增加癌变的机率。此类病患产生息肉的平均年龄约16岁,若没有适时治疗,到40岁前罹患大肠癌的比率将近%。

此外,大肠癌还与这些不良生活型态、饮食习惯有关:

体重超重

身形明显过度肥胖。

缺乏运动

一谈到运动就抗拒。

不良饮食

喜好红肉或加工食品(如牛肉、猪肉、香肠、培根、火腿等),或油炸烧烤类。

抽烟习惯

不抽烟就会失去活力。

过度饮酒

每日一瓶cc的啤酒已满足不了欲望。

工时过长

每周工作时间远远超过40个小时。

年龄增长

大肠癌好发于50岁以上的族群。

这些症状可能是罹患大肠癌的信号:

体重减轻

未刻意减肥却出现体重持续下降,或出现食欲不佳的状况。体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癌细胞扩散,吸收人体进食的养分。

排便出血或带有黏液

痔疮出血和大肠癌血便有什么不同?这是许多人常出现的疑问。一般会以出血颜色做初步判断,若因痔疮出血较可能呈现鲜红色,原因是排便时粪便擦破痔疮表面造成出血。另外,肠胃道溃伤出血也可能呈现鲜红色。

而大肠癌的出血大多偏暗红色,主要是肠内出血停留的时间较长,经过氧化等作用才随粪便排出。

简单来说,排便出血即是不正常的现象,勿擅自推测原因,应立即就医详细检查。

排便急迫感

因肿瘤常长在直肠或接近肛门口附近,让人体产生一种粪便已经到了直肠的错觉,会有一直想排便的感觉,甚至排便完会觉得解不干净。

排便习惯改变

排除感染、药物等原因后,若有持续便秘或腹泻的情形,都可能是罹患大肠癌的明显信号。若便秘与腹泻持续交替一段时间,应立即就医检查。

粪便形状变细

排便的通道受到肿瘤的影响而变窄,导致已经成形的粪便受到压迫,而出现细条状的情况。

贫血

表示肠内的肿瘤已有出血现象,血液正在一点一滴的流失却没有感觉,此时若缺乏补充铁质,就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

常出现腹痛或绞痛

造成腹部经常疼痛或绞痛的原因,可能是肠阻塞引起腹胀、多气、多屁所致,通常在排便或放屁后明显改善,但腹痛的情况仍会反复出现。

大肠癌与息肉有关

营养师表示,大肠癌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大肠黏膜受损而修复系统发生异常,造成大肠黏膜上产生许多息肉,当息肉异常生长就会演变成大肠癌,特别是生活作息不正常、经常熬夜睡眠不足,加上烧烤、加工肉品、面包、炒饭、泡面、鸡排、碳酸汽水等高油、高热量的不健康饮食型态,身体就会变得虚弱,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炎,同时使体内致癌物质增加,大肠黏膜就会容易受损而转变成息肉。

腺瘤性息肉

腺瘤的外观因有微血管而呈现鲜红色,可分为绒毛型、管状型、混合型三大类。在腺瘤中,以管状型最常见;绒毛型最恶性也最容易出现癌化;混合型中绒毛腺瘤的比例越高,发生癌化的机会越大。及早发现并由医师评估切除,可降低癌变的机率。

增生性息肉

最常见的息肉类型,外观呈扁平状,通常只是微小的黏膜突起,大小不超过0.5公分,常发现长在直肠或乙状结肠。增生性息肉是良性的,并不会演变为癌症,患者也几乎没有症状。

发炎性息肉

由于大肠发炎溃伤或细菌感染,导致大肠黏膜长出新组织,息肉的出现常与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症等疾病有关。此类型息肉好发于大肠发炎位置,容易产生腹痛、腹泻等症状。治疗方式主要以药物改善肠道发炎情形,发炎性息肉虽不会演变成癌症,但因外观不易与腺瘤作区分,需进一步诊断才能确认。

另外,克隆氏症算是一种发炎性肠道疾病,症状包含腹痛、腹泻、发烧、体重减轻等,也容易发生肠阻塞,进而增加罹患肠癌的风险,有此疾病的族群应特别注意。

由息肉演变而成的肿瘤,是造成大肠癌的元凶,疾病的症状往往跟肿瘤的生长位置与情况有关。

大肠癌发生位置

近端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

约有40%的大肠癌发生在近端结肠右侧,症状主要有疲倦、贫血、腹泻、腹部肿块等。

远程结肠(乙状结肠)

约有60%的大肠癌发生在远程左侧,症状包括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大便变细、腹痛等等,上述这些症状可能是慢性或急性大肠阻塞所致。

直肠

发生在直肠位置的癌症称为直肠癌,症状包括排便急迫感(急欲排便却又解不干净)、排便带血或黏液、排便不完全感等等。

大肠癌存活率与疾病分期

第一期五年存活率90%

附着于肠壁上的息肉转变为癌,癌细胞通过原有的黏膜进入黏膜下层(T1)或通过黏膜下层生长至肌肉表层(T2);此时尚未扩散到淋巴结或传播到其他地方。

第二期五年存活率70%

此时癌细胞已经生长到结肠或直肠的最外层,但并未通过表层(T3);或癌细胞通过结肠、直肠表层生长,也可能影响到其他组织或器官(T4),此时也尚未扩散到淋巴结或传播到其他地方。

前两期主要是癌细胞侵犯肠壁的变化,并未影响到淋巴结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故N与M皆处于N0与M0的状态。

第三期五年存活率50%

此期癌细胞侵犯肠壁的深度可能依病状而异,也就是T1-T4的情况皆有可能。

最代表性的是,第三期的癌细胞开始扩散到淋巴结或淋巴结附近的脂肪区域,又因扩散数量的高低,分为N1与N2。

初期可能只有1-3个淋巴结受侵犯(N1),到最后可能扩散到4-6个甚至7个以上(N2)。由于第三期癌细胞尚未扩散到较远的地方,所以远程转移的程度仍旧是M0。

第四期五年存活率0-40%

此期任何癌细胞的侵犯深度或扩散到淋巴结的情况都可能发生,也就是任何T、N的情况都可能成立。唯一的重点是,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远处的器官或远处的淋巴结,最严重甚至扩散到腹腔内。

各期大肠癌的治疗

目前治疗第一期肠癌不需要做化疗,做完手术后通常定期覆诊便可。因为第一期本身复发率比较低,治愈率高达90%。

第二期肠癌则视乎病理报告,医生会建议部分风险比较高的病人接受化疗。

第三期肠癌大多已经转移到淋巴,除非患者属高龄人士,否则医生大多会建议病人接受两种药的化疗,有效减低复发风险。

至于第四期病人情况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能够接受手术,部分更有根治的可能性,但需要频密地覆诊;另一类则是无法根治,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其他地方,只可以用药尽快缩细肿瘤或者减慢病情恶化的速度。

健康生活,从饮食开始

依据美国癌研究所早在年发表的研究显示,“可预防大肠癌的好食物”包含: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大蒜、牛奶、鳀鱼、白鱼(Salangichthysmicrodon)干、含钙质的食品等。

救命食物①番薯

含有大量的纤维素、β胡萝卜素,可预防大肠癌,抗癌成分神经节糖苷(Ganglioside)、抗氧化物质维生素C,有助于预防癌症。依据新西兰大学的研究结果显示,毛利族的番薯摄取量,较其他种类为多,因此降低了大肠癌的罹患率。

救命食物②大蒜

让大蒜散发出辣味的大蒜素(Allicin)可促进肠的蠕动,抑制癌细胞的繁殖,增加抵抗力,进行抗癌作用。再加上大蒜中富含预防大肠癌的硒(Selenium),每餐摄取一颗大蒜有益健康。但剥皮后经过10分钟,大蒜中的酵素就会挥发掉,请特别注意。

救命食物③苹果

含有水溶性纤维——果胶,预防大肠癌的必备水果之一。

救命食物④蓝莓

蓝莓中的花青素具有卓越的抗癌效果和抗氧化效果,鞣花酸(Ellagicacid)的抗氧化成分可有效阻挡促进癌症的代谢途径。

蓝莓所含纤维是苹果的3倍,而瑞典野生蓝莓是蓝莓中所含花青素种类最多、含量最高的品种!

救命食物⑤高丽菜

富含丰富的纤维素,可使排便机能顺畅,也有助于预防大肠癌。此外,高丽菜还含有钙质、抗氧化物质维生素C、维生素K等,以及有清除致癌物质、提高免疫力的硒与β胡萝卜素。

*资料来自网络,由万讯行全程99健康整理发布。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赞赏

长按







































中华白癜风名医堂专家
北京那个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nbangk.com/cwby/2453.html